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價格低、體積小,在中國鄉村、城鄉結合部,乃至三四線城市中風靡的低速電動汽車(別名「老頭樂」)如今正駛向非洲街頭,解決當地人生活出行的新需求。而非洲的年輕人有可能成為推動這一新消費趨勢的主要動力。
中國低速電動汽車「老頭樂」。
據全球知名清潔能源媒體CleanTechnica報道,中國的低速電動汽車正出口到西非的一些國家,甚至在與中國不同,使用右舵車的津巴布韋,也能找到中國品牌的身影。
埃及《黎明報》近日撰文指出,得益於無與倫比的價格優勢,以及在減少碳排放和提倡清潔能源的整體背景下,中國低速電動汽車正在走進非洲市場。埃塞俄比亞成為率先接納「老頭樂」的非洲大陸國家,其他國家可能也會跟上。當地媒體認為,由於非洲許多國傢具有消費力不旺、但對汽車的需求不斷增長的普遍特徵,中國物美價廉的低速電動汽車,可以幫助非洲人圓他們的汽車夢。
「我也希望擁有一輛『老頭樂』。」在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區一家中國制衣企業工作的當地員工阿迪爾稱,這樣他就可以更加方便輕鬆地上下班。
埃及巴伐利亞汽車集團副總裁哈米德介紹,中國的「老頭樂」已經在埃及當地市場中湧現。當地媒體報道稱,今年上半年,中國低速電動汽車龍頭企業雷丁與埃塞俄比亞非洲綠色科技集團達成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及售後配套服務合作。
雷丁「芒果」新能源汽車。
據悉,有上千台雷丁「芒果」新能源汽車通過海運發往埃塞俄比亞。雷丁稱,目前,雷丁已銷往埃塞俄比亞、埃及等非洲人口大國,以及加納、赤道幾內亞等經濟政治穩定的非洲西部國家。據雷丁介紹,公司計劃2023年在現有非洲市場的基礎上,進入摩洛哥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北非國家,以及西非經濟大國尼日利亞,並覆蓋南非等右舵車市場。此外,還將在2024年—2025年實現非洲本土化組裝生產。
另據CleanTechnica報道,為覆蓋不同收入人群的用車需要,比亞迪汽車在津巴布韋的官方授權經銷商電動汽車中心也在引入由河南德力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製造的V7低速電動汽車,並把它改成適合當地市場的右舵車。據了解,德力汽車預計明年下半年公佈詳細的出口計劃。
對於汽車消費,尤其是電動汽車剛剛起步的非洲市場來說,低速電動汽車價格低、體積小等特質使其在當地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根據我國的法規要求,低速電動汽車是速度低於70km/h的簡易四輪純電動汽車。因其外形、結構與汽車類似,但體積更為小巧,價格僅有幾千元到兩萬元,使用成本也僅為每百公里幾元錢,這讓其在農村、城鎮等消費力較低的地區廣受歡迎,而這同時也暗合了非洲人的出行需求。
「雖然開不快,但『老頭樂』的價格便宜,我能買得起。對於其他車輛我只有望塵莫及的份兒。」阿迪爾說,相比於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低速電動汽車可以讓其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而且售價一般不到3000美元。CleanTechnica認為,中國的低速電動汽車非常適合物流行業、最後一英里快遞公司,以及應屆畢業生和初入社會職場人士。
目前,電動汽車正在非洲落地生根。據哈米德介紹說,去年下半年,埃及推出了本國第一款電動汽車「E70納賽爾」,由埃及國有企業部下屬納賽爾汽車公司與中國東風公司合作製造。但由於電動汽車過高的價格讓非洲人難以負擔,物美價廉的低速電動汽車正成為「平替」(平價的代替品),而非洲的年輕人有可能成為推動這一新消費趨勢的主要動力。
「非洲現有近14億用戶量級的目標市場,其中年輕人口佔比達70%。」雷丁相關負責人說,「非洲青年化的人口結構有利於培養新消費習慣,為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年輕一代的代群效應也將催生巨大的潛在汽車消費市場。」哈米德也表示,埃及的「老頭樂」主要銷往農村,城市佔比不高,但埃及城市青年人居多,新興消費發展潛力巨大。他相信隨著技術進步,尤其是在安全性進一步提升後,「老頭樂」會越來越多受到埃及年輕人的歡迎。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美國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中美經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大省、重點外貿城市紛紛積極應對。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盡管全球供應鏈動盪加劇,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七大省市進出口數據呈現增長趨勢,用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的話說就是,「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樑作用」。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和湖南等地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先後與外貿企業進行座談調研。其中,上海市、區兩級領導密集走訪調研外貿外資企業,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中國穩外貿的決心與行動力。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關鍵指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依存度一度大幅攀升,根據中經數據顯示,2004年達到69.8%的峰值。此後,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外貿依存度逐步回落,2023年降至33.1%。
盡管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外貿依存度仍存在顯著差異,而那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和城市較容易受到衝擊。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外向型經濟特徵,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比如,2024年,浙江金華進出口總額達8795億元,其中出口7719億元,外貿依存度超100%,遠超深圳的90%,其中義烏市貢獻全金華超80%的出口額。
