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雙重標準,在1月6日佔領國會事件中一覽無遺,被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痛罵,「為什麼在美國不可接受的事情,香港就必須接受?為什麼在美國都不允許的自由,要求香港必須允許?」
華春瑩回擊美媒偏見。
在昨天(1月8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歐盟方面呼籲中方立即釋放在香港被逮捕的50餘人,敦促特區政府尊重香港法治、民主人權。外交部對此有何評論?
華春瑩回應說:首先,你提到的個別人對香港警方正當執法行動妄加評論,嚴重干涉中國主權和內政,中方堅決反對。香港警方依法拘捕的人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顛覆國家政權罪。我們多次強調,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不容外部干涉。他們沒有任何權力要求中方釋放被依法拘捕的犯罪分子。
CNN記者對比2019年香港示威者佔領立法會和如今美國示威者佔領國會。
我昨天回答你問題時也說了,在美國和香港發生的是相似的場景,為什麼有些人作出不同的反應?為什麼同樣是抗議者,在美國就是「暴徒」,在香港就是「民主英雄」?為什麼在美國就是「捍衛民主自由」,在香港就成了「壓制民主自由」?
我今天上午看到美國白宮發言人在電視聲明中說,美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和平集會自由,但昨天在華盛頓看到的不是和平集會。他們破壞了第一修正案的權利。她以最強烈的措辭譴責暴力行為,表示觸犯法律者應受到法律最嚴厲的懲罰。你也知道,美國有些社交媒體對美國領導人也採取了限制措施。這說明,即便在美國,言論自由也是有界限的,濫用所謂的自由是要付出沈重代價的。為什麼在美國不可接受的事情,香港就必須接受?為什麼在美國都不允許的「自由」,要求香港必須允許?
在香港發生的事情,事實經緯是清清楚楚的。香港特區政府和警方已詳細介紹了有關情況並闡明立場,香港媒體也進行了大量報道。有關人員的行為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目的是要癱瘓、顛覆特區政府。危害國家安全行為與民主自由無關,所謂政見不同與企圖嚴重破壞政府依法履行職能之間是存在清晰界限的。任何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都不會允許危害國家安全和嚴重破壞政府依法履行職能的行為。
至於民主自由,我昨天也說了,英國對香港統治期間,香港民眾有什麼民主和自由?1976年英國政府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時,通過保留方式明確指出,公約所規定的定期選舉的規定在香港不適用,並通過《公安條例》和《社團條例》對香港民眾集會、遊行和結社作出了嚴格限制。香港正是在回歸祖國以後,才真正建立和發展起了民主制度。中國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根據香港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為推進香港民主發展作出巨大努力,這是不容任何人否定和抹黑的。
我注意到個別媒體稱,在香港發生的衝擊立法會事件和在美國會發生的事情是不同的,不應該作比較。如果非說兩者不同的話,我想至少有兩點不同:第一,2019年7月衝擊香港立法會的那些暴徒,打砸破壞立法機構,追殺無辜民眾,用汽油彈和匕首攻擊警察。這樣的罪行比在美國爬上國會外牆、衝進國會更嚴重、更惡劣,更應該被定義為「暴徒」、「恐怖分子」,更應該受到法律嚴懲。
第二,在美國國會發生的事情是美國人自己組織的,而在香港發生的事情是有外部勢力煽動、策劃、組織、指揮和實施的,而美國有些人在其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一些人認為美國發生的事和香港的不同。這是一種雙重標準行為,反映的是其心中西方至上的優越感和意識形態偏見,這也涉及到怎麼定義民主和自由的問題。你在中國工作,可能聽過中國老百姓有句話叫「金杯銀杯,不如口碑」。一個國家到底有沒有民主、有沒有自由,關鍵要看老百姓滿不滿意,有沒有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是全體社會成員還是極少數人在真正享受自由和發展。同一些國際學者說「美國政府屬於1%,依靠1%,為了1%」不同,中國政府代表、反映和維護的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我們的民主是廣泛、真實和管用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自由得到了有效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也取得了明顯進步,人民的自由事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我們成功使8億多人擺脫貧困,有國際學者還表示,中國人民經歷了過去3000年歷史上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每年有1.2億左右中國人自由出境旅遊,然後又自由地回到了中國。
如果中國真的像個別政客或媒體說的「中國人民被壓逼、沒有自由」,那麼這些人為什麼會高高興興地又回到中國呢?我剛才也提到,國際民調連年指出,中國政府享有的滿意度和支持率都超過90%,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在民主、自由問題上,對中國作出種種指責的人,要麼是不瞭解中國,要麼就是太過妄自尊大。我們希望相關人士能努力放下身段去瞭解真實的中國。我們願意向他們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同時也堅決反對他們以所謂的民主自由為名干涉中國內政。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美國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中美經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大省、重點外貿城市紛紛積極應對。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盡管全球供應鏈動盪加劇,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七大省市進出口數據呈現增長趨勢,用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的話說就是,「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樑作用」。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和湖南等地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先後與外貿企業進行座談調研。其中,上海市、區兩級領導密集走訪調研外貿外資企業,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中國穩外貿的決心與行動力。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關鍵指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依存度一度大幅攀升,根據中經數據顯示,2004年達到69.8%的峰值。此後,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外貿依存度逐步回落,2023年降至33.1%。
