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一日三變,如果內幕人士利用消息炒股,肯定會發大達。星期二(4月22日)發生的事情就是一個好例子。
經歷星期一的股匯債齊跌之後,特朗普團隊在星期二(4月22日)就全力放出好消息,時間線是這樣的。
美東時間中午12時,財長先開路。美國財長貝森特在摩根大通舉行的閉門投資者會議上表示,美國與中國的關稅戰不可持續,預料緊張局勢將會在「非常短時間」內緩和。貝森特說,在中美互相加徵超過100%關稅的情況下,雙方事實上實施了雙向貿易禁運,而兩國皆認知這個形勢是不可持續。他說特朗普的目標並不想讓中美經濟脫鈎,美方希望中國經濟向消費傾斜,而美國經濟則向製造業傾斜,但目前尚不清楚中方是否願意這樣做。貝森特指,美方目前尚未與中國展開談判,但他預計這將會是一場艱難的談判。
貝森特的講話有兩個重點,第一是證實特朗普之前只是「吹水」,中美尚未展開談判;第二是預料局勢將會在非常短時間內緩和。
美東時間下午1時,白宮再暖場。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特朗普正在為與中國達成貿易協定奠定基礎,與中國的關係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推進。
美東時間下午5點,特朗普親自下場。他在白宮接受記者訪問時親自表態,記者問特朗普「你會對中國來硬的嗎?」特朗普回答說,「我不會對中國來硬的,我們會非常友好。他們(中國)會非常友好。我們會看看發生些什麼,但最終,他們得達成協議,不然的話,他們就沒法在美國開展業務。所以我希望他們參加進來,但他或其他國家需要和我們達成協議。如果他們(和我們)達不成協議,就由我們來定協議,因為協議是由我們定的,由貝森特、盧特尼克和我、還有其他人,我們會敲定協議。這個協議會對每個人都公平。這個過程會很快完成。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將由目前145%的水準『大幅』下降,但關稅也不會降到零。中國將對最終的關稅稅率非常滿意。」
特朗普的講話認真新奇,主要重點是:第一,再傳達對中國友好的信息,話他不想硬來;第二,變相確認中國未與美國展開談判;第三,若中國不和美國談判,美國就會單方面決定一個「協議」,關稅水平將會從145%大幅下降,雖然不會降到零,但中國會對美國單方面決定的稅率非常滿意。
特朗普這個「單方面決定協議而對方都會滿意」的說法,令人耳目一新。背後蘊含了幾重意思。
第一,特朗普事前預估不到中國根本不願和美國談判,而是全面加徵關稅作出反制,讓貿易大半停頓,甚至直接朝向一個中美脫勾的狀態,這大大出乎特朗普意料之外。第二,特朗普唯有作好中國不談判的準備,所以說會單方面敲定一個所謂「協議」,將關稅大幅降低,而中國會對最終的關稅稅率非常滿意。如果要中國滿意,似乎也是假定一個很低的新增稅率。他這樣做是避免要跪求中國和他談判,因為金融危機逼在眉睫,他時間無多了。
特朗普這種極其魯莽的關稅策略和談判手法,朝令夕改,令人無所適從,完全沒有大國行事應有的審慎。或許我們可以回頭一看特朗普一直引以爲傲的所謂「交易的藝術」,研究一下他行事的動機。
他一直吹噓自己善於談判,並寫了《交易的藝術》一書。特朗普在書中講到的談判技巧包括:第一,設定宏大的目標,包括定出驚人的目標來製造談判空間;第二,利用媒體造勢,通過輿論強化威懾力,影響對方決策;第三,極限施壓,將局勢推向邊緣逼對方妥協;第四,製造不確定性,以反復無常的策略,令對手難以預測,增加談判籌碼;第五,錨定效應,設定高目標,然後再折衷,弄出一個對自己更有利的方案;第六,雙贏策略,有時他在談判中會尋求對方都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第七,靈活調整,遇到談判狀況變異的時候,不能夠一成不變,要調整談判策略。
回看特朗普這次與中國的關稅戰,在他的7條「交易藝術」原則當中,特朗普一方盡情表演,但一腳踢在中國這塊鐵板上。中國甚至不開始談判,全面走向中美脫鈎的狀態,特朗普想在談判中找下台階的機會也沒有。特朗普頭6招都失效,唯有實踐他的第7招「靈活調整策略」,馬上自行跪低,以免對美國的金融市場損害太深,觸發股災或債災。
特朗普演這場小丑獨腳戲,被世人看成一個笑話。一個天天要借錢去消費的「窮人國家」,還在吹噓全世界都想賺她的錢。當全世界都不想再借錢給她,不想再去買她的債時,就馬上露底了。自己沒有實力,又講什麼交易的藝術呢?
