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內地《觀察者網》,馬英九接受德媒强調台灣不能相信美方的口頭承諾,還說美國智庫做了18次兵推,都是美國輸給中國。
視頻截圖
2024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在即,1月10日,德國媒體發布對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的專訪。在這次採訪中,馬英九强調,台灣應該與大陸對話,不要試圖挑釁大陸,不能相信美方的口頭承諾。
馬英九警告稱,如果台海因「台獨」或外部勢力介入爆發戰爭,他不認為美國會直接介入,更不要妄圖美國、日本若參戰會改變結果,「你知道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嗎? 他們做了18次美中假想戰爭軍推,18次都是美國輸。」
同時,馬英九抨擊了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鼓吹「台獨」的危險言論,直指台海形勢發生變化的主因就是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拒不承認「九二共識」。
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將於2024年1月13日投、開票。在國際社會越發關注亞太地區局勢的背景下,德媒密集關注台灣地區選舉動態,8日對馬英九進行了專訪。
面對德媒試圖炒作大陸「武力威脅論」的各種引導式提問,馬英九沒有落入圈套。他提醒德媒注意,在自己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8年裏,兩岸關係積極向好發展,但民進黨上台後,台海局勢發生變化。
馬英九將當前緊張局勢的責任歸咎於民進黨和賴清德鼓吹「台獨」,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肆意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是大陸絕對不能接受的事。」
馬英九稱,賴清德長期以來一直是「台獨」的支持者,島內民眾期望民進黨非常小心地避免任何潜在的衝突,所以賴清德在拉票時有所收斂,但他們一直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因此無論如何演變,每個人都應對此保持警惕。
「他的名字叫 Lai(德媒注:與英文 lie (謊言) 同音),我想他們也害怕,擔心這種挑釁對台灣來說不太好,特別是我相信他也收到了美國朋友的一些建議。」馬英九說道。
從2024年元旦開始,島內義務兵役期由4個月延長至1年,適用自2005年起出生的台灣青年。民進黨當局的這項舉措自推出以來,在島內引發諸多爭議,遭到台灣青年的抵制。
對於此事,馬英九稱,民進黨和美國部分人士認為兵役期4個月「太短」,實際完全足够,軍費開支也不用那麽高,因為「我們不想用武力來解决與大陸的問題」。
他補充稱,如果台當局積極與大陸對話,發展一個和平、更密切的關係,那任何問題都不必訴諸武力。
馬英九直言,「武裝台灣」對台灣民眾來說非常危險,而且無論怎樣提升軍力,台灣都永遠無法與大陸相比較,一旦台海因「台獨」或外部勢力介入爆發戰爭,台灣也永遠無法獲勝,「他們太大了,比我們强太多了, 所以我們不應該使用武力的方式來緩和緊張關係。這(和平)是台灣和大陸人都想要的。」
德媒將馬英九的立場形容為「有點失敗主義的態度」,還聲稱或許美國和日本會參戰,馬英九笑著回應:「這太樂觀了。你知道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嗎? 他們做了18次美中假想戰爭軍推,18次都是美國輸。」
馬英九直言,製造台海緊張局勢不是台當局應有的態度,應該努力减少衝突的潜在可能,「那是非常危險的,會死人的,你知道嗎?」
他同時强調,台灣不能相信美方的口頭承諾,「我不認為美國會直接介入,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避免」,「如果台灣海峽爆發戰爭,美國也參與進來,那麽後果將是灾難性的……正如我所說,根據蘭德公司兵推,18次都是美國敗下陣來,所以美國的支持是有限的,我們必須非常清楚地了解這一點。」
據雅虎新聞2021年報道,蘭德公司高級分析師、前美國國防部官員戴維•奧奇馬內克(David Ochmanek)稱:「多年來,每當我們在台海問題上進行推演時,我們的藍隊(指美軍)經常會被打得屁滾尿流,因為在那種情况下,時間很寶貴,它會在鄰近度和能力方面讓中國大陸發揮優勢。」
中評網去年發文指出,正如蘭德公司等美國智庫多次兵棋推演的結論,在台海等近海作戰,美國已經沒有優勢。實際上,如果中國大陸當前要用武力方式打擊「台獨」勢力幷解决台灣問題,即便美國出兵護台,也已無濟於事。這也是美國維持所謂「戰略模糊」而不願明確承諾出兵護台的一個主要原因所在。
對於美國一些智庫屢次試圖在台灣問題上做文章的行為,去年1月,國台辦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國一些智庫圍繞台灣問題與台海局勢頻頻推出一些所謂報告,打著學術研究的幌子幹著精心算計的勾當。大肆渲染販賣中國「威脅論」,為國內軍工集團牟利,借機挑撥兩岸同胞感情,為拉其盟友搞「以台制華」服務。動機和目的顯而易見。對於這類報告,相信廣大台灣同胞有理智做出自己的判斷,不受蠱惑,不被裹挾。
據中國國防部消息,今年1月8日至9日,第17次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會晤期間,中方强調,在台灣問題上絕不會絲毫妥協退讓,要求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切實將有關承諾落到實處,停止武裝台灣,反對台灣「獨立」。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美國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中美經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大省、重點外貿城市紛紛積極應對。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盡管全球供應鏈動盪加劇,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七大省市進出口數據呈現增長趨勢,用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的話說就是,「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樑作用」。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和湖南等地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先後與外貿企業進行座談調研。其中,上海市、區兩級領導密集走訪調研外貿外資企業,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中國穩外貿的決心與行動力。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關鍵指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依存度一度大幅攀升,根據中經數據顯示,2004年達到69.8%的峰值。此後,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外貿依存度逐步回落,2023年降至33.1%。
