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央再提1.3萬億斤糧食產量「底線」 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 以備不時之需

博客文章

中央再提1.3萬億斤糧食產量「底線」 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 以備不時之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央再提1.3萬億斤糧食產量「底線」 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 以備不時之需

2021年12月28日 11:55 最後更新:12:02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加劇背景下,中國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的難度在加大,加上國際形勢變幻,更要以防萬一。

近年來內地一些地方耕地面積減少,還有的地方出現良田不種糧食,建養殖場或種花卉果木。中央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抓糧食生產。

還有是中美關係惡化,出現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萬一發生戰爭時,若外地對中國禁運,糧食不能入口,中國在短期內能否糧食自給自足? 這也是要部署解決的問題。

明年中央要以「超常超強」的力度抓好糧食生產。

12月25日至26日,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研究部署2022年「三農」工作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習近平主席十分重視國家糧食安全。

習近平主席十分重視國家糧食安全。

據內地《財經》雜誌報道,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及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兩條底線。對於2022年的工作,此次會議指出: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糧食面積,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與之相關的,是此次會議也指出要繼續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生豬生產,確保畜禽水產和蔬菜有效供給。

1.3萬億斤這一產量數字,是近年來被多次提及的中國保障糧食安全的產量「基本線」。2021年,中國成功實現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為繼續保障初級產品供給,在近日發佈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則進一步明確將「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作為重點任務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一系列類似政策出台的宏觀背景,是近年來中國的糧食供應面臨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糧食增面積及提產量難度越來越大等挑戰。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加劇背景下,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的難度也在加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對於2022年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盤和應對風險挑戰來說,抓好糧食生產具有重要作用。保障好糧食安全,就要落實責任,切實抓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並強化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共同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解釋稱。

與此同時,「要加快構建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在品種方面,要推動小麥、水稻等穩量提質;要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提升自給率」。葉興慶指出。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

「抓糧食生產的發條要擰得緊而又緊,工作要落得實而又實。」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近期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則表示,明年必須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挖掘增產潛力。按照他的說法,相關政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糧食生產要穩面積提產能。明年要以超常超強的力度抓好糧食生產,「頭一仗」是夏糧。具體而言,冀魯豫陝晉5省有1.1億畝小麥受2021年罕見秋汛影響,播期推遲,苗情長勢明顯偏弱,各方需盯緊這部分冬小麥,落實好增施返青肥等關鍵措施。

針對農資成本受一系列因素影響不斷攀升、種糧收益空間受擠壓等具體情況,2021年7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關於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的通知》正式明確:到2022年,三大糧食作物保險覆蓋至13個糧食主產省份的全部產糧大縣。

其中,完全成本保險覆蓋農業生產的總成本,包括直接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主要功能是彌補主要自然災害、重大病蟲害等導致的損失,在出現自然災害、病蟲害等特殊情況的時候,保證廣大農戶至少可以把成本收回來;而種植收入保險則主要是覆蓋農業種植收入因為價格、產量波動而導致的損失,比如因糧食作物突然變多所導致的價格降低、農戶收入降低的情況。

「要圍繞政策保本、經營增效做文章,構建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扶持政策體系,同時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提高種糧綜合效益,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唐仁健表示。

其次,產業發展要穩基礎提效益。要統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打造產業發展新平台。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推動加強物聯網、快遞網點等建設,暢通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通道。

與之相關的,則是繼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挖掘增產潛力。而這亦包含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微觀而言,中國挖掘增產潛力短期內的發力點是大力發展大豆油料,選育優良品種,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多措並舉擴面積、提產量;宏觀而言,中國接下來將會從生產要素和體制機制兩個方面著力。

與生產要素有關的核心問題,是種子及耕地。為此,中國已制定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一系列相關部門亦在通過相關工作逐步提升種業科技水平、實現種源自主可控。

在保護耕地方面:近年來,一些地方耕地面積減少,還有的地方出現良田不種糧食,建養殖場或種花卉果木。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亦提出要求:落實好耕地保護建設硬措施,嚴格耕地保護責任,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

「必須強化底線思維,堅持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保障好糧食安全最根本的生產能力。」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程國強對《財經》記者稱,「各地要嚴格按照中央相關要求,優化調整農村用地佈局,對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既要管住『非農化』,也要管住『非糧化』。」

