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個喇沙仔在美國媒體打工的感悟 :西方的指鹿為馬習以為常

博客文章

一個喇沙仔在美國媒體打工的感悟 :西方的指鹿為馬習以為常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一個喇沙仔在美國媒體打工的感悟 :西方的指鹿為馬習以為常

2020年07月08日 15:07 最後更新:15:10

喇沙仔周學文從事新聞工作,97之夜在羅湖邊境拍下解放軍進入香港的第一刻。2020回歸前夕他再次揮筆寫下回歸23年的感受。內地微信公眾號「筆加尺工作室」引述周學文的文章如下:

今天是 6月30日,23年前的今晚,我是美聯社記者,被編輯派到香港邊境,觀察香港回歸祖國時解放軍跨境進駐的歷史時刻。當時我從事媒體已經4年,學會了「冷眼旁觀」。然而當夜,看著一卡一卡的軍車,滿載著排列整齊的解放軍從深圳開進來,從面前駛過,不禁心潮澎湃。

 
為了爭取第一手資料記錄回歸時的民心背向,4年間我深入社會各階層,走訪他們瞭解不同寄望與顧慮。回歸讓很多港人踟躕不決,有的悲觀、有的樂觀。但作為土生土長香港人,我自己一直深信,也從當時社會中普遍看到,香港回歸,是屬於中國人的一個光輝時刻。

周學文(左)在邊境口岸等待解放軍進駐時與同業合影。

周學文(左)在邊境口岸等待解放軍進駐時與同業合影。

 
在此之前,我還專門花了兩年時間,跑到德州州立大學修讀新聞碩士課程。那時候,美國的新聞理念與從業守則,在我心裡有著崇高的地位。美國媒體被譽為第四權,一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記者,為社會上各種不公義打抱不平,捍衛真理不惜一切。就讀時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國人對誠信的重視。小到就如何應用引號,來識別原創和引述別人的話,也絲毫不能含糊,我就因為在論文裏搞糊塗了,差點釀成大錯畢不了業。
 
奈何,曾經以為堅如磐石的信念,經不起23年的風吹雨打,只剩下難堪的一廂情願。

首先是驚訝於美媒不再公正公平公義,甚至連基本人性應有的同情心與同理心都蕩然無存。當湖北人民在最危急存亡的時候,幾家老牌美媒包括華爾街日報、時代週刊等,竟然無恥的落井下石:「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強大的巨無霸被蝙蝠病毒羞辱了」......「冠狀病毒危機粉碎了裝作團結的門面」,他們群起而攻,指責中國的體制只會為世界帶來災難。
 
不久,當中國成功控制疫情後,新冠病毒反而開始在美國爆發,美國媒體非但沒有認可中國的犧牲和痛苦經驗,更情願花大量篇幅去質疑中國的病情和死亡數字。不斷污蔑中國,對美國本土疫情治理有幫助嗎?假如中國真像美國訛傳的驚人數字,那過去數月在中國城市的大街上,為何沒有出現紐約的情景,要調用凍肉車過來冷藏死者?今天,新冠在美國的新增數字,持續刷新。超過250萬確診與接近13萬性命犧牲——似乎美國人對數字已經麻木了?

不止無視病毒橫掃,就連國內經濟衰退,反歧視浪潮席捲全國,都可以擱在一旁,卻要花精神去為港人「捍衛自由」,美國人的偽善,可真如入化境。上周美國參議院通過兩項法案,意欲懲罰中國在香港推行國安法,並宣佈對現任和前任中國官員實行簽證限制。但事實上,美國人有多關心世界事?我就舉個個人經歷吧。碩士畢業後在德州一個小鎮的雙週刊報紙當了數月的實習生,報紙老闆是一對曾在達拉斯的美聯社當過記者的夫婦,老闆娘有天訓導我說:「你不要以為我是女性,我的話就不重要。我非常清楚,香港屬於日本,我非常清楚你們那裡瞧不起女性。」
 
無論新冠多毒,始終比不上人心歹毒。之前聽了一句話,在美國,「非裔駕駛」與「亞裔咳嗽」,同樣是莫須有罪名。光天化日下虐殺非裔,惹起全球反暴;然而,特朗普睜著眼散播種族言論,還輕佻地稱新冠為「kung flu」(功夫流感),何其傲慢無知。

