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歐國盃逾三分一贊助商來自中國 內媒:看出了「中超」feel

博客文章

歐國盃逾三分一贊助商來自中國 內媒:看出了「中超」feel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歐國盃逾三分一贊助商來自中國 內媒:看出了「中超」feel

2024年06月22日 10:56 最後更新:11:07

歐國盃激戰正酣,來自中國的5家企業贊助商格外引人注目。這些品牌的中文廣告在球場圍擋上熠熠生輝,有網友打趣道,這讓人感覺像是在觀看中超聯賽。

根據內地藍鯨新聞的報道,歐國盃官方信息顯示,本屆賽事共有13家「全球合作伙伴」級別的主贊助商,以及一些地區贊助商(主要為東道主德國的本地企業)。其中中國企業佔據了5個席位,分別是海信、vivo、比亞迪、速賣通和螞蟻集團(包括其旗下的支付寶在內的13個子品牌)。此外,螞蟻集團旗下的Alipay+還冠名了本屆歐國盃的得分王獎盃,該獎項將頒發給在決賽階段進球最多的球員。

支付寶。AP圖片

支付寶。AP圖片

這5家中國品牌佔據了歐國盃官方贊助商超過三分之一的席位,創下了中國企業贊助該賽事的歷史紀錄。這也使得中國連續兩屆成為歐國盃贊助商的最大輸出國。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5家中國贊助商中,支付寶和vivo已經是第二次贊助歐國盃,而海信則是第三次與歐國盃合作,並再次打出了「中國第一」的廣告語。淘寶百億補貼、騰勢汽車等贊助商品牌的相關廣告也出現在賽場上。

vivo。AP圖片

vivo。AP圖片

特別令人關注的是,比亞迪今年接替了德國大眾,成為歐國盃唯一的汽車品牌贊助商,而德國正是本屆歐國盃的東道主。據果殼網援引德國媒體的報道稱,「歐國盃在贊助商選擇上看中的是利潤而非愛國主義」——在德國舉辦的歐國盃贊助名單中,比亞迪而非平治或大眾成為汽車贊助商,這一消息令人震驚。

除了購買廣告位,贊助商通常也會為比賽提供產品和服務。例如,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被指定為歐國盃的官方用車,海信則為德國萊比錫的中央VAR房間提供了先進的顯示技術。揭幕戰第44分鐘,海信VAR助理裁判技術給出了本屆歐國盃的第一張紅牌和第一顆12碼。

作為全球最受關注的體育盛會之一,歐國盃自然成為品牌營銷的必爭之地。歐國盃的廣告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大眾汽車、Adidas、VISA等國際品牌包場。直到2016年,海信集團成為歐洲足協56年歷史上第一家來自中國的頂級贊助商。隨後兩屆歐國盃,圍擋上的中國品牌數量從4家增長到5家,使得中國成為贊助商輸出最多的國家。

海信。AP圖片

海信。AP圖片

根據《經濟觀察報》的評論,歐國盃贊助商的陣容實際上也是全球區域經濟和產業格局變遷的晴雨表。根據往屆贊助費用的估算,前述中國贊助商每家至少需要支付大約5000萬歐元。這筆買賣是否划算呢?

以海信為例,據報道,當年首次贊助歐國盃後,海信品牌的全球知名度提升了6%,歐洲市場銷量在第二季度提升了65%。此後的8年裡,海信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從37%提升到了54%,並連續7年被評為中國全球化品牌10強。

近年來,品牌贊助頂級體育賽事的目的已不再僅限於品牌露出和曝光,其更大的野心在於拓展海外市場。例如,比亞迪成為歐國盃贊助商,體現了其加碼歐洲市場的企圖。據《金融時報》中文網的評論,比亞迪受益於2024年歐國盃效應,其知名度和引發的興趣達到了高峰。然而,另一方面,歐盟日前宣布擬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加徵關稅,比亞迪將自7月4日起被加徵17.4%的關稅。

比亞迪。AP圖片

比亞迪。AP圖片

此外,阿里巴巴旗下的國際電商平台速賣通也是第一次贊助歐國盃,其還在月前宣布簽約知名球星碧咸為全球代言人。根據速賣通和菜鳥的相關數據,官宣歐國盃官方合作伙伴後,速賣通5月足球用品的銷量同比增長了80%,西班牙和法國成為5月足球銷量最高的國家,從菜鳥跨境倉發往歐洲的包裹量同比去年增長了300%以上。

足球皇帝碧根鮑華曾經說過:「在綠茵場上滾動的不是足球,而是黃金。」歐國盃被稱為「沒有巴西和阿根廷的世界盃」,是世界上最賺錢的體育賽事之一。

歐洲足協市場總監此前表示,2024年歐國盃將在全球擁有超過50億人次的觀眾。根據歐洲足協發布的賽季預算,本屆歐國盃有望帶來超過24億歐元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商業贊助、電視轉播、門票及周邊產品銷售等,其中前兩部分是重要的收入支柱。

