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大陸宣布和洪都拉斯建交 蔡英文竄訪中美洲前遭重擊

博客文章

中國大陸宣布和洪都拉斯建交 蔡英文竄訪中美洲前遭重擊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大陸宣布和洪都拉斯建交 蔡英文竄訪中美洲前遭重擊

2023年03月26日 13:29 最後更新:13:41

中國今天(26日)宣布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關係。洪都拉斯成為中國第182個建交國,也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第10個與中國建交或復交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洪建交,發生在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即將竄訪中美洲前夕。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今天在北京與洪都拉斯外交部長雷納舉行會談,並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洪都拉斯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兩國政府決定自公報簽署之日起相互承認並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3月26日,外交部發言人就中國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關係發表談話。發言人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無可辯駁的歷史和法理事實。一個中國原則為1971年聯大第2758號決議所確認,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洪都拉斯是中美洲重要國家。洪都拉斯政府選擇同世界上181個國家站在一起,承認並承諾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同台灣斷絕所謂的「外交關係」,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承諾不再同台灣發生任何官方關係,不進行任何官方往來。這是順應大勢、合乎民心的正確抉擇。中方對此表示高度讚賞。

中方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洪方加強各領域友好合作,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

洪都拉斯位於中美洲北部。北臨加勒比海,南瀕太平洋的豐塞卡灣,東、南同尼加拉瓜和薩爾瓦多交界,西與危地馬拉接壤。

這裡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6世紀被據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獨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邦,1838年聯邦解體後成立共和國,西班牙語為官方語。截至2022年,洪都拉斯人口有1022.1萬人。

在對外貿易方面,洪都拉斯主要出口咖啡、香蕉、棕櫚油、蝦、食糖、煙草等農作物及鋅、鉛、銀等礦產品;主要進口機械、電子設備、化工產品、燃料、潤滑油、工業製成品和糧食等。

中洪此前雖無外交關係,但有貿易往來。據中國海關統計,2022年中洪貿易額為15.89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額15.6億美元,進口2923.9萬美元。

洪都拉斯現任總統卡斯特羅是洪首位女總統。在2021年參加總統大選時,卡斯特羅就已公開表明,若當選會和台灣「斷交」,尋求和中國大陸建交。

2022年1月27日,卡斯特羅正式就職,任期4年。

今年3月15日,卡斯特羅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她已指示洪外長雷納尋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當地時間3月25日,洪都拉斯外交部發表聲明,正式宣布與中國台灣斷絕「外交關係」。

據台媒報道,台灣所謂駐洪都拉斯代表張俊菲已於25日清晨搭機返台,「神情沉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洪建交,就發生在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即將竄訪中美洲之前。此前蔡英文宣布,她將於3月29日出發開啟所謂的「民主夥伴共榮之旅」,先過境美國,再依次前往危地馬拉及伯利茲兩個「邦交國」,返程時在美國洛杉磯過境。

洪都拉斯已經是蔡英文當局任內第9個與台「斷交」的「友邦」。前8個分別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2016年12月)、巴拿馬(2017年6月)、多米尼加(2018年5月)、布基納法索(2018年5月)、薩爾瓦多(2018年8月)、所羅門群島(2019年9月)、基里巴斯(2019年9月)、尼加拉瓜(2021年12月)。

目前,台灣的所謂「邦交國」還剩下13個。分別為瑙魯、帕勞、圖瓦盧、馬紹爾群島、伯利茲、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危地馬拉、海地、巴拉圭、聖盧西亞、聖基茨和尼維斯、斯威士蘭、梵蒂岡。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蔡英文

在美國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中美經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大省、重點外貿城市紛紛積極應對。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盡管全球供應鏈動盪加劇,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七大省市進出口數據呈現增長趨勢,用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的話說就是,「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樑作用」。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和湖南等地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先後與外貿企業進行座談調研。其中,上海市、區兩級領導密集走訪調研外貿外資企業,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中國穩外貿的決心與行動力。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關鍵指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依存度一度大幅攀升,根據中經數據顯示,2004年達到69.8%的峰值。此後,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外貿依存度逐步回落,2023年降至33.1%。

盡管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外貿依存度仍存在顯著差異,而那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和城市較容易受到衝擊。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外向型經濟特徵,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比如,2024年,浙江金華進出口總額達8795億元,其中出口7719億元,外貿依存度超100%,遠超深圳的90%,其中義烏市貢獻全金華超80%的出口額。

作為外貿大省,浙江對美出口規模佔全省出口總額的16.2%,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為此,浙江省貿促會將推出「浙裡出海」專項行動,將舉辦5大系列30多場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風險、科學海外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

從行業維度來看,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的城市,如電子信息、服裝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集聚的城市,受衝擊更為直接。為此東莞出台「穩外貿30條」,全力防範和化解外部風險和衝擊,在開拓多元市場方面提出了9條舉措,力求通過鞏固發展外貿新業態和大力拓展新興市場雙向發力。

去年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則從支持企業線上線下開拓市場、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擴大重點商品進口規模、增強企業綜合服務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在省級層面,廣東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市場,穩固現有貿易渠道,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擴大服務貿易上多做文章,更好保存量、拓增量。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對外貿依存度高地區和城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使這些地區和城市加快轉型升級和市場多元化步伐。長三角各省市在穩外貿方面各顯神通,發揮各自的亮點和優勢積極突圍。

上海在穩外貿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現了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上海還積極舉辦各類國際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如進博會等,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上海部分區還鼓勵企業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及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浙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以應對衝擊。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如杭州的「六小龍」企業等,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浙江還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開拓新興市場,為外貿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佔同期義烏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

江蘇在穩外貿方面則注重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佔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向高附加值的研發創新轉變,降低了關稅對產業的影響。

同時,江蘇積極利用RCEP協議等區域合作協定,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擴大市場份額。淮安2024年出口增速位列江蘇省第二,市委書記史志軍強調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挖掘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在這場持續博弈中,中國通過「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各地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激活等多種措施,逐步構建起內外聯動的經濟韌性。

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

面對來自外貿的挑戰,各地也都在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標準銜接、平台建設等多維度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市場分割、標準差異等難題,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比如,自年初以來,上海市商務委就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拓內銷工作,到重點外貿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會同各區商務部門、重點行業協會等摸排外貿企業出口拓內銷意向;同時,積極發動上海各大電商平台和企業,發揮電商優勢推出相關服務舉措,助力本市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

再如,浙江寧波慈溪打造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台,提供內外貿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聚集了行業上下游企業超1萬家。不少企業已嚐到內外貿一體化的甜頭,實現了內外貿「雙促進、雙增長」的局面。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既是挑戰,也是中國外貿城市版圖重構的契機。東部沿海地區需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中西部則需依托陸路通道與產業轉移構建新優勢。從上海密集調研外貿企業到義烏商人的靈活應變,從粵港澳「新三樣」崛起至廣西邊境貿易火爆,中國外貿正以多層次、多維度策略應對變局。

這場博弈是「持久戰」與「攻堅戰」,而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全產業鏈與制度優勢,終將在全球化裂變中開闢新航道。只要繼續堅持開放與創新雙輪驅動,就能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