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印度加大援助馬爾代夫抗衡中國? 美媒炒作:中印在印度洋角力的縮影

博客文章

印度加大援助馬爾代夫抗衡中國? 美媒炒作:中印在印度洋角力的縮影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印度加大援助馬爾代夫抗衡中國? 美媒炒作:中印在印度洋角力的縮影

2023年11月19日 12:14 最後更新:12:34

在馬爾代夫新總統就職前夕,美媒再次炒作「馬爾代夫正成為中印在印度洋角力的縮影。」

《華爾街日報》日前發表文章宣稱,中國為馬爾代夫提供了大量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這些貸款為一座人工島上的新高樓、道路和一座地標性橋樑提供了資金。而為了抗衡中國的影響力,印度也在加大對馬爾代夫等周邊國家的資金援助力度。

2019年9月1日拍攝的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新華社圖片

2019年9月1日拍攝的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新華社圖片

據報道,印度的貸款和贈款為當地一個耗資5億美元的橋樑項目提供了支持,該項目將三個島嶼與馬爾代夫首都馬累連接起來。

對此,一位直接了解情況的印度官員直言不諱:「這是我們對中國的回應。」

《華爾街日報》提到的5億美元項目,指的是印度和馬爾代夫今年8月正式啓動的「大馬累互聯互通」(Greater Male Connectivity)項目。印度為項目提供財政援助,包括4億美元的信貸額度和1億美元的贈款。該項目包括修建一座橫跨6.7公里的橋樑和堤道,將馬累與鄰近的三個島嶼——薇寧姬麗(Villingili)、古爾希法魯島(Gulhifalhu)和斯拉夫士島(Thilafushi)連接起來。

今年以來,印度多個在建橋樑發生坍塌,包括6月4日阿格尼瓦-蘇丹甘吉大橋發生垮塌,工程質量堪憂。社交媒體圖片

今年以來,印度多個在建橋樑發生坍塌,包括6月4日阿格尼瓦-蘇丹甘吉大橋發生垮塌,工程質量堪憂。社交媒體圖片

順帶一提的是,其實印度國內今年以來已發生多起在建橋樑坍塌事故。比如在阿格瓦尼-蘇丹甘吉大橋6月初坍塌僅三周後,印度比哈爾邦又一座耗資百億盧比的在建大橋發生部分坍塌事故。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里,比哈爾邦已有超過10座橋樑發生坍塌,引發了外界對當地建築工程質量的擔憂。

儘管如此,印度依然大力進軍包括橋樑在內的多個基建領域。印度《經濟時報》在11月8日發表的文章中稱,印度政府擁有的進出口銀行負責向印度的鄰國和海外友好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和發展項目的信貸額度,目前這家銀行對馬爾代夫的風險敞口約為14億美元。印度正在參與馬爾代夫若干個開發項目,例如甘島國際機場、哈霓瑪阿都國際機場的開發、古爾希法魯港(Gulhifalhu Port)的開發等。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印太地區防務分析師德雷克·格羅斯曼(Derek Grossman)表示:「印度一直試圖同除了巴基斯坦以外的鄰國保持密切關係來對抗中國,並提出自己的准入機制和發展協議來削弱中國的影響力。」

除馬爾代夫外,印度還在南亞多國留下了足跡:在緬甸,印度援建的一處集裝箱港口今年5月開始運營;在不丹,雙方同意開展新的鐵路項目投資,支持不丹升級與印度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在斯里蘭卡,印度企業正利用美國的融資開發深水碼頭;在孟加拉國,印度加入了由日本牽頭的孟加拉國首個深水港建設項目。

馬爾代夫新任總統穆伊茲。AP資料圖片

馬爾代夫新任總統穆伊茲。AP資料圖片

在描述印度雄心勃勃的援助計劃時,《華爾街日報》同時提到,被認為「親華」的新任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的上任,對印度的努力而言是一次挫折。

穆伊茲上月末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馬爾代夫打算實現「完全獨立」,馬爾代夫已經開始與印度就撤出其軍事人員進行談判。但他補充道,要求印度撤軍絕不意味著中國等國的軍隊會進入馬爾代夫。

