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獨家鼓勵」揭秘:習主席與各位金牌運動員說了什麽?

博客文章

「獨家鼓勵」揭秘:習主席與各位金牌運動員說了什麽?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獨家鼓勵」揭秘:習主席與各位金牌運動員說了什麽?

2024年08月23日 07:00

20日下午,習主席親切接見巴黎奧運中國體育代表團其間,與不少運動員握手、交談。有不少人好奇,習主席接見運動員時,都說了什麽「獨家鼓勵」。

根據央視記者對運動員們的訪問,原來與習主席握手時,有的運動員還沒來得及自我介紹,習主席就叫出了他們的名字。

張雨霏受訪說,「每一名運動員的成績和名字他都記住了」 。

張雨霏受訪說,「每一名運動員的成績和名字他都記住了」 。

游泳運動員張雨霏回憶當時的場景,說自己胸前掛著一堆獎牌,習主席笑著問她獎牌的分量。張雨霏還特別提到,習主席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這讓她更有動力繼續奮戰。

習主席和張雨霏交談。

習主席和張雨霏交談。

張雨霏說,沒有想到習主席走在跟前的時候,每一名運動員的成績和名字,他都記住了,然後親切地與運動員們交談,每個人交談的內容都不一樣。

回憶起巴黎奧運,張雨霏感嘆「生在中國真好」,雖然沒有拿到冠軍,但是看見一面面五星紅旗為她加油呐喊,當時覺得自己身後是14億多中國人民。

習主席和潘展樂交談。

習主席和潘展樂交談。

100米自由泳決賽中,當時還有幾日才20歲的潘展樂游出46秒40成績破世界紀錄,以絕對優勢贏第二名1秒的時間奪金,創中國游泳歷史,其後在男子4X100米混合泳中,潘展樂與隊友一起打破了美國四十年的壟斷勇奪金牌,成為巴黎奧運最亮眼的中國運動員。習主席勉勵他:「創造了世界紀錄,希望你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潘展樂說,受到習主席的接見,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有這麼強大的祖國作為堅實後盾,能夠讓我們在賽場上全身心地投入,全神貫注地去比賽。我們年輕一代運動員,需要有為國爭光,挑戰人類極限的精神和思想,去奮鬥,去拼搏,向世界展示中國力量。」

潘展樂說,受到習主席的接見,令他非常榮幸和自豪。

潘展樂說,受到習主席的接見,令他非常榮幸和自豪。

中國跳水「夢之隊」, 全紅嬋、陳芋汐並肩作戰、携手奪金,習主席印象深刻:「你們配合默契,被稱為『無水花運動員』。」

習主席和全紅嬋交談。

習主席和全紅嬋交談。

陳芋汐受訪。

陳芋汐受訪。

陳芋汐受訪說,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夢之隊」的凝聚力,這是一代又一代前輩們積累下的寶貴財富,他們的精神也將在00後運動員身上得以傳承。

習主席和盛李豪交談。

習主席和盛李豪交談。

射擊運動員盛李豪、黃雨婷為中國摘得巴黎奧運首金,習主席認為從他們身上看到了青年一代的風貌,「心靜如水,有强大的心理素質」。

盛李豪說,「我一定會再接再厲,去繼續拼搏,不斷創造新的勝利,回報習主席的關心和厚愛,以及黨和全國人民對我們的培養。」

習主席和李雯雯交談。

習主席和李雯雯交談。

中國舉重運動員李雯雯受到習主席的接見感到很開心激動,也很榮幸。她說,習主席對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知道你,女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無人能敵。」 緊接著,習主席問:「這麽小的個兒怎麽這麽大的力量?」

李雯雯受訪。

李雯雯受訪。

另一位舉重運動員侯志慧,聽了習主席這一問,答道:「靠的是日積月累的練習。」

習主席和馬龍交談。

習主席和馬龍交談。

在巴黎奧運會上,乒乓球老將馬龍拿到第六枚奧運金牌。 習主席再次見到馬龍說:「打了四届奧運會,乒壇常青樹。」

馬龍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比賽經驗以及對于乒乓球項目的理解,更好地傳遞給下一代,期待他們能够繼續為中國體育事業貢獻力量。

樊振東受訪。

樊振東受訪。

樊振東面對在賽場上頂住壓力、絕地反擊,習主席讚許:「打得不錯。」樊振東說:「我覺得每時每刻都能够感受到,習主席對體育、對中國代表團的這種重視和關心,大家都感受到了這種力量。」

