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金礦礦工地底受困15天的求生故事 「最難熬的是沒吃的!」

博客文章

金礦礦工地底受困15天的求生故事 「最難熬的是沒吃的!」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金礦礦工地底受困15天的求生故事 「最難熬的是沒吃的!」

2021年01月27日 16:32 最後更新:01月28日 10:39

有沒有想像在地底受困15天的艱難情況?山東金礦爆炸事故,就是這一種大災難。

山東煙臺棲霞笏山金礦爆炸事故發生於1月10日下午1時多。西城鎮招金集團建設中的笏山金礦發生爆炸,22人被困井下。截止2021年1月25日,有11人獲救、10人死亡,另有1人下落不明。

更多相片
山東煙臺棲霞笏山金礦爆炸現場。

山東煙臺棲霞笏山金礦爆炸現場。

經過7天的努力,在17日成功將鑽桿插入地底至「五中段」,打通救生孔。

經過7天的努力,在17日成功將鑽桿插入地底至「五中段」,打通救生孔。

受困工人寫了回條,送上地面,講述受困情況。

受困工人寫了回條,送上地面,講述受困情況。

上週日(24日), 11名受困礦工全部升井獲救。

上週日(24日), 11名受困礦工全部升井獲救。

受困的杜師傅講述獲救經過。

受困的杜師傅講述獲救經過。

山東煙臺棲霞笏山金礦爆炸現場。

山東煙臺棲霞笏山金礦爆炸現場。

爆炸事故發生在笏山金礦「一中段」(離井口240米),當時「一中段」無作業人員,「六中段」(離井口698米)有作業人員13人、「五中段」(離井口648米)有作業人員9人。因爆炸導致井筒梯子間損壞、罐籠無法正常運行、通訊系統損壞,井下22人被困。

但由於對救援困難估計不足,直到翌日1月11日20時5分,公司才向棲霞市應急管理局報告有關情況。

爆炸發生原因尚未能確定,但可能來自井下存貯的火藥或其他易燃易爆物品。1月10日13:15左右,笏山金礦迴風井井筒內傳來第一次爆炸,井口信號室玻璃全部震碎、井口冒出濃煙。14:45左右,井筒內發生了二次爆炸。從24至25日搜尋到的9名遇難礦工位置推斷,9人均是在第一次爆炸後,試圖自行攀爬過程中,受到第二次爆炸衝擊而遇難。

經過7天的努力,在17日成功將鑽桿插入地底至「五中段」,打通救生孔。

經過7天的努力,在17日成功將鑽桿插入地底至「五中段」,打通救生孔。

拯救人員經過7天的努力,在17日成功將鑽桿插入地底至「五中段」,打通救生孔,並獲得受困人士敲擊回覆,受困工人寫了回條,送上地面。拯救人員亦吊下有線電話和受困礦工保持聯絡,但由於通道被1300立方米、約重70噸障礙物堵塞,需時約15天才能清理,結果要在1月24日才能成功救人。

受困工人寫了回條,送上地面,講述受困情況。

受困工人寫了回條,送上地面,講述受困情況。

截至本週一(25日)事故22名被困人員中,確認共有10人在事故中遇難,另有1人仍處於失聯狀態,11人已於周日(24日)獲救,他們已被困井下超過兩周!

上週日(24日), 11名受困礦工全部升井獲救。

上週日(24日), 11名受困礦工全部升井獲救。

被帶到地面的礦工「身體極其虛弱」,正在接受治療。其中在井下敲鑽桿求救的礦工王師傅事後憶述:「最難熬的是沒吃的,但我堅信自己不會死,一定能出來!」17日,救生孔打通時,王師傅在井下敲響鑽桿5下,向救援人員傳回了位置信息,王師傅說:「我當時體力比較好,所以我就去敲打5下,表示我們在5中段。」

受困的杜師傅講述獲救經過。

受困的杜師傅講述獲救經過。

另一位獲救的杜師傅說:「我好像有了第二次生命,有絕地重生的感覺,因為我頭部受傷,我是第一批獲救的,其他被困的礦工相當有品格,讓年紀大及受傷的礦工先獲救。我們受困9日9夜,什麼都沒有食,但當救生孔打通時,我們全部都站起來,心情無法言語,非常激動。」

