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在10月22日的閉幕會上通過黨章修正案。官媒新華社26日發布修改後的黨章全文,此次中共黨章共修改了50處,其中總綱部分37處,條文部分13處。黨章新增「兩個維護」表述,即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以及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至於外界早前預計的「兩個確立」(即確立習近平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以及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未列入新黨章, 而在港澳台部分,新增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表述。
中共新版黨章加入「兩個維護」表述。
與2017年10月中共19大修訂的舊黨章相比較,在黨章的總綱內,舊版提到的「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新版則修改成「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
此外,舊版的「在新世紀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版則改為「新時代新征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港澳台部份,舊版為「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新版則改為「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新版黨章也把「堅持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作為中共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寫入黨章,要求「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著力培養忠誠干淨擔當的高素質干部,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
新版黨章還納入了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以及「國內國際雙循環」、「統籌發展和安全」等論述。
此外,「鬥爭」在修改後的黨章中出現了13次,比2017年版黨章的多四次,「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被列為改革開放後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之一;描述中共初心使命的段落中,也納入了「堅持敢於鬥爭」。
新華社並發長文介紹新版黨章誕生過程,報道指出習近平5月27日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修改黨章決定,成立黨章修改小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工作。報道稱習近平「高度重視、親力親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先後11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審議黨章修改。
據介紹中共黨章是黨的總章程,對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具有根本性的規范和指導作用。此次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第九次修改黨章。現行黨章是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修改制定的。40年來,在保持黨章基本內容穩定的前提下,根據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中共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對黨章作了適當修改,及時把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重大成果體現到黨章中,使黨章在推進黨和國家事業、加強黨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美國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中美經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大省、重點外貿城市紛紛積極應對。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盡管全球供應鏈動盪加劇,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七大省市進出口數據呈現增長趨勢,用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的話說就是,「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樑作用」。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和湖南等地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先後與外貿企業進行座談調研。其中,上海市、區兩級領導密集走訪調研外貿外資企業,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中國穩外貿的決心與行動力。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關鍵指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依存度一度大幅攀升,根據中經數據顯示,2004年達到69.8%的峰值。此後,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外貿依存度逐步回落,2023年降至33.1%。
盡管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外貿依存度仍存在顯著差異,而那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和城市較容易受到衝擊。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外向型經濟特徵,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比如,2024年,浙江金華進出口總額達8795億元,其中出口7719億元,外貿依存度超100%,遠超深圳的90%,其中義烏市貢獻全金華超80%的出口額。
作為外貿大省,浙江對美出口規模佔全省出口總額的16.2%,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為此,浙江省貿促會將推出「浙裡出海」專項行動,將舉辦5大系列30多場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風險、科學海外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
從行業維度來看,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的城市,如電子信息、服裝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集聚的城市,受衝擊更為直接。為此東莞出台「穩外貿30條」,全力防範和化解外部風險和衝擊,在開拓多元市場方面提出了9條舉措,力求通過鞏固發展外貿新業態和大力拓展新興市場雙向發力。
去年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則從支持企業線上線下開拓市場、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擴大重點商品進口規模、增強企業綜合服務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在省級層面,廣東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市場,穩固現有貿易渠道,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擴大服務貿易上多做文章,更好保存量、拓增量。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對外貿依存度高地區和城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使這些地區和城市加快轉型升級和市場多元化步伐。長三角各省市在穩外貿方面各顯神通,發揮各自的亮點和優勢積極突圍。
上海在穩外貿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現了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上海還積極舉辦各類國際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如進博會等,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上海部分區還鼓勵企業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及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浙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以應對衝擊。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如杭州的「六小龍」企業等,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浙江還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開拓新興市場,為外貿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佔同期義烏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
江蘇在穩外貿方面則注重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佔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向高附加值的研發創新轉變,降低了關稅對產業的影響。
同時,江蘇積極利用RCEP協議等區域合作協定,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擴大市場份額。淮安2024年出口增速位列江蘇省第二,市委書記史志軍強調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挖掘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在這場持續博弈中,中國通過「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各地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激活等多種措施,逐步構建起內外聯動的經濟韌性。
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
面對來自外貿的挑戰,各地也都在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標準銜接、平台建設等多維度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市場分割、標準差異等難題,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比如,自年初以來,上海市商務委就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拓內銷工作,到重點外貿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會同各區商務部門、重點行業協會等摸排外貿企業出口拓內銷意向;同時,積極發動上海各大電商平台和企業,發揮電商優勢推出相關服務舉措,助力本市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
再如,浙江寧波慈溪打造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台,提供內外貿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聚集了行業上下游企業超1萬家。不少企業已嚐到內外貿一體化的甜頭,實現了內外貿「雙促進、雙增長」的局面。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既是挑戰,也是中國外貿城市版圖重構的契機。東部沿海地區需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中西部則需依托陸路通道與產業轉移構建新優勢。從上海密集調研外貿企業到義烏商人的靈活應變,從粵港澳「新三樣」崛起至廣西邊境貿易火爆,中國外貿正以多層次、多維度策略應對變局。
這場博弈是「持久戰」與「攻堅戰」,而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全產業鏈與制度優勢,終將在全球化裂變中開闢新航道。只要繼續堅持開放與創新雙輪驅動,就能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