就在11月18日,馬爾代夫新任總統穆伊茲會見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身份出席穆伊茲總統就職儀式的國務委員諶貽琴時表示,馬爾代夫新政府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積極致力與中方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和各領域務實合作,期待與中方攜手努力,開啟馬中關係新篇章。

熱衷於渲染對抗而非強調合作,其實是西方媒體的「一技之長」,尤其是在涉華領域,反映出其固有的思維和偏見。

事實上,對於西方媒體熱衷炒作的相關話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明確指出,中方認為全球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空間廣闊,各類相關倡議不存在相互抗衡或者是彼此取代的問題。世界需要的是搭橋,而不是拆橋;是互聯互通,而不是脫鈎築牆;是互利共贏,而不是封閉排他。中方歡迎一切有助於匯聚合力,促進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倡議。任何打著基礎設施建設旗號,推進地緣政治的算計都不受歡迎,也不會得逞。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緬甸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有網民笑稱,現在走在上海街頭,左耳韓語、右耳泰語。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迪士尼還是新天地,以及原來本地人都不太熱衷的北外灘小巨蛋、天安千樹等景點,都成了泰國遊客的「獨家私藏」。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迪士尼還是新天地,以及原來本地人都不太熱衷的北外灘小巨蛋、天安千樹等景點,都成了泰國遊客的「獨家私藏」。

在一個平日的下午一兩點左右,上海北外灘「小巨蛋」前已經排了十幾名遊客,其中80%左右估計是來自東南亞。相比於更大眾的豫園、外灘、陸家嘴、迪士尼,北外灘如此高密度的外籍遊客多少會讓人意外。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位於普陀區昌化路蘇州河河畔的一個山型購物中心「天安千樹」,則是另一個東南亞籍遊客們的私家心水地。有負責維持秩序的城管表示,每天下午開始,這裡就會有很多外國遊客,「看著像是泰國的,工作日還好,周末人更多。」天安千樹曾經因為設計被本地人吐槽,如今泰國人來了,商場人流都增加了不少。

北外灘「小巨蛋」、「天安千樹」等非傳統的外籍遊客旅遊目的地,甚至本地人都不感興趣的地方,為何會受到東南亞遊客的追捧?

北外灘「小巨蛋」、「天安千樹」等非傳統的外籍遊客旅遊目的地,甚至本地人都不感興趣的地方,為何會受到東南亞遊客的追捧?

北外灘「小巨蛋」、「天安千樹」等非傳統的外籍遊客旅遊目的地,甚至本地人都不感興趣的地方,為何會受到東南亞遊客的追捧?因為他們都是跟著社交網絡上的旅行攻略來的。

打開社交網絡,搜索泰語的上海旅遊攻略,既有讓中國遊客熟悉的地方,也有東南亞籍遊客們獨家偏愛的熱門地。南京東路上潮玩店掃貨、牛肉店吃自助,已經是很多東南亞遊客的必列清單。他們會去安福路、武康路上拍美美的照片,也會去淮海路上買國貨潮牌,會去INS新樂園、FOUND158蹦迪,也必不可少地會去迪士尼做一天公主/王子,還會去大董吃烤鴨、去洗浴中心狂炫自助餐,不禁讓人好奇泰國人深耕中國互聯網多久做出了這些攻略。

美食清單上有喝一杯喜茶,吃萊萊小籠、佳家湯包、小楊生煎,也有買吳江路的面包,打卡米其林粵菜或者本幫菜,問及理由,回答都是「我們那里沒有」。行程最後似乎都會落腳在各類甜品烘焙店,掃貨芝士蛋糕和披風卷,再要上足夠的冰袋,帶上飛機捎回家,就是最好的伴手禮分給朋友和家人。看完泰國人攻略,中國人都要重新玩一遍上海。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繼韓國人後,泰國人成了上海旅遊的新力軍

難怪有位跟拍師說:「我問他們要不要去東方明珠玩,他們都回答no tower, no tower。」

有泰國導遊表示,來上海的泰國人增多,主要是從免簽政策出台後,而近期暴增則因為正值泰國假期。「上海離得近,機票也便宜,淡季機票來回只要1000元左右,即使是旺季,機票也就是一千七八左右。」

口碑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除了支付寶等方便使用外,更多人讚嘆上海「人很多,但交通秩序井井有條,管理得很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