國內煤礦爆炸事故常有發生,今次輪到金礦,事故雖然有11人僥倖獲救,但仍有10人在事故中遇難,另有1人失蹤,當局已扣查負責人,希望這種事情以後也不會發生。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毛拍手

在美國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中美經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大省、重點外貿城市紛紛積極應對。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盡管全球供應鏈動盪加劇,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七大省市進出口數據呈現增長趨勢,用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的話說就是,「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樑作用」。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和湖南等地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先後與外貿企業進行座談調研。其中,上海市、區兩級領導密集走訪調研外貿外資企業,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中國穩外貿的決心與行動力。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關鍵指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依存度一度大幅攀升,根據中經數據顯示,2004年達到69.8%的峰值。此後,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外貿依存度逐步回落,2023年降至33.1%。

盡管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外貿依存度仍存在顯著差異,而那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和城市較容易受到衝擊。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外向型經濟特徵,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比如,2024年,浙江金華進出口總額達8795億元,其中出口7719億元,外貿依存度超100%,遠超深圳的90%,其中義烏市貢獻全金華超80%的出口額。

作為外貿大省,浙江對美出口規模佔全省出口總額的16.2%,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為此,浙江省貿促會將推出「浙裡出海」專項行動,將舉辦5大系列30多場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風險、科學海外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

從行業維度來看,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的城市,如電子信息、服裝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集聚的城市,受衝擊更為直接。為此東莞出台「穩外貿30條」,全力防範和化解外部風險和衝擊,在開拓多元市場方面提出了9條舉措,力求通過鞏固發展外貿新業態和大力拓展新興市場雙向發力。

去年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則從支持企業線上線下開拓市場、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擴大重點商品進口規模、增強企業綜合服務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在省級層面,廣東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市場,穩固現有貿易渠道,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擴大服務貿易上多做文章,更好保存量、拓增量。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對外貿依存度高地區和城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使這些地區和城市加快轉型升級和市場多元化步伐。長三角各省市在穩外貿方面各顯神通,發揮各自的亮點和優勢積極突圍。

上海在穩外貿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現了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上海還積極舉辦各類國際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如進博會等,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上海部分區還鼓勵企業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及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浙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以應對衝擊。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如杭州的「六小龍」企業等,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浙江還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開拓新興市場,為外貿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佔同期義烏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

江蘇在穩外貿方面則注重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佔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向高附加值的研發創新轉變,降低了關稅對產業的影響。

同時,江蘇積極利用RCEP協議等區域合作協定,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擴大市場份額。淮安2024年出口增速位列江蘇省第二,市委書記史志軍強調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挖掘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在這場持續博弈中,中國通過「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各地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激活等多種措施,逐步構建起內外聯動的經濟韌性。

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

面對來自外貿的挑戰,各地也都在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標準銜接、平台建設等多維度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市場分割、標準差異等難題,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比如,自年初以來,上海市商務委就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拓內銷工作,到重點外貿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會同各區商務部門、重點行業協會等摸排外貿企業出口拓內銷意向;同時,積極發動上海各大電商平台和企業,發揮電商優勢推出相關服務舉措,助力本市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

再如,浙江寧波慈溪打造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台,提供內外貿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聚集了行業上下游企業超1萬家。不少企業已嚐到內外貿一體化的甜頭,實現了內外貿「雙促進、雙增長」的局面。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既是挑戰,也是中國外貿城市版圖重構的契機。東部沿海地區需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中西部則需依托陸路通道與產業轉移構建新優勢。從上海密集調研外貿企業到義烏商人的靈活應變,從粵港澳「新三樣」崛起至廣西邊境貿易火爆,中國外貿正以多層次、多維度策略應對變局。

這場博弈是「持久戰」與「攻堅戰」,而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全產業鏈與制度優勢,終將在全球化裂變中開闢新航道。只要繼續堅持開放與創新雙輪驅動,就能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