據報道,轉播權將繼續是2024年歐國盃最重要的收入板塊,佔總收入的比例接近六成,可達14.4億歐元。今年歐國盃的贊助商數量比上屆增加了3位。比賽中的LED廣告無疑是贊助商最重視的權益,以一場90分鐘的比賽為例,平均每家贊助商能獲得約7分鐘的呈現時間。

除此之外,賽事還將促進旅遊消費、體育用品出口和啤酒銷量的提升等。根據同程旅行平台的數據顯示,歐國盃期間前往德國的跟團遊預訂熱度同比上漲了347%,內地前往德國的機票、酒店以及度假產品預訂熱度也全線飆升。攜程旅行App顯示,以當地時間6月14日舉行的歐國盃揭幕戰為例,距安聯球場約10公里的慕尼黑威斯汀大酒店豪華特大床房售價為3534元/晚,而5月21日(同為周五)該房型售價為1545元/晚,漲幅超過130%。

然而,當地暴漲的物價也會令一部分普通遊客望而卻步。《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當地業內人士的觀點報道稱,歐洲的餐食、門票、酒店、大巴和導遊等地接成本比疫情前貴了至少30%。在頂級賽事的加持下,成本更高,一些歐國盃定制團的價格達到7萬至8萬元,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銷售情況可能並不樂觀。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美國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中美經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大省、重點外貿城市紛紛積極應對。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盡管全球供應鏈動盪加劇,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七大省市進出口數據呈現增長趨勢,用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的話說就是,「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樑作用」。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和湖南等地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先後與外貿企業進行座談調研。其中,上海市、區兩級領導密集走訪調研外貿外資企業,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中國穩外貿的決心與行動力。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關鍵指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依存度一度大幅攀升,根據中經數據顯示,2004年達到69.8%的峰值。此後,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外貿依存度逐步回落,2023年降至33.1%。

盡管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外貿依存度仍存在顯著差異,而那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和城市較容易受到衝擊。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外向型經濟特徵,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比如,2024年,浙江金華進出口總額達8795億元,其中出口7719億元,外貿依存度超100%,遠超深圳的90%,其中義烏市貢獻全金華超80%的出口額。

作為外貿大省,浙江對美出口規模佔全省出口總額的16.2%,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為此,浙江省貿促會將推出「浙裡出海」專項行動,將舉辦5大系列30多場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風險、科學海外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

從行業維度來看,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的城市,如電子信息、服裝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集聚的城市,受衝擊更為直接。為此東莞出台「穩外貿30條」,全力防範和化解外部風險和衝擊,在開拓多元市場方面提出了9條舉措,力求通過鞏固發展外貿新業態和大力拓展新興市場雙向發力。

去年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則從支持企業線上線下開拓市場、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擴大重點商品進口規模、增強企業綜合服務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在省級層面,廣東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市場,穩固現有貿易渠道,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擴大服務貿易上多做文章,更好保存量、拓增量。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對外貿依存度高地區和城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使這些地區和城市加快轉型升級和市場多元化步伐。長三角各省市在穩外貿方面各顯神通,發揮各自的亮點和優勢積極突圍。

上海在穩外貿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現了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上海還積極舉辦各類國際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如進博會等,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上海部分區還鼓勵企業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及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浙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以應對衝擊。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如杭州的「六小龍」企業等,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浙江還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開拓新興市場,為外貿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佔同期義烏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

江蘇在穩外貿方面則注重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佔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向高附加值的研發創新轉變,降低了關稅對產業的影響。

同時,江蘇積極利用RCEP協議等區域合作協定,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擴大市場份額。淮安2024年出口增速位列江蘇省第二,市委書記史志軍強調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挖掘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在這場持續博弈中,中國通過「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各地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激活等多種措施,逐步構建起內外聯動的經濟韌性。

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

面對來自外貿的挑戰,各地也都在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標準銜接、平台建設等多維度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市場分割、標準差異等難題,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比如,自年初以來,上海市商務委就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拓內銷工作,到重點外貿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會同各區商務部門、重點行業協會等摸排外貿企業出口拓內銷意向;同時,積極發動上海各大電商平台和企業,發揮電商優勢推出相關服務舉措,助力本市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

再如,浙江寧波慈溪打造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台,提供內外貿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聚集了行業上下游企業超1萬家。不少企業已嚐到內外貿一體化的甜頭,實現了內外貿「雙促進、雙增長」的局面。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既是挑戰,也是中國外貿城市版圖重構的契機。東部沿海地區需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中西部則需依托陸路通道與產業轉移構建新優勢。從上海密集調研外貿企業到義烏商人的靈活應變,從粵港澳「新三樣」崛起至廣西邊境貿易火爆,中國外貿正以多層次、多維度策略應對變局。

這場博弈是「持久戰」與「攻堅戰」,而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全產業鏈與制度優勢,終將在全球化裂變中開闢新航道。只要繼續堅持開放與創新雙輪驅動,就能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