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習近平去錦州的啟示  不允許紅色江山變色

博客文章

習近平去錦州的啟示  不允許紅色江山變色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習近平去錦州的啟示  不允許紅色江山變色

2022年08月19日 20:31 最後更新:22:43

轉眼又到8月下旬,距離中共二十召開,只有兩個多月。

國家主席習近平露面,於8月16日,到了遼寧西南部的錦州考察。外媒將焦點放在習主席喊話「東北振興」,恐怕這是放錯重點了。

當天下午,習主席去到錦州凌河區的遼瀋戰役紀念館,回顧東北解放戰爭歷史和遼瀋戰役勝利進程。遼瀋、淮海和平津3大戰役,是解放軍打敗國民黨軍的3場決戰。而作為揭幕之戰的遼瀋戰役,發生在1948年 9月12日至11月2日,當中最關鍵之戰是序幕之戰----錦州會戰,這一仗改寫了中國的歷史,決定了一年多之後解放全中國的重大歷史轉折。

習主席考察遼瀋戰役紀念館時說,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同國民黨的大決戰,既是兵力火力之戰,更是民心向背之爭。遼瀋戰役勝利是東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來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決定事業興衰成敗。只要我們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就能擁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又指出,「我們的紅色江山是千千萬萬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決不允許江山變色,人民也絕不答應。 」

習主席到訪錦州,背後有微言大意。要了解背後的含義,首先要知道錦州大戰究竟是什麼一回事。1948年初,解決戰爭已進入第3個年頭。解放軍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吸引了大批農民參與。國民黨軍當時在東北地區有50萬之眾,但被解放軍分割於瀋陽、長春和錦州為中心的3個孤立的據點。其中國民黨軍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率領30萬人固守瀋陽一帶;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領軍10萬人守衛長春;東北剿總副司令范漢傑領軍15萬防守錦州及山海關一帶。

國共兩軍的東北決戰如箭在弦,解放軍面對國民黨軍的3大據點:長春、瀋陽和錦州,究竟應該先從哪裏打起?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先打最北端的長春,是最正路的選擇,因為長春已被解放軍包圍,守軍人數也較少,而解放軍的東北野戰軍的主力集中在北方,進攻長春無後顧之憂,這是最易打的方案。

進攻瀋陽是另一個抉擇,但瀋陽集中了國民黨軍30萬重兵,顯然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至於最南端的錦州,是最不利解放軍進攻的地區,由於解放軍重兵在北部,東北野戰部隊必須長途跋涉南下,遠距離奔襲,而補給路線又暴露在瀋陽附近的國民黨軍的攻力之下。加上部署在北平的國民黨軍傅作義大軍可以北上馳援錦州。進攻錦州很容易會陷入一個南北夾擊的危局之中。所以,東北野戰軍部隊的司令林彪傾向先打長春。

但毛澤東並不這樣想,他傾向於先打最難打的錦州,原因是如果打長春,就像攻打腰部,容易成功,但食之無味。打瀋陽是攻堅戰,若國民黨軍敗退,就會選擇率領大軍南撤,撤回關內,就會影響到華中地區的戰局。進攻錦州雖然最難,但若然成功,就可以關閉東北的大門,最大限度地把國民黨軍困在東北,圍而殲之。因此,毛澤東拍板要速戰速決,在國民黨軍南下北上救援之前,快速拿下錦州。

錦州之戰極其慘烈,最後解放軍成功拿下錦州,奠定之後的勝局。

今年以來,中國歷經艱險,從上海疫情,到經濟受困,再到佩洛西訪台。就是在二十大召開之年,出現一波又一波的衝擊。習主席在台海風波後一露面就去了錦州,有重要的啟示:

一、當年錦州戰役如此之難,但中共捨易取難。無論中國大國崛興,抑或統一台灣,沒有一件是容易的事情。當年的中共做得到的難事,如今的中共也可以做得到。

二、紅色江山,不能丟失。從錦州之戰,到3大戰役,這個紅色江山,是大量革命先烈用性命換回來的,不可丟掉。今年是中共二十大召開之年,敵對勢力不止挑戰政權,還想山河變色,所以要用盡全力,瓦解顛覆勢力。

三、關鍵在於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要中共牢記「執政為民」的使命,人民就是最大的依靠,江山就會牢固,統一必定在望。

盧永雄

Tags:

城市

美國有病叫其他人吃藥,這已經是他們的慣技了。

美國的問題是負債過巨,不可持續。現在特朗普政府內部有兩派,「癲喪派」以白宮經貿顧問納瓦羅為主導,那個所謂「海湖莊園協議」就是由這派人提出,要強逼其他國家貨幣升值、讓美元大幅貶值;並且逼使其他國家接受以100年無息美債,置換他們現在持有的美債。這是1985年《廣場協議》的瘋狂版,本質等同賴債。

