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沖涼用錯方法恐誘發疾病 專家列6大注意事項助避風險

生活事

沖涼用錯方法恐誘發疾病 專家列6大注意事項助避風險
生活事

生活事

沖涼用錯方法恐誘發疾病 專家列6大注意事項助避風險

2025年03月22日 07:00

專家指出,錯誤的洗澡方式可能會誘發疾病,並列出6大注意事項幫助避開風險。

錯誤洗澡方式帶來健康風險

寒冷天氣下,不少人會透過洗熱水澡的方式驅寒取暖。然而,《生命時報》報導指出,錯誤的洗澡方式恐對身體帶來潛在健康風險。

示意圖

示意圖

5個錯誤洗澡方式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副主任委員董曉秋指出,洗熱水澡雖然對身體有諸多裨益,諸如消除疲勞、改善睡眠以及舒筋活血等,但應該要避免以下5個錯誤的洗澡方式:

1. 出汗後立即洗澡

人體出汗時,皮膚毛孔處於打開狀態,此時洗澡,浴室內產生的熱蒸汽會通過空氣中的水分形成濕氣,「趁虛」進入體內。還有人喜歡出汗後用冷水洗澡,冷水洗澡帶走熱量的同時,還會引起上呼吸血管收縮,使局部抗病力下降,容易引發感冒、傷風和氣管炎等疾病。另外,毛細血管受冷急劇收縮,體內循環血液供應減少,會導致心跳加快和血壓異常。

示意圖

示意圖

2. 運動後立即洗澡

運動期間,由於代謝活躍和身體產熱增加,心率加速,汗液蒸發,皮膚血管擴張,流向目標肌肉的血液增多。如果此時立即洗澡,皮膚血管會進一步擴張,導致血流量集中在皮膚,可能引起重要器官如心臟或大腦供血不足。

3. 洗澡水溫過高

使用過高溫度的水洗澡也是不可取的,尤其在寒冷天,熱水突然傾瀉而下,會導致大量血液湧向皮膚表面,可能造成心臟缺血、缺氧,引發頭暈,甚至可能導致摔倒和心腦血管疾病。

示意圖

示意圖

4. 浴室門窗緊閉

浴室門窗若長時間閉合不通風,室內會變得悶熱,容易導致暈厥。加上浴室地面濕滑,一旦摔倒,如無人在旁,可能無法及時獲得救援。

5. 洗澡時間過長

洗澡時間過長會對皮膚造成損害,破壞皮膚表面的角質層,導致皮膚乾燥、瘙癢,並可能因環境封閉、氧氣供應不足而引起疲勞和大腦缺氧。

6個正確洗澡方式

1. 返家後先休息再洗澡

天氣寒冷時,回到室內後應先休息30分鐘至1小時,待身體逐步回暖後再進行洗澡,不要直接進衛生間洗澡,以避免身體受冷。

2. 洗澡前後補充水分

洗澡前準備約500毫升溫開水,並用1小時左右慢慢飲完。洗澡後也應補充水分,但不宜一次性大量飲用,避免增加心臟負擔,建議少量多次飲用為宜。

示意圖

示意圖

3. 太飽/太餓不宜洗澡

悶熱的洗澡環境會消耗人體部分能量,加速新陳代謝,導致人在洗澡時可能出現飢餓感,若未進餐就洗澡,容易感到頭暈、噁心,最好保持5至6分飽的狀態,但也不易吃得太飽。

4. 調整適宜水溫

洗澡水溫最好不超過體溫40℃,先打開花灑預熱浴室,等浴室變暖後再開始沐浴。若天氣特別冷,或體質較差,可以先開啓電暖器或浴霸預熱。

5. 控制洗澡時間

洗澡時間應控制在10至15分鐘,避免長時間在封閉且不透氣的環境中洗澡,以防身體缺氧和血液循環不良,同時確保浴室內有良好的通風設備,促進空氣流通。

6. 洗澡後適當保暖

洗澡後要立即擦乾身體,穿上保暖的睡衣,避免身體因冷空氣刺激而導致冠狀動脈突然收縮,並等身體逐漸適應外部溫度後再離開浴室。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沖廁所有否蓋馬桶蓋,馬桶坐墊及周圍環境病菌量一樣多。

研究揭:沖廁所蓋有否蓋馬桶蓋病菌量差異不大

不少人如廁完後習慣蓋上馬桶蓋再沖水,以避免細菌噴出。不過,美國亞利桑那大學2024年發表在《美國感染控制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一項研究指出,無論是否蓋上馬桶蓋沖水,馬桶坐墊及周圍環境的病菌量實際差異不大。

示意圖

示意圖

研究人員實驗證實污染程度相似

研究團隊使用MS2噬菌體模擬人類腸道病毒,並測量了在「加蓋沖水」與「不蓋沖水」的情況下,噬菌體的污染程度。結果發現,無論有否蓋上馬桶蓋,沖水後,馬桶周圍的地板和牆面都會受到污染,且噬菌體的數量幾乎相同。

示意圖

示意圖

研究集中於分析馬桶周圍地板和牆壁病毒量

台灣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郭憲文對此指出,美國以往研究指出,未蓋馬桶蓋沖水時,水會迅速向上噴射高達150釐米,然而最新研究並未測量病菌傳播的高度,而是專注於分析沖水後,馬桶周邊環境的病毒量,包括周圍地板和牆壁等區域。

示意圖

示意圖

降低感染風險的3大關鍵措施

不過,郭憲文教授指出,這兩項研究結果都表明,即便馬桶蓋已經蓋上,病毒仍會污染周圍環境。考慮到每1公斤糞便中可能含有超過10億顆病毒,並且僅需100顆病毒就可能造成感染,因此在狹小且濕潤的廁所空間中,病菌易於傳播到附近的衛生用具。所以,定期清潔、保持良好的通風及注意手部衛生是降低感染風險的關鍵措施。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