特朗普講中國flu。

特朗普講中國flu。

這還不止,特朗普接著說:「總有一天,它(指病毒來自中國的歪論)將被歷史所認可,總有這一天(Someday, it'll be recognized by history. Someday)」。說到歷史,我非常瞭解,從來只有勝利者的版本。我不禁又想起小時候,同一場戰爭,英文歷史教科書叫 First Sino-British War,中文歷史書則稱鴉片戰爭,這就是施暴者與受害者的視角差異。
 
現在,我已經對西方的指鹿為馬習以為常。請不要用民主來忽悠我,不要用自由來蒙蔽我,不要再別有用心的宣揚所謂普世價值,因為我知道,在這些人眼中,中國人永遠背後繫著根辮子,就如同非裔背上永遠有血淋淋的鞭痕。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有網民笑稱,現在走在上海街頭,左耳韓語、右耳泰語。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迪士尼還是新天地,以及原來本地人都不太熱衷的北外灘小巨蛋、天安千樹等景點,都成了泰國遊客的「獨家私藏」。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迪士尼還是新天地,以及原來本地人都不太熱衷的北外灘小巨蛋、天安千樹等景點,都成了泰國遊客的「獨家私藏」。

在一個平日的下午一兩點左右,上海北外灘「小巨蛋」前已經排了十幾名遊客,其中80%左右估計是來自東南亞。相比於更大眾的豫園、外灘、陸家嘴、迪士尼,北外灘如此高密度的外籍遊客多少會讓人意外。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位於普陀區昌化路蘇州河河畔的一個山型購物中心「天安千樹」,則是另一個東南亞籍遊客們的私家心水地。有負責維持秩序的城管表示,每天下午開始,這裡就會有很多外國遊客,「看著像是泰國的,工作日還好,周末人更多。」天安千樹曾經因為設計被本地人吐槽,如今泰國人來了,商場人流都增加了不少。

北外灘「小巨蛋」、「天安千樹」等非傳統的外籍遊客旅遊目的地,甚至本地人都不感興趣的地方,為何會受到東南亞遊客的追捧?

北外灘「小巨蛋」、「天安千樹」等非傳統的外籍遊客旅遊目的地,甚至本地人都不感興趣的地方,為何會受到東南亞遊客的追捧?

北外灘「小巨蛋」、「天安千樹」等非傳統的外籍遊客旅遊目的地,甚至本地人都不感興趣的地方,為何會受到東南亞遊客的追捧?因為他們都是跟著社交網絡上的旅行攻略來的。

打開社交網絡,搜索泰語的上海旅遊攻略,既有讓中國遊客熟悉的地方,也有東南亞籍遊客們獨家偏愛的熱門地。南京東路上潮玩店掃貨、牛肉店吃自助,已經是很多東南亞遊客的必列清單。他們會去安福路、武康路上拍美美的照片,也會去淮海路上買國貨潮牌,會去INS新樂園、FOUND158蹦迪,也必不可少地會去迪士尼做一天公主/王子,還會去大董吃烤鴨、去洗浴中心狂炫自助餐,不禁讓人好奇泰國人深耕中國互聯網多久做出了這些攻略。

美食清單上有喝一杯喜茶,吃萊萊小籠、佳家湯包、小楊生煎,也有買吳江路的面包,打卡米其林粵菜或者本幫菜,問及理由,回答都是「我們那里沒有」。行程最後似乎都會落腳在各類甜品烘焙店,掃貨芝士蛋糕和披風卷,再要上足夠的冰袋,帶上飛機捎回家,就是最好的伴手禮分給朋友和家人。看完泰國人攻略,中國人都要重新玩一遍上海。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難怪有位跟拍師說:「我問他們要不要去東方明珠玩,他們都回答no tower, no tower。」

有泰國導遊表示,來上海的泰國人增多,主要是從免簽政策出台後,而近期暴增則因為正值泰國假期。「上海離得近,機票也便宜,淡季機票來回只要1000元左右,即使是旺季,機票也就是一千七八左右。」

口碑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除了支付寶等方便使用外,更多人讚嘆上海「人很多,但交通秩序井井有條,管理得很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