另外一派是「理性派」,這派人在美國商場打滾多年,太瘋狂的話說不出口,他們以財長貝森特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爲首。貝森特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目標並不是想中美經濟鉤,美方希望中國經濟向消費傾斜,而美國經濟則向製造業傾斜。這幫人的背後設想,最近在《華爾街日報》披露的版本露出端倪,內地《深圳衞視直新聞》也作出解讀。

《華爾街日報》在4月23日報道稱,特朗普政府考慮將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由145%削減到50%至60%,以緩解當前的緊張局勢。這就是所謂將之後兩國的報復性關稅減除,而美國對中國商品就保留約54%的關稅,當中包括20%是最開初的所謂源自芬太尼問題的加稅,以及34%是打着「對等名義」的追加關稅。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特朗普還是考慮類似2024年衆議院中國問題委員會提出的分級方法,稱將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商品分成戰略品與非戰略品兩類,所謂戰略品就是美方需要脫鉤的重點領域,如機牀、蘋果產業鏈等。中國對美這部分的出口達145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美出口的三分之一,這部分的關稅將在5年內逐步加至100%。而非戰略品涉及大約是2939億美元,則被設定爲所謂最低的35%關稅。這種加稅實際上也是一種結構性脫鉤,在中國的眼中當然也不可接受。

美國總將自己的問題轉嫁於人,認爲美國如今債台高築,是因爲以中國爲首的其他國家,對美國有大幅貿易盈餘所致。所以美國一方面想賴債,將負債透過所謂置換成爲100年的無息美債,等如一筆抹去。另一方面是透過增加關稅,讓製造業回流美國,美國人買美國貨,這就是所謂美國經濟向製造業傾斜;而中國對美國有這麼大的貿易順差,主要是因爲中國的產能過剩,所以就叫中國自己增加消費,去吸納這些過剩的產品,這就是所謂中國經濟向消費傾斜。

當然即使特朗普政府內所謂理性的一派,說出來的一套其實也是完全違反國際貿易基本原理。先不論美國自己本身能不能夠頂得住高關稅的衝擊,真正核心問題是美國產品無競爭力,美國難以向製造業傾斜,因爲美國既缺乏勞工,美國人不願意去工廠打工,亦缺乏技術,荒廢了幾十年的製造業,不是說變就可以變出來。美國有病不去醫,卻叫他人吃藥的方法,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真正能治美國病的藥方是「美國人要向工作傾斜,美國政府要向削支傾斜」,才可以令美國減少負債,增加收入,重回財政健康的軌道。

但美國過去54年,卻走著相反的路。美國從1971年由尼克遜宣布脫離金本位制度開始,就展開了一場瘋狂大花錢之旅。在此之前,美元和黃金掛鉤,發行美元要有黃金儲備支持,控制了美元的發行量。但尼克遜在一夜之間廢除金本位制,美國的印鈔和負債就如脫僵野馬,一發不可收拾。1971年,美國的國債總量只是4千億美元,如今是36.8萬億美元,國債增加了91倍。而1971年美國的GDP是1.2萬億美元,去年美國的GDP是29.2萬億美元,GDP只增加了23倍。發債和經濟增長不成比例。

客觀的效果就是令美元急速貶值。在金本位脫鉤那一年,1安士黃金只是45美元,如今黃金漲到3351美元。以相對於黃金來計,美元等如貶值了98.7%。投資界因爲黃金沒有息,經常有一個「十年黃金變爛銅」的市場傳說。如果黃金是爛銅的話,美元就簡直如廢紙一張,毫無價值,關鍵在於美國濫印美鈔。

在過去50多年,美國瘋狂發鈔和借貸之下,美國人根本無痛。最後的痛楚是在1980年,時任聯儲主席的保羅獲加透過大幅增加聯邦基金利率至20厘,以控制通脹,但是在他之後,到格林斯潘接任,基本上一見到經濟下滑就大幅減息,美國人遇上任何危機也不用捱,都是用寛鬆銀根去解決。到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決定把利息減到零還不止,還連續進行多輪量化寬鬆,最具創意的是美國自己印銀紙買回自己發行的國債。

在寛鬆的銀根支持下,美國人那用努力工作,「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理念應運而生,實際上就是少做多收,一有事就有政府放水救助,不夠就印錢推高資產市場搭夠。懂得玩這個資本遊戲的美國人,去炒點股票,即使不工作,都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而美國政府的營運理念也相通,自90年代克林頓政府後,就無一個政府真正能控制開支。執政黨只要發動政府機器大力花錢,就可買到選票。兩年一小選,四年一大選,美國政府就進入一個瘋狂花錢的惡性循環中,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下,美國怎能不債台高築呢?中國即使一毛錢貨物也不賣給美國,美國人都會從其他地方買更貴的商品來享用,而不是變成勤儉致富。

美國自己有病,不從根源醫治,就想掠奪其他國家填數,或者以為關上貿易大門就可以平衡,這樣美國的病是永遠無法治好,最後只會爆煲收場。而關稅戰,只會令美國的炸彈提早爆發。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