盡管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外貿依存度仍存在顯著差異,而那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和城市較容易受到衝擊。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外向型經濟特徵,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比如,2024年,浙江金華進出口總額達8795億元,其中出口7719億元,外貿依存度超100%,遠超深圳的90%,其中義烏市貢獻全金華超80%的出口額。
作為外貿大省,浙江對美出口規模佔全省出口總額的16.2%,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為此,浙江省貿促會將推出「浙裡出海」專項行動,將舉辦5大系列30多場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風險、科學海外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
從行業維度來看,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的城市,如電子信息、服裝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集聚的城市,受衝擊更為直接。為此東莞出台「穩外貿30條」,全力防範和化解外部風險和衝擊,在開拓多元市場方面提出了9條舉措,力求通過鞏固發展外貿新業態和大力拓展新興市場雙向發力。
去年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則從支持企業線上線下開拓市場、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擴大重點商品進口規模、增強企業綜合服務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在省級層面,廣東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市場,穩固現有貿易渠道,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擴大服務貿易上多做文章,更好保存量、拓增量。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對外貿依存度高地區和城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使這些地區和城市加快轉型升級和市場多元化步伐。長三角各省市在穩外貿方面各顯神通,發揮各自的亮點和優勢積極突圍。
上海在穩外貿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現了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上海還積極舉辦各類國際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如進博會等,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上海部分區還鼓勵企業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及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浙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以應對衝擊。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如杭州的「六小龍」企業等,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浙江還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開拓新興市場,為外貿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佔同期義烏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
江蘇在穩外貿方面則注重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佔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向高附加值的研發創新轉變,降低了關稅對產業的影響。
同時,江蘇積極利用RCEP協議等區域合作協定,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擴大市場份額。淮安2024年出口增速位列江蘇省第二,市委書記史志軍強調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挖掘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在這場持續博弈中,中國通過「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各地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激活等多種措施,逐步構建起內外聯動的經濟韌性。
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
面對來自外貿的挑戰,各地也都在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標準銜接、平台建設等多維度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市場分割、標準差異等難題,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比如,自年初以來,上海市商務委就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拓內銷工作,到重點外貿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會同各區商務部門、重點行業協會等摸排外貿企業出口拓內銷意向;同時,積極發動上海各大電商平台和企業,發揮電商優勢推出相關服務舉措,助力本市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
再如,浙江寧波慈溪打造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台,提供內外貿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聚集了行業上下游企業超1萬家。不少企業已嚐到內外貿一體化的甜頭,實現了內外貿「雙促進、雙增長」的局面。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既是挑戰,也是中國外貿城市版圖重構的契機。東部沿海地區需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中西部則需依托陸路通道與產業轉移構建新優勢。從上海密集調研外貿企業到義烏商人的靈活應變,從粵港澳「新三樣」崛起至廣西邊境貿易火爆,中國外貿正以多層次、多維度策略應對變局。
這場博弈是「持久戰」與「攻堅戰」,而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全產業鏈與制度優勢,終將在全球化裂變中開闢新航道。只要繼續堅持開放與創新雙輪驅動,就能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