1960年代中國與蘇聯關係交惡時,有「備戰備荒」的口號。

1960年代中國與蘇聯關係交惡時,有「備戰備荒」的口號。

中國為應對美國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多項措施,提出了「內循環」的主張。觀察人士認為,中國如今的經濟「內循環」與多年來每逢世界經濟走低中國「刺激內需」的政策最大的不同在於與美國如今關係對立。因此有分析認為,中國高層對糧食安全的重視頗有1960年代與蘇聯關係交惡時「備戰備荒」、「深挖洞廣積糧」的意味。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美國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中美經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大省、重點外貿城市紛紛積極應對。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盡管全球供應鏈動盪加劇,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七大省市進出口數據呈現增長趨勢,用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的話說就是,「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樑作用」。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和湖南等地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先後與外貿企業進行座談調研。其中,上海市、區兩級領導密集走訪調研外貿外資企業,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中國穩外貿的決心與行動力。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關鍵指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依存度一度大幅攀升,根據中經數據顯示,2004年達到69.8%的峰值。此後,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外貿依存度逐步回落,2023年降至33.1%。

盡管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外貿依存度仍存在顯著差異,而那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和城市較容易受到衝擊。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外向型經濟特徵,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比如,2024年,浙江金華進出口總額達8795億元,其中出口7719億元,外貿依存度超100%,遠超深圳的90%,其中義烏市貢獻全金華超80%的出口額。

作為外貿大省,浙江對美出口規模佔全省出口總額的16.2%,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為此,浙江省貿促會將推出「浙裡出海」專項行動,將舉辦5大系列30多場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風險、科學海外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

從行業維度來看,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的城市,如電子信息、服裝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集聚的城市,受衝擊更為直接。為此東莞出台「穩外貿30條」,全力防範和化解外部風險和衝擊,在開拓多元市場方面提出了9條舉措,力求通過鞏固發展外貿新業態和大力拓展新興市場雙向發力。

去年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則從支持企業線上線下開拓市場、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擴大重點商品進口規模、增強企業綜合服務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在省級層面,廣東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市場,穩固現有貿易渠道,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擴大服務貿易上多做文章,更好保存量、拓增量。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對外貿依存度高地區和城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使這些地區和城市加快轉型升級和市場多元化步伐。長三角各省市在穩外貿方面各顯神通,發揮各自的亮點和優勢積極突圍。

上海在穩外貿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現了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上海還積極舉辦各類國際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如進博會等,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上海部分區還鼓勵企業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及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浙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以應對衝擊。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如杭州的「六小龍」企業等,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浙江還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開拓新興市場,為外貿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佔同期義烏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

江蘇在穩外貿方面則注重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佔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向高附加值的研發創新轉變,降低了關稅對產業的影響。

同時,江蘇積極利用RCEP協議等區域合作協定,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擴大市場份額。淮安2024年出口增速位列江蘇省第二,市委書記史志軍強調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挖掘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在這場持續博弈中,中國通過「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各地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激活等多種措施,逐步構建起內外聯動的經濟韌性。

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

面對來自外貿的挑戰,各地也都在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標準銜接、平台建設等多維度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市場分割、標準差異等難題,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比如,自年初以來,上海市商務委就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拓內銷工作,到重點外貿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會同各區商務部門、重點行業協會等摸排外貿企業出口拓內銷意向;同時,積極發動上海各大電商平台和企業,發揮電商優勢推出相關服務舉措,助力本市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

再如,浙江寧波慈溪打造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台,提供內外貿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聚集了行業上下游企業超1萬家。不少企業已嚐到內外貿一體化的甜頭,實現了內外貿「雙促進、雙增長」的局面。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既是挑戰,也是中國外貿城市版圖重構的契機。東部沿海地區需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中西部則需依托陸路通道與產業轉移構建新優勢。從上海密集調研外貿企業到義烏商人的靈活應變,從粵港澳「新三樣」崛起至廣西邊境貿易火爆,中國外貿正以多層次、多維度策略應對變局。

這場博弈是「持久戰」與「攻堅戰」,而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全產業鏈與制度優勢,終將在全球化裂變中開闢新航道。只要繼續堅持開放與創新雙輪驅動,就能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