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民進黨當局利用「國安威脅」的說辭,將一切與大陸有關的事物都政治化。從華為的5G設備到大陸的普通農産品,甚至現在連一包花生零食也不能幸免於難。
「黃飛紅花生」資料圖片
Google搜索結果顯示,有許多網民關心哪裡可以買到「黃飛紅花生」,以及能否帶回台灣。
台當局日前以「保護島內相關産業」理由禁止陸產人氣零食「黃飛紅花生」進入台灣市場,國台辦今日回應台灣民進黨屬政治操弄,批「連小小花生米都容不下」。而「黃飛紅花生」在禁令後銷量不降反升,有台灣網友po相「偷吃」,逗笑國台辦記者會全場。
有記者在國台辦新聞發佈會提到,「黃飛紅花生」被禁止輸台後,有網友曬照「偷吃」。全場都笑了。
被台禁止輸入的黃飛紅花生,是山東烟台欣和企業食品有限公司生産的産品。
欣和集團官網顯示,公司創建於1992年,主要從事高端調味品、休閑食品的研發、生産、銷售,在國內高端調味品及休閑食品行業排名第一。公司旗下包括六月鮮、味達美、黃飛紅、葱伴侶、禾然有機等11個品牌、上百款的産品。截至目前,欣和産品的足迹已經遍布全球60多個國家,超過4000萬家庭在使用欣和的産品。
其中,黃飛紅品牌開發於2000年,原料採用大豆和紅辣椒。「黃」是黃豆的黃,「紅」是紅辣椒的紅。香脆椒、麻辣花生等屬於黃飛紅品牌的明星系列産品。
對於此次禁止輸入,10月17日下午,欣和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因為台灣對當地的物産有保護,對於台灣當地的物産,是不允許其他地方的産品進入台灣的,花生就屬於台灣當地的物産。」目前,欣和集團在台灣市場沒有經銷商。
梁靜茹早期曾在個人社交平台推介「黃飛紅花生」,還說「救命啊太好吃了」。
「印象中,最早是歌手梁靜茹在台灣帶火的黃飛紅花生。」欣和集團相關負責人提到,黃飛紅麻辣花生是典型的四川風味零食小吃,選用的是山東地道的大花生、河北的朝天椒、川渝的花椒和麻椒,一上市就受到台灣同胞的喜愛,並且被台灣的明星「瘋狂安利」,一時間火爆台灣,並且成為台灣同胞回台必備的伴手禮。
該負責人還表示,因為黃飛紅花生太受台灣同胞的喜愛,還有人專門做起了衍生生意,在厦門的五通碼頭,會有專門的「背包客」,每次可携帶2-3箱黃飛紅麻辣花生通過金門背到台灣去賣。通過這種螞蟻搬家的方式,一年會有幾十萬包黃飛紅花生進入台灣。
但是,「黃飛紅花生」的大陸背景也引起了島內親綠勢力的敵視。今年初,台灣明星蕭亞軒一條「正在偷吃黃飛紅花生」的網帖截圖,遭到親民進黨台媒《自由時報》的猛烈抨擊。
台灣明星蕭亞軒曾因「偷吃黃飛紅花生」而遭到攻擊。
「即便台灣禁止輸入,但是對黃飛紅花生的銷售沒有絲毫影響。」該負責人表示:「期盼兩岸早日統一,台灣同胞可以早日吃到家鄉味,大陸的同胞也可以早日吃到台灣的美味。」
台灣網民早前在社交平台的留言。
國務院台辦30日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表示,台灣民眾對台當局行為表示不解,還有島內網友曬出照片表示「正在偷吃」。
央視新聞截圖
發言人朱鳳蓮回應稱,多年來,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採取措施幫助台灣農産品進入大陸市場,協助台企台農拓展大陸內銷市場,台灣農民朋友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反觀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不斷進行謀「獨」挑釁,升高兩岸敵意對抗,阻礙兩岸交流合作,至今仍單方面限制大陸1000多項農産品輸入台灣,不僅阻礙了兩岸農産品貿易的正常進行,也嚴重損害了兩岸同胞利益,是不得民心的。
民進黨當局之所以大張旗鼓「禁止輸入」「嚴格限購」大陸零食「黃飛紅花生」,根本原因是它産自大陸。可見民進黨當局一味進行政治操弄已經到了連小小花生米都容不下的地步。事實上,隨著兩岸交流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大陸休閑零食受到台灣民眾的關注和喜愛,無論是辣花生、螺螄粉,還是魔芋爽、鮮花餅,都在台灣掀起一波又一波「零食熱」。我們將持續努力,不斷豐富台灣民眾的「零食箱」,品種更多樣、口味更多元。大陸網友們可以給台灣的朋友們多推薦幾款好吃的零食。我們也歡迎更多台灣同胞來大陸走走看看,打卡更多美食地圖,去發現更多的地方特色零食。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美國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中美經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大省、重點外貿城市紛紛積極應對。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盡管全球供應鏈動盪加劇,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七大省市進出口數據呈現增長趨勢,用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的話說就是,「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樑作用」。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和湖南等地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先後與外貿企業進行座談調研。其中,上海市、區兩級領導密集走訪調研外貿外資企業,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中國穩外貿的決心與行動力。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關鍵指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依存度一度大幅攀升,根據中經數據顯示,2004年達到69.8%的峰值。此後,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外貿依存度逐步回落,2023年降至33.1%。
盡管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外貿依存度仍存在顯著差異,而那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和城市較容易受到衝擊。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外向型經濟特徵,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比如,2024年,浙江金華進出口總額達8795億元,其中出口7719億元,外貿依存度超100%,遠超深圳的90%,其中義烏市貢獻全金華超80%的出口額。
