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沖廁所有否蓋馬桶蓋,馬桶坐墊及周圍環境病菌量一樣多。
研究揭:沖廁所蓋有否蓋馬桶蓋病菌量差異不大
不少人如廁完後習慣蓋上馬桶蓋再沖水,以避免細菌噴出。不過,美國亞利桑那大學2024年發表在《美國感染控制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一項研究指出,無論是否蓋上馬桶蓋沖水,馬桶坐墊及周圍環境的病菌量實際差異不大。
示意圖
研究人員實驗證實污染程度相似
研究團隊使用MS2噬菌體模擬人類腸道病毒,並測量了在「加蓋沖水」與「不蓋沖水」的情況下,噬菌體的污染程度。結果發現,無論有否蓋上馬桶蓋,沖水後,馬桶周圍的地板和牆面都會受到污染,且噬菌體的數量幾乎相同。
示意圖
研究集中於分析馬桶周圍地板和牆壁病毒量
台灣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郭憲文對此指出,美國以往研究指出,未蓋馬桶蓋沖水時,水會迅速向上噴射高達150釐米,然而最新研究並未測量病菌傳播的高度,而是專注於分析沖水後,馬桶周邊環境的病毒量,包括周圍地板和牆壁等區域。
示意圖
降低感染風險的3大關鍵措施
不過,郭憲文教授指出,這兩項研究結果都表明,即便馬桶蓋已經蓋上,病毒仍會污染周圍環境。考慮到每1公斤糞便中可能含有超過10億顆病毒,並且僅需100顆病毒就可能造成感染,因此在狹小且濕潤的廁所空間中,病菌易於傳播到附近的衛生用具。所以,定期清潔、保持良好的通風及注意手部衛生是降低感染風險的關鍵措施。
示意圖
穀雨節氣到來氣候變化大且濕度漸重,5貼士有助「健脾祛濕」,改善健康狀況。
穀雨到來氣候變化大
今日(4月20日)迎來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意味著春天結束,夏天即將到來。在兩季轉換這段時期氣溫逐漸升高、雨量增加,天氣也會變得更加潮濕。由於春季和夏季氣候變化較大,人們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導致人體的生理機能和情緒狀態受到影響。
示意圖。設計圖片
穀雨養生重點:健脾祛濕
中醫認為,「濕邪」易阻滯脾胃,導致身體出現困倦、食慾不振及舌苔厚膩等症狀。因此穀雨時節,養生重點應放在「健脾祛濕」上,建議留意以下的「養生秘訣」!
飲食調理
1. 多吃祛濕食材
穀物豆類:薏米、赤小豆、芡實、山藥、小米等。
蔬菜:推薦冬瓜、苦瓜、茯苓、白蘿蔔、粟米須。
水果:木瓜(有助舒筋活絡)、蘋果(健脾作用)。
飲品:陳皮茯苓茶、赤小豆薏米水(體質虛寒者可加入生薑或紅棗)。
2. 減少攝取生冷及油膩食物
避免食用雪糕、冷飲、甜食及高脂食品,以免增加脾胃負擔。
雪糕。設計圖片
調整生活習慣
1. 避免處於潮濕環境
雨天應及時擦乾頭髮和身體,並確保衣物晾乾後再穿著。另外,室內可運用除濕機或冷氣的除濕功能,保持空氣流通。
2.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日常可進行快步走、瑜伽或八段錦,輕微出汗有助於排出體內濕氣。同時避免長時間久坐,促進氣血循環。
3. 晚間泡腳驅寒
晚上可用艾葉、生薑煮水泡腳15至20分鐘提升陽氣,驅散濕寒。
泡腳。設計圖片
中醫外治法
1. 艾灸適當穴位
常用於祛濕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豐隆、陰陵泉、中脘穴,建議每週艾灸2至3次。
2. 拔罐或刮痧
可在背部膀胱進行拔罐或刮痧,幫助疏通經絡,排出體內濕氣。
情志調養
由於濕氣重可能導致人昏沉、情緒低落,建議保持心情舒暢並避免過度思慮,可適當聆聽輕快音樂或參與戶外活動,以疏肝解鬱。
其他注意事項
1. 濕熱體質
濕熱體質通常表現為口苦及舌黃苔,應在祛濕的同時清熱,可進食綠豆及苦瓜等食材。
2. 寒濕體質
寒濕體質通常表現為怕冷及舌白苔,應側重溫陽,可以添加生薑、花椒等食材。若出現嚴重症狀如水腫、關節痛等,建議及時就醫。
生薑。設計圖片
穀雨「養生食譜」助健脾祛濕
1. 薏米紅豆湯
材料:薏米100克,紅豆50克,冰糖適量。
做法:
紅豆和薏米提前浸泡2小時,將浸泡好的紅豆和薏米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至紅豆熟爛,薏米開花,最後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2. 冬瓜薏米排骨湯
材料:冬瓜500克,薏米100克,排骨500克,姜幾片。
做法:
將排骨洗乾淨汆燙去血水,緊接著將薏米洗淨、冬瓜去皮切塊後放入煲中,加入排骨和適量水用大火煮開,再轉小火煲2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3. 山藥豬肚雞湯
材料:豬肚半個,雞半隻,山藥200克,姜幾片。
做法:
豬肚清洗乾淨後與雞一同汆燙去除雜質,然後將山藥去皮切塊後,與豬肚、雞及薑片放入煲中,加適量水用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繼續煲2至3小時,鹽調味後即可食用。
4. 苦瓜排骨湯
材料:苦瓜2條,排骨300克,鹽少許。
做法:
將排骨洗淨後汆燙去血水,並將苦瓜切片去籽,緊接著全部放入湯鍋加適量水用大火煮,之後轉小火煮1小時,最後用鹽調味後即可。
穀雨時節抓住「健脾祛濕」的關鍵,結合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的調整,可有效改善亞健康狀態,為迎接夏季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