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號離開地球已經4個月,3名太空人通過《人民日報》天地通信,表示期待與香港同胞一起在太空自由翱翔。我國第4批預備太空人選拔工作已於近期啟動,此次預備太空人選拔更將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獲選港人將和全國候選者一起,角逐2個載荷專家席位。

神舟十四號乘組蔡旭哲(左)、陳冬(中)及劉洋(右)。新華社資料圖片
香港人聽到「載荷專家」這個名稱,感到很陌生,不知載荷專家是什麼?在太空船做什麼工作?
原來太空人分職業和非職業兩大類。職業太空人是指專門從事航天飛行工作的航天員,大多是飛行員或試飛員出身。非職業太空人則是臨時到太空工作或活動的人員,主要是從事某項科學研究、試驗或各種載荷操作的科學家或工程技術人員,他們大多是科學家、科研人員或工程技術人員。
載荷專家英文是Payload Specialist,所謂載荷(Payload),是指由飛機或運載火箭攜帶的物體或實體。有時有效載荷也指飛機或運載火箭的承載能力,通常以重量來衡量。根據飛行或任務的性質,飛行器的有效載荷可能包括貨物、乘客、飛行人員、彈藥、科學儀器或實驗,或其他設備。額外的燃料,如果可以選擇攜帶,也被認為是有效載荷的一部分。
載荷專家就是指受過訓練的非職業太空人,負責處理飛行器或太空站上攜帶的高度複雜或機密設備,並進行太空實驗,亦配合飛行乘組其他人員開展站務管理的日常工作。今次的載荷專家將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
在航天器技術訓練方面,對不同類型的太空人要求不同,如穿梭機的指令長和駕駛員要進行大量的穿梭機駕駛技術訓練,而載荷專家只需進行通用系統的課程學習和操作訓練。與指令長、駕駛員和任務專家相比,載荷專家訓練學時少很多。
現時曾經或正在參與載人飛行任務的國家太空人全部具有空軍飛行員背景,但國家並不是第一次在預備航天員的選拔中揀選載荷專家。在2020年結束的第3批預備航天員選拔中,共有18名預備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終入選,其中就包括4名載荷專家。
而未來第4批預備太空人選拔,共選出12至14名預備太空人,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其中,載荷專家2名左右。航天駕駛員在陸海空三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在從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關領域專業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中選拔,載荷專家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

理大「落火狀態監視相機」亦為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提供支援。資料圖片
香港的科研專家一直有參與內地航天事業的發展,例如香港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助力「嫦娥五號」成功完成月表採樣返回任務;另外,理大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亦為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提供支援。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