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上排名繼續提升,在以創新能力和產出為基礎的經濟體年度排名中,中國上升至第11名。
從2020年的第14名,到2021年的第12名,再到2022年的第11名,近年來持續穩步提升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彰顯了中國的創新實力、創新能力、創新活力和創新潛力。
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上排名繼續提升。
這項最新指數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中國在132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1位,是唯一進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中國在區域發展方面也在向前邁進。在該指數對世界百強科技集群的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居第2位,北京居第3位。此外,中國首次與美國持平,各自擁有21個頂尖的科技集群。
據巴基斯坦《科技時報》網站報導,隨著中國政府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中國在過去10年裡顯著提升了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最新數據顯示,十年來,全社會研發投入從1.03萬億元增長到2.79萬億元,研發強度從1.91%提高到2.44%,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預計提高到75.3人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1年的19.1件……
中醫AI機器人為市民把脈。
歐洲《現代外交》網站指出,在中國,人工智能是創造新產業模式的重點發展領域之一。
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機器人都將成為得到支援的重點項目。
考慮到國家的高度重視,科研投資的增加和有利於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可望加速產業轉型。與此同時,人臉識別、語言識別、智能機器人和其他細分應用領域將繼續擴張,並進一步促進它們的市場行銷。
中國和中國的企業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可以預見,智慧技術和產業將為中國經濟新常態注入新動力。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今年面臨新冠疫情、美國和歐洲進入長期衰退週期以及俄烏衝突外溢效應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挑戰。
中國構築了世界上最大的光纖網路。
阿根廷《號角報》網站就關注到,中國為了促進經濟復蘇,對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系統性投資。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包括全面部署5G,推廣最先進的連接技術等。在過去的5年裡,中國已建成185.4萬個5G基站,為超過4.5億5G互聯網使用者提供服務。
中國構築了世界上最大的光纖網路,覆蓋了整個國家的城市和農村中心地區。在此基礎上,中國集群通信系統行業取得長足發展,遠遠領先於美國和歐洲。
5G連接基礎設施是中國向數字經濟轉型的核心。數字經濟到2022年已經占到中國GDP的40%以上。
中國的5G基站已經超過了全球總數的60%,而現在的目標是將整個實體經濟與數位結構結合起來。中國有望通過加快部署物聯網來實現這一目標。
不斷完善的中國空間站,同樣是中國科技實力持續提升的例証之一。
這些數據和實例,充分體現了中國的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變化,中國開啟了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大國。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美國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中美經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大省、重點外貿城市紛紛積極應對。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盡管全球供應鏈動盪加劇,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韌性,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七大省市進出口數據呈現增長趨勢,用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的話說就是,「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樑作用」。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和湖南等地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先後與外貿企業進行座談調研。其中,上海市、區兩級領導密集走訪調研外貿外資企業,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中國穩外貿的決心與行動力。
4月16日,北京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北京—莫斯科)發車。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關鍵指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依存度一度大幅攀升,根據中經數據顯示,2004年達到69.8%的峰值。此後,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外貿依存度逐步回落,2023年降至33.1%。
盡管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外貿依存度仍存在顯著差異,而那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和城市較容易受到衝擊。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外向型經濟特徵,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比如,2024年,浙江金華進出口總額達8795億元,其中出口7719億元,外貿依存度超100%,遠超深圳的90%,其中義烏市貢獻全金華超80%的出口額。
作為外貿大省,浙江對美出口規模佔全省出口總額的16.2%,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為此,浙江省貿促會將推出「浙裡出海」專項行動,將舉辦5大系列30多場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風險、科學海外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
從行業維度來看,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的城市,如電子信息、服裝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集聚的城市,受衝擊更為直接。為此東莞出台「穩外貿30條」,全力防範和化解外部風險和衝擊,在開拓多元市場方面提出了9條舉措,力求通過鞏固發展外貿新業態和大力拓展新興市場雙向發力。
去年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則從支持企業線上線下開拓市場、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擴大重點商品進口規模、增強企業綜合服務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在省級層面,廣東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市場,穩固現有貿易渠道,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擴大服務貿易上多做文章,更好保存量、拓增量。
從控制塔上俯瞰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新華社圖片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對外貿依存度高地區和城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使這些地區和城市加快轉型升級和市場多元化步伐。長三角各省市在穩外貿方面各顯神通,發揮各自的亮點和優勢積極突圍。
上海在穩外貿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現了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
此外,上海還積極舉辦各類國際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如進博會等,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上海部分區還鼓勵企業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及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
浙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以應對衝擊。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如杭州的「六小龍」企業等,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浙江還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開拓新興市場,為外貿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佔同期義烏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
江蘇在穩外貿方面則注重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佔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向高附加值的研發創新轉變,降低了關稅對產業的影響。
同時,江蘇積極利用RCEP協議等區域合作協定,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擴大市場份額。淮安2024年出口增速位列江蘇省第二,市委書記史志軍強調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挖掘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在這場持續博弈中,中國通過「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各地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激活等多種措施,逐步構建起內外聯動的經濟韌性。
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
面對來自外貿的挑戰,各地也都在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標準銜接、平台建設等多維度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市場分割、標準差異等難題,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比如,自年初以來,上海市商務委就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拓內銷工作,到重點外貿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會同各區商務部門、重點行業協會等摸排外貿企業出口拓內銷意向;同時,積極發動上海各大電商平台和企業,發揮電商優勢推出相關服務舉措,助力本市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
再如,浙江寧波慈溪打造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台,提供內外貿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聚集了行業上下游企業超1萬家。不少企業已嚐到內外貿一體化的甜頭,實現了內外貿「雙促進、雙增長」的局面。
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刻變化既是挑戰,也是中國外貿城市版圖重構的契機。東部沿海地區需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中西部則需依托陸路通道與產業轉移構建新優勢。從上海密集調研外貿企業到義烏商人的靈活應變,從粵港澳「新三樣」崛起至廣西邊境貿易火爆,中國外貿正以多層次、多維度策略應對變局。
這場博弈是「持久戰」與「攻堅戰」,而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全產業鏈與制度優勢,終將在全球化裂變中開闢新航道。只要繼續堅持開放與創新雙輪驅動,就能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