盡管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外貿依存度仍存在顯著差異,而那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和城市較容易受到衝擊。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外向型經濟特徵,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比如,2024年,浙江金華進出口總額達8795億元,其中出口7719億元,外貿依存度超100%,遠超深圳的90%,其中義烏市貢獻全金華超80%的出口額。
作為外貿大省,浙江對美出口規模佔全省出口總額的16.2%,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為此,浙江省貿促會將推出「浙裡出海」專項行動,將舉辦5大系列30多場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風險、科學海外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
從行業維度來看,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的城市,如電子信息、服裝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集聚的城市,受衝擊更為直接。為此東莞出台「穩外貿30條」,全力防範和化解外部風險和衝擊,在開拓多元市場方面提出了9條舉措,力求通過鞏固發展外貿新業態和大力拓展新興市場雙向發力。
去年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則從支持企業線上線下開拓市場、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擴大重點商品進口規模、增強企業綜合服務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在省級層面,廣東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市場,穩固現有貿易渠道,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擴大服務貿易上多做文章,更好保存量、拓增量。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對外貿依存度高地區和城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使這些地區和城市加快轉型升級和市場多元化步伐。長三角各省市在穩外貿方面各顯神通,發揮各自的亮點和優勢積極突圍。
上海在穩外貿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現了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上海還積極舉辦各類國際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如進博會等,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上海部分區還鼓勵企業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及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浙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以應對衝擊。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如杭州的「六小龍」企業等,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浙江還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開拓新興市場,為外貿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佔同期義烏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
江蘇在穩外貿方面則注重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佔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向高附加值的研發創新轉變,降低了關稅對產業的影響。
同時,江蘇積極利用RCEP協議等區域合作協定,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擴大市場份額。淮安2024年出口增速位列江蘇省第二,市委書記史志軍強調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挖掘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在這場持續博弈中,中國通過「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各地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激活等多種措施,逐步構建起內外聯動的經濟韌性。
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
面對來自外貿的挑戰,各地也都在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標準銜接、平台建設等多維度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市場分割、標準差異等難題,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比如,自年初以來,上海市商務委就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拓內銷工作,到重點外貿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會同各區商務部門、重點行業協會等摸排外貿企業出口拓內銷意向;同時,積極發動上海各大電商平台和企業,發揮電商優勢推出相關服務舉措,助力本市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
再如,浙江寧波慈溪打造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台,提供內外貿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聚集了行業上下游企業超1萬家。不少企業已嚐到內外貿一體化的甜頭,實現了內外貿「雙促進、雙增長」的局面。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既是挑戰,也是中國外貿城市版圖重構的契機。東部沿海地區需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中西部則需依托陸路通道與產業轉移構建新優勢。從上海密集調研外貿企業到義烏商人的靈活應變,從粵港澳「新三樣」崛起至廣西邊境貿易火爆,中國外貿正以多層次、多維度策略應對變局。
這場博弈是「持久戰」與「攻堅戰」,而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全產業鏈與制度優勢,終將在全球化裂變中開闢新航道。只要繼續堅持開放與創新雙輪驅動,就能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