鄭欽文受訪。

鄭欽文受訪。

創造網球歷史的鄭欽文,給習主席留下難忘的印象:「比賽打得很精彩,賽後發言也很有家國情懷。」習主席點讚鄭欽文:「『國家榮譽永遠超過個人』『我的這塊金牌獻給偉大的祖國』等誓言擲地有聲,展現了祖國至上、為國爭光的赤子情懷。」

習主席和鄭欽文交談。

習主席和鄭欽文交談。

孫穎莎老家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她近日返鄉,夜游正定古城,受到了家鄉人民的隆重歡迎。現場敲鑼打鼓,還準備了舞龍表演。

孫穎莎回老家,受到隆重歡迎。

孫穎莎回老家,受到隆重歡迎。

孫穎莎與習主席握手交談時,提到了她的家鄉正定縣。習主席回憶道:「我在正定當過縣委書記,當時有一個乒乓球學校,在留村公社,後來它搬到正定縣城,成了國家級的訓練場所。我在福建時,也為女排在漳州的訓練做了一些事情。當時我們的條件還很艱苦。」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張雨霏

在美國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中美經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大省、重點外貿城市紛紛積極應對。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盡管全球供應鏈動盪加劇,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七大省市進出口數據呈現增長趨勢,用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的話說就是,「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樑作用」。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和湖南等地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先後與外貿企業進行座談調研。其中,上海市、區兩級領導密集走訪調研外貿外資企業,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中國穩外貿的決心與行動力。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關鍵指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依存度一度大幅攀升,根據中經數據顯示,2004年達到69.8%的峰值。此後,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外貿依存度逐步回落,2023年降至33.1%。

盡管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外貿依存度仍存在顯著差異,而那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和城市較容易受到衝擊。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外向型經濟特徵,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比如,2024年,浙江金華進出口總額達8795億元,其中出口7719億元,外貿依存度超100%,遠超深圳的90%,其中義烏市貢獻全金華超80%的出口額。

作為外貿大省,浙江對美出口規模佔全省出口總額的16.2%,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為此,浙江省貿促會將推出「浙裡出海」專項行動,將舉辦5大系列30多場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風險、科學海外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

從行業維度來看,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的城市,如電子信息、服裝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集聚的城市,受衝擊更為直接。為此東莞出台「穩外貿30條」,全力防範和化解外部風險和衝擊,在開拓多元市場方面提出了9條舉措,力求通過鞏固發展外貿新業態和大力拓展新興市場雙向發力。

去年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則從支持企業線上線下開拓市場、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擴大重點商品進口規模、增強企業綜合服務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在省級層面,廣東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市場,穩固現有貿易渠道,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擴大服務貿易上多做文章,更好保存量、拓增量。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對外貿依存度高地區和城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使這些地區和城市加快轉型升級和市場多元化步伐。長三角各省市在穩外貿方面各顯神通,發揮各自的亮點和優勢積極突圍。

上海在穩外貿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現了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上海還積極舉辦各類國際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如進博會等,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上海部分區還鼓勵企業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及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浙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以應對衝擊。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如杭州的「六小龍」企業等,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浙江還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開拓新興市場,為外貿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佔同期義烏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

江蘇在穩外貿方面則注重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佔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向高附加值的研發創新轉變,降低了關稅對產業的影響。

同時,江蘇積極利用RCEP協議等區域合作協定,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擴大市場份額。淮安2024年出口增速位列江蘇省第二,市委書記史志軍強調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挖掘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在這場持續博弈中,中國通過「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各地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激活等多種措施,逐步構建起內外聯動的經濟韌性。

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

面對來自外貿的挑戰,各地也都在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標準銜接、平台建設等多維度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市場分割、標準差異等難題,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比如,自年初以來,上海市商務委就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拓內銷工作,到重點外貿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會同各區商務部門、重點行業協會等摸排外貿企業出口拓內銷意向;同時,積極發動上海各大電商平台和企業,發揮電商優勢推出相關服務舉措,助力本市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

再如,浙江寧波慈溪打造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台,提供內外貿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聚集了行業上下游企業超1萬家。不少企業已嚐到內外貿一體化的甜頭,實現了內外貿「雙促進、雙增長」的局面。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既是挑戰,也是中國外貿城市版圖重構的契機。東部沿海地區需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中西部則需依托陸路通道與產業轉移構建新優勢。從上海密集調研外貿企業到義烏商人的靈活應變,從粵港澳「新三樣」崛起至廣西邊境貿易火爆,中國外貿正以多層次、多維度策略應對變局。

這場博弈是「持久戰」與「攻堅戰」,而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全產業鏈與制度優勢,終將在全球化裂變中開闢新航道。只要繼續堅持開放與創新雙輪驅動,就能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