作為外貿大省,浙江對美出口規模佔全省出口總額的16.2%,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為此,浙江省貿促會將推出「浙裡出海」專項行動,將舉辦5大系列30多場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風險、科學海外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
從行業維度來看,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的城市,如電子信息、服裝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集聚的城市,受衝擊更為直接。為此東莞出台「穩外貿30條」,全力防範和化解外部風險和衝擊,在開拓多元市場方面提出了9條舉措,力求通過鞏固發展外貿新業態和大力拓展新興市場雙向發力。
去年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則從支持企業線上線下開拓市場、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擴大重點商品進口規模、增強企業綜合服務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在省級層面,廣東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市場,穩固現有貿易渠道,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擴大服務貿易上多做文章,更好保存量、拓增量。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對外貿依存度高地區和城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使這些地區和城市加快轉型升級和市場多元化步伐。長三角各省市在穩外貿方面各顯神通,發揮各自的亮點和優勢積極突圍。
上海在穩外貿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現了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上海還積極舉辦各類國際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如進博會等,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上海部分區還鼓勵企業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及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浙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以應對衝擊。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如杭州的「六小龍」企業等,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浙江還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開拓新興市場,為外貿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佔同期義烏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
江蘇在穩外貿方面則注重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佔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向高附加值的研發創新轉變,降低了關稅對產業的影響。
同時,江蘇積極利用RCEP協議等區域合作協定,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擴大市場份額。淮安2024年出口增速位列江蘇省第二,市委書記史志軍強調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挖掘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在這場持續博弈中,中國通過「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各地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激活等多種措施,逐步構建起內外聯動的經濟韌性。
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
面對來自外貿的挑戰,各地也都在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標準銜接、平台建設等多維度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市場分割、標準差異等難題,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比如,自年初以來,上海市商務委就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拓內銷工作,到重點外貿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會同各區商務部門、重點行業協會等摸排外貿企業出口拓內銷意向;同時,積極發動上海各大電商平台和企業,發揮電商優勢推出相關服務舉措,助力本市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
再如,浙江寧波慈溪打造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台,提供內外貿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聚集了行業上下游企業超1萬家。不少企業已嚐到內外貿一體化的甜頭,實現了內外貿「雙促進、雙增長」的局面。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既是挑戰,也是中國外貿城市版圖重構的契機。東部沿海地區需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中西部則需依托陸路通道與產業轉移構建新優勢。從上海密集調研外貿企業到義烏商人的靈活應變,從粵港澳「新三樣」崛起至廣西邊境貿易火爆,中國外貿正以多層次、多維度策略應對變局。
這場博弈是「持久戰」與「攻堅戰」,而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全產業鏈與制度優勢,終將在全球化裂變中開闢新航道。只要繼續堅持開放與創新雙輪驅動,就能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