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春分習俗與禁忌 8大飲食原則有助去濕護肝健脾

生活事

春分習俗與禁忌 8大飲食原則有助去濕護肝健脾
生活事

生活事

春分習俗與禁忌 8大飲食原則有助去濕護肝健脾

2025年03月20日 07:00

春分有諸多習俗與禁忌,留意春分節氣8大飲食原則有助去濕護肝健脾。

春分有諸多習俗與禁忌

春分(3月20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意指已到春季的中間。有雲:「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即這一天全球絕大部分地區晝夜長度相等。春分之後,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而南半球各地則夜長晝短。這個節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意義,人們可了解或遵循諸春分時節的諸多習俗與禁忌以應節調身。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春分習俗

1. 豎蛋

春分日,許多人會嘗試將雞蛋豎立起來,認為這是一年中最容易成功的時候,寓意著平衡和新生,祈求一年平安順利。

2. 祭日

春分也是古代帝王祭祀太陽的日子,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3. 食春菜

春分時節,人們會採摘春天的第一批野菜,如薺菜、香椿等,象徵春天的勃勃生機,祈求健康平安。

4. 放風箏

春分時節氣候溫和,極為適合戶外活動,而放風箏象徵著把煩惱隨風遠去,迎接新希望。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5. 送春牛圖

古代農民會在春分這天互贈描繪耕牛和春耕的圖畫,提醒人們開始春耕並祈求豐收。

6. 踏青

春分是外出郊遊,踏青的好時機,享受自然的同時,也是放鬆心情、親近自然的方式。

春分禁忌

1. 忌大動干戈

春分是陰陽平衡的節氣,應避免爭吵以及吵架等激烈行為,以免破壞和諧和違背自然平衡。

2. 忌熬夜

春分時節注重晝夜平分,應保持正常規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以免擾亂陰陽平衡,影響健康。

3. 忌食寒涼食物

初春氣溫波動大,進食過多寒涼食物容易傷脾胃,進而影響健康。

4. 忌過度勞累

春分是養生的關鍵時期,應當養生保健,避免勞累過度耗損身體的陽氣。

5. 忌情緒波動

春分時節應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緒大起大落,以免影響肝氣,違背春季養肝的原則。

6. 忌穿單衣

春分時節早晚溫差大,不宜過早穿單衣,以免受寒受涼,引發感冒。

春分飲食原則

春分是晝夜平分的節氣,天氣時暖時涼且潮濕,容易積聚濕氣。中醫理論中,春屬木,對應的臟腑為「肝」,此時正是肝氣旺盛的時節,因此飲食上需進行肝脾調養,同時應注意驅除體內多餘的濕氣。

1. 飲食宜清淡

春分時節,陽氣漸升,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進食過多油膩、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腸胃負擔,建議多吃新鮮蔬菜,如菠菜、芹菜、春筍等,有助於清熱解毒、補充維生素。

菠菜。設計圖片

菠菜。設計圖片

2. 多吃時令蔬菜

春分是春季的旺盛時期,時令蔬菜如韭菜、香椿、豆芽、萵筍等,富含營養,有助於增強免疫力。諸如香椿炒蛋、韭菜盒子等都是春分時節的傳統美食。

3. 適當吃甜少吃酸

春季肝氣旺盛,酸味食物會加重肝氣,而甜味食物有助於健脾益氣,建議可以適當吃一些紅棗、蜂蜜、山藥等甘味食物,但不宜過量。

4. 健脾除濕

春季濕氣較重,適合食用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等。

5. 養肝護肝

春分時節是養肝的好時機,可以多吃一些養肝的食物,如枸杞、菠菜、豬肝等,同時避免過量飲酒和熬夜,以免損傷肝臟。

5. 多喝水防春燥

春分時節氣候乾燥,容易上火,應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平衡,可以喝一些花茶,如菊花茶、玫瑰花茶,有助於清熱去火。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6. 少吃寒涼食物

春分時節氣溫波動較大,應避免過多食用寒涼食物,如冷飲、雪糕等,以免損傷脾胃。

7. 適當補充蛋白質

春季是身體恢復活力的時期,可以適當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雞蛋、魚類、豆製品等,有助於增強體質。

8. 注意飲食平衡

春分時節飲食應注重陰陽平衡,葷素搭配,避免挑食。可以多吃五穀雜糧,如小米、燕麥、紅豆等,補充膳食纖維。

推薦春分養生食譜

早餐:燕麥粥或粟米粥,搭配少許堅果和新鮮水果。

午餐:蒸魚或瘦肉,配以清炒時令蔬菜,如菠菜或豆芽。

晚餐:以蔬菜湯或粥為主,如薏米紅豆湯,輔以少量的蛋白質來源,如雞蛋或豆腐。

飲品:常飲綠茶或菊花茶,有助於清熱去火,促進健康。

法國一項研究指出,零卡飲料不如想像中健康,其中1成份恐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法國研究揭:零卡飲品未必健康

不少人為了減少熱量攝取,選擇以「零卡路里」的飲品代替含糖飲料。殊不知,零卡飲料實際上不如想像中健康。法國一項研究指出,這些標榜健康的飲品中添加了人工代糖,不僅會擾亂腸道菌群還可能大幅增加患上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示意圖

示意圖

攝取人工甜味劑者罹糖尿病風險高出10%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專家追蹤了逾10.8萬名受試者的飲食習慣。結果顯示,攝取含有「阿斯巴甜」(Aspartame)等人工甜味劑的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未攝取者高出10%。

代糖影響血糖調節機制增加糖尿病風險

阿斯巴甜等代糖自1980年代起被廣泛應用於香口膠、乳酪等加工食品中,長期以來被視為取代白砂糖的健康選擇。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工甜味劑可能改變腸道菌群組成,影響血糖的吸收及調節機制,長期可能會提升糖尿病風險。

示意圖

示意圖

2類食物添加物對糖尿病風險影響顯著

這項研究歷時8年,受試者每6個月需填寫3日的24小時飲食紀錄,並綜合考慮吸煙、飲酒及年齡等干擾因素。最終,研究期內共錄得1,131宗第2型糖尿病新症。研究亦指出,當中有2類食品添加物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尤為顯著。首類包括改良澱粉、果膠、瓜爾豆膠及鹿角菜膠等乳化劑及防腐劑,常見於布丁、乳酪、雪糕、蛋糕及麵包等食品,糖尿病風險上升約8%。另一類食品則包括檸檬酸、阿斯巴甜、蔗糖素(Sucralose)、阿拉伯膠及辣椒色素等成分,廣泛應用於零卡飲料、加工食品及香口膠中,罹患糖尿病風險增加13%。

示意圖

示意圖

食品添加劑潛藏健康隱憂 公眾應審慎選食

研究人員強調,現階段尚無法明確指出是哪一種特定成分導致罹病風險上升,未來還需更深入研究。不過,研究結果足以證明食品添加劑對健康存有潛在影響,呼籲公眾在選擇食品時應提高警覺。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