盧永雄
美國有病叫其他人吃藥,這已經是他們的慣技了。
美國的問題是負債過巨,不可持續。現在特朗普政府內部有兩派,「癲喪派」以白宮經貿顧問納瓦羅為主導,那個所謂「海湖莊園協議」就是由這派人提出,要強逼其他國家貨幣升值、讓美元大幅貶值;並且逼使其他國家接受以100年無息美債,置換他們現在持有的美債。這是1985年《廣場協議》的瘋狂版,本質等同賴債。
另外一派是「理性派」,這派人在美國商場打滾多年,太瘋狂的話說不出口,他們以財長貝森特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爲首。貝森特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目標並不是想中美經濟鉤,美方希望中國經濟向消費傾斜,而美國經濟則向製造業傾斜。這幫人的背後設想,最近在《華爾街日報》披露的版本露出端倪,內地《深圳衞視直新聞》也作出解讀。
《華爾街日報》在4月23日報道稱,特朗普政府考慮將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由145%削減到50%至60%,以緩解當前的緊張局勢。這就是所謂將之後兩國的報復性關稅減除,而美國對中國商品就保留約54%的關稅,當中包括20%是最開初的所謂源自芬太尼問題的加稅,以及34%是打着「對等名義」的追加關稅。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特朗普還是考慮類似2024年衆議院中國問題委員會提出的分級方法,稱將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商品分成戰略品與非戰略品兩類,所謂戰略品就是美方需要脫鉤的重點領域,如機牀、蘋果產業鏈等。中國對美這部分的出口達145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美出口的三分之一,這部分的關稅將在5年內逐步加至100%。而非戰略品涉及大約是2939億美元,則被設定爲所謂最低的35%關稅。這種加稅實際上也是一種結構性脫鉤,在中國的眼中當然也不可接受。
美國總將自己的問題轉嫁於人,認爲美國如今債台高築,是因爲以中國爲首的其他國家,對美國有大幅貿易盈餘所致。所以美國一方面想賴債,將負債透過所謂置換成爲100年的無息美債,等如一筆抹去。另一方面是透過增加關稅,讓製造業回流美國,美國人買美國貨,這就是所謂美國經濟向製造業傾斜;而中國對美國有這麼大的貿易順差,主要是因爲中國的產能過剩,所以就叫中國自己增加消費,去吸納這些過剩的產品,這就是所謂中國經濟向消費傾斜。
當然即使特朗普政府內所謂理性的一派,說出來的一套其實也是完全違反國際貿易基本原理。先不論美國自己本身能不能夠頂得住高關稅的衝擊,真正核心問題是美國產品無競爭力,美國難以向製造業傾斜,因爲美國既缺乏勞工,美國人不願意去工廠打工,亦缺乏技術,荒廢了幾十年的製造業,不是說變就可以變出來。美國有病不去醫,卻叫他人吃藥的方法,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真正能治美國病的藥方是「美國人要向工作傾斜,美國政府要向削支傾斜」,才可以令美國減少負債,增加收入,重回財政健康的軌道。
但美國過去54年,卻走著相反的路。美國從1971年由尼克遜宣布脫離金本位制度開始,就展開了一場瘋狂大花錢之旅。在此之前,美元和黃金掛鉤,發行美元要有黃金儲備支持,控制了美元的發行量。但尼克遜在一夜之間廢除金本位制,美國的印鈔和負債就如脫僵野馬,一發不可收拾。1971年,美國的國債總量只是4千億美元,如今是36.8萬億美元,國債增加了91倍。而1971年美國的GDP是1.2萬億美元,去年美國的GDP是29.2萬億美元,GDP只增加了23倍。發債和經濟增長不成比例。
客觀的效果就是令美元急速貶值。在金本位脫鉤那一年,1安士黃金只是45美元,如今黃金漲到3351美元。以相對於黃金來計,美元等如貶值了98.7%。投資界因爲黃金沒有息,經常有一個「十年黃金變爛銅」的市場傳說。如果黃金是爛銅的話,美元就簡直如廢紙一張,毫無價值,關鍵在於美國濫印美鈔。
在過去50多年,美國瘋狂發鈔和借貸之下,美國人根本無痛。最後的痛楚是在1980年,時任聯儲主席的保羅獲加透過大幅增加聯邦基金利率至20厘,以控制通脹,但是在他之後,到格林斯潘接任,基本上一見到經濟下滑就大幅減息,美國人遇上任何危機也不用捱,都是用寛鬆銀根去解決。到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決定把利息減到零還不止,還連續進行多輪量化寬鬆,最具創意的是美國自己印銀紙買回自己發行的國債。
在寛鬆的銀根支持下,美國人那用努力工作,「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理念應運而生,實際上就是少做多收,一有事就有政府放水救助,不夠就印錢推高資產市場搭夠。懂得玩這個資本遊戲的美國人,去炒點股票,即使不工作,都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而美國政府的營運理念也相通,自90年代克林頓政府後,就無一個政府真正能控制開支。執政黨只要發動政府機器大力花錢,就可買到選票。兩年一小選,四年一大選,美國政府就進入一個瘋狂花錢的惡性循環中,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下,美國怎能不債台高築呢?中國即使一毛錢貨物也不賣給美國,美國人都會從其他地方買更貴的商品來享用,而不是變成勤儉致富。
美國自己有病,不從根源醫治,就想掠奪其他國家填數,或者以為關上貿易大門就可以平衡,這樣美國的病是永遠無法治好,最後只會爆煲收場。而關稅戰,只會令美國的炸彈提早爆發。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