作為外貿大省,浙江對美出口規模佔全省出口總額的16.2%,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為此,浙江省貿促會將推出「浙裡出海」專項行動,將舉辦5大系列30多場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風險、科學海外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
從行業維度來看,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的城市,如電子信息、服裝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集聚的城市,受衝擊更為直接。為此東莞出台「穩外貿30條」,全力防範和化解外部風險和衝擊,在開拓多元市場方面提出了9條舉措,力求通過鞏固發展外貿新業態和大力拓展新興市場雙向發力。
去年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則從支持企業線上線下開拓市場、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擴大重點商品進口規模、增強企業綜合服務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在省級層面,廣東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市場,穩固現有貿易渠道,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擴大服務貿易上多做文章,更好保存量、拓增量。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對外貿依存度高地區和城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使這些地區和城市加快轉型升級和市場多元化步伐。長三角各省市在穩外貿方面各顯神通,發揮各自的亮點和優勢積極突圍。
上海在穩外貿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現了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上海還積極舉辦各類國際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如進博會等,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上海部分區還鼓勵企業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及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浙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以應對衝擊。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如杭州的「六小龍」企業等,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浙江還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開拓新興市場,為外貿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佔同期義烏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
江蘇在穩外貿方面則注重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佔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向高附加值的研發創新轉變,降低了關稅對產業的影響。
同時,江蘇積極利用RCEP協議等區域合作協定,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擴大市場份額。淮安2024年出口增速位列江蘇省第二,市委書記史志軍強調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挖掘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在這場持續博弈中,中國通過「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各地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激活等多種措施,逐步構建起內外聯動的經濟韌性。
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
面對來自外貿的挑戰,各地也都在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標準銜接、平台建設等多維度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市場分割、標準差異等難題,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比如,自年初以來,上海市商務委就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拓內銷工作,到重點外貿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會同各區商務部門、重點行業協會等摸排外貿企業出口拓內銷意向;同時,積極發動上海各大電商平台和企業,發揮電商優勢推出相關服務舉措,助力本市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
再如,浙江寧波慈溪打造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台,提供內外貿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聚集了行業上下游企業超1萬家。不少企業已嚐到內外貿一體化的甜頭,實現了內外貿「雙促進、雙增長」的局面。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既是挑戰,也是中國外貿城市版圖重構的契機。東部沿海地區需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中西部則需依托陸路通道與產業轉移構建新優勢。從上海密集調研外貿企業到義烏商人的靈活應變,從粵港澳「新三樣」崛起至廣西邊境貿易火爆,中國外貿正以多層次、多維度策略應對變局。
這場博弈是「持久戰」與「攻堅戰」,而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全產業鏈與制度優勢,終將在全球化裂變中開闢新航道。只要繼續堅持開放與創新雙輪驅動,就能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