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屆金馬獎頒獎典禮11月19日晚圓滿落幕,其中台籍女星張艾嘉憑著電影《燈火闌珊》,奪得最佳女主角,成為熱話。有電影業人士不滿有港產電影領取香港電影發展基金後,公然跑去參加金馬獎。

《燈火闌珊》是第5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優勝電影,獲得電影發展基金共550萬港元資助上限,拍攝電影。香港電影發展局圖片。
《燈火闌珊》是第5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優勝電影,從16個專業組參賽者脫穎而出,獲得香港電影發展基金共550萬港元資助上限,拍攝電影。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於2013年3月首次推出,目的是資助新導演及其電影製作團隊,以商業模式拍攝劇情片,從而為本地電影業培育人才。優勝團隊須完成電影策劃、製作及發行等整個電影生產及銷售過程,從中學習籌劃製作一部劇情電影的實務知識。

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通訊及創意產業)梁卓文(右)與專業組優勝電影計劃的導演曾憲寧(左)合照,其優勝電影作品為《燈火闌珊》。政府新聞處圖片。
有電影業人士批評,《燈火闌珊》報名參加「金馬獎」,等同拿港府資助,去支持金馬獎這個充滿「台獨」色彩的選拔平台。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曾於9月明確表示,大陸支持能夠促進兩岸同胞相互理解和相互認同的交流,「賦予政治色彩的活動」則另當別論。業界人士認為獲港府公帑資助的港產電影,理應與國家標準睇齊。

相關電影海報
翻查資料,台灣「金馬獎」與大陸「金雞獎」和香港「金像獎」並稱華語影壇三大電影獎,在第59屆金馬獎中,共有7部香港電影入圍多項獎項,包括《智齒》、《白日青春》、《緣路山旮旯》、《窄路微塵》、《燈火闌珊》,以及紀錄片《憂鬱之島》和《黑牆》。

台灣女導演傅榆。網上圖片。
自民進黨掌政後,「金馬獎」近年越趨政治化。2018年,台灣女導演傅榆拍攝的「太陽花學運」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傅榆在獲獎感言提到,「希望有一天,台灣能被視為真正的獨立個體看待」,這番「台獨」言論事後獲蔡英文力挺,引起大陸影視產業的廣泛不滿,亦令人覺得金馬獎已變質成為一個為台獨宣傳的平台。
到2019年,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於11月23日在廈門舉辦,由於與當年「金馬獎」頒獎典禮撞期,外界視之為大陸方面抵制「金馬獎」的行為。值得留意的是,國家電影局宣布暫停內地電影和人員參加「金馬獎」。香港影業協會亦於同年開始發信提醒會員,「金馬獎」得獎者曾發表與電影藝術不相關的言論,將政治與電影混為一談,希望會員謹慎處理,以免殃及池魚,捲入無謂的糾紛,得不償失。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