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談,會後雙方吹和風,沒有嗌大交。
大國外交談判,通常都是講一套,做一套。識睇要睇官員吹風,從吹出的風向,你就知道他「講一套」是想講什麼,從此推敲他「做一套」是做那些,通常是吹風講到輕描淡寫的事情。
白宮資深官員星期天傍晚舉辦了拜習會的背景吹風會。事後《美國之音》的標題是咁的: 「拜習會週一晚登場 拜登將“坦率直接”提台灣、人權等議題」。
從報道可見,這場吹風會內容豐富,主要包括幾方面:
1.此次會談十分重要。白宮資深官員話,這是拜登總統上台後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面談,即使之前兩人已經通過兩次歷經數小時的電話,而本次視訊會議也非實體面對面,但也能透過比講電話更好的方式來溝通,加上近來中國國內政局發展,習近平集權力於一身,美中兩國元首直接對話,對於負責任的管理美中雙方競爭,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想突出這次會談的重要性,固然視為拜登的外交成就。
2.美國聲稱的主要話題。白官資深官員話,在本次會議上拜登總統將強調的兩大關鍵議題,第一是要確保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拜登將清楚說明美國的動機與優先事項,來避免誤解。希望透過對話,建立「常理性護欄」(common sense guardrails),雙方保持暢通對話管道,來避免誤算或誤解,借此來維持負責任的競爭。
第二,拜登將與習近平將討論美中之間異同之處。拜登將告訴習近平,美國關切中國的某些作為,包括中國政府對企業的補助、其經濟作為,人權,中國對台灣脅逼性並挑釁性的作為,還有科技、網路戰略等方面。而包括氣候變化、健康安全等國際議題是美中利益相交之處,也會是討論的議題。
美國之音詢問,拜登總統在對臺灣安全的承諾、對香港、西藏、新疆等地人權的堅守方面,將提出何種「護欄」。資深官員回應,拜登在之前與習近平的多次對話當中,皆清楚表明美國立場;在拜習會上,亦將對習近平「坦率且直接」的清楚表明人權是美國的基因(DNA),是普世價值,而美國關切中國的人權侵犯。
我認為美國講到人權,一定會大大聲強調,話在會談中會提出,這是她「講一套」的東西,在以往的外交談判是屢見不鮮。但這些都是「死議題」,大家無甚好傾,你講完你的立場,我又講我立場,好難找到共同點。但白官資深官員如此強調,只是想向愛好此議題的國民交待。《美國之音》亦都識做,把「拜登將坦率直接提臺灣、人權等議題」做成標題。
3.隱藏的真焦點。白宮資深官員把會議目標講到輕描淡寫,強調本次拜習會並未設立特定要達成的目標,所以包括最近受到熱議的中國發展核武、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等議題,並沒有預期將在本次雙邊會談中達成任何具體成果。資深官員說兩人將會談到幾項經濟議題,包括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多次公開指出的中國利用國家補助企業,也將提到供應鏈,不過關稅則沒有安排在美國的議程上。
我覺得白宮官員一方面做期望管理,另一方面把經濟和關稅等要中國配合的領域輕輕帶過,這才是會談的真焦點,也是「活議題」。財長耶倫也在座,顯見經濟是重要議題。美國頂不順通脹想減中國貨關稅,希望中國有回報,想中國多買美國貨,想人民幣不升值,想中國協助美國解決供應鏈問題。中國見你肯讓步,這些話題都有得傾。
吹風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真正會晤時,習主席直指,搞「以台制華」將玩火自焚。拜登只能回應,明確重申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援台獨,希望台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
拜登在會晤沒有擺出硬姿態。吹風講一套,現實做另一套。你有表示,中國也有回報。中美關係,暫時可以吹點和風吧。
盧永雄
有時看見一些街邊「反駁黨」的言論,會令人啞然失笑。
前人大常委譚耀宗講到中美貿易戰,提到「大家都記得韓戰的時候」,就有些「反駁黨」跳出來質疑,指韓戰時譚耀宗只有幾歲,那會了解韓戰。「反駁黨」執著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歪曲搞大,覺得自己很聰明,這些人的問題正正是不看歷史,不了解歷史潮流發展的大趨勢,做擋住歷史巨輪的那一隻聰明小螳螂。
中美如今展開史詩級的貿易戰,互徵天額關稅,堪比真實戰爭。判斷一國戰爭的成敗機率,可以看看歷史往績。中共在1921年建黨以來,直接參與的多場戰爭,值得銘記。
第一,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的槍聲在1937年打響,國共放下分歧聯手抗日。當時,日本是一個新興的軍事強國,從武器裝備到軍事現代化水平,中國都是難以企及。這場戰爭美國遲遲未有參戰,直到1941年珍珠港受日本偷襲後才決定參戰,這次美國是站在中共的同一方。有人說,太平洋戰爭是靠美國兩個原子彈,投到廣島和長崎才可以結束。但試想一下,如果中國人不是頑強抗日,使日本在中國戰場消耗大量的軍力,而是幾個月之內就全國淪陷,日本佔領整個中國,成為其大後方,相信太平洋戰爭的歷史亦都可能改寫。
第二,國共內戰。二戰結束不久,國共內戰在1947年爆發。當時國民黨政府武器精良,無論在軍力或者裝備方面,都遠超共產黨,背後還有美國支持。但是中共就從東北打起,一直南下,最後渡過長江,席捲全國,在1949年10月建立新中國。中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取得史詩級的戰果。
第三,韓戰。韓戰的情勢更加誇張,因為當時共產黨剛剛打贏國共內戰,元氣未復,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力未興。對方是美軍直接落場參戰,支持南韓政府,反攻北韓,在1950年年中,美軍在仁川登陸,擊退朝鮮人民軍後,美國第8軍團越過三八線,迅速向中朝邊境推進,毛澤東毅然決定參戰。當時全世界恐怕都是看淡中國的多,覺得中國沒有辦法打贏美軍的鋼鐵雄師。結果韓戰3年,打得美軍灰頭土臉,最後在1953年簽下停戰協定。
第四,越戰。60年代的越戰,美國支持南越政府,中國支持北越政府。1965年6月9日,第一批中國志願部隊——中國志願工程第二支隊開入越南,中國支援部隊援越抗美軍事行動由此拉開帷幕,大批部隊參與越戰。結果美國深陷越戰的泥沼,中國援越抗美參戰部隊1973年8月全部回國。美國最後在1975年倉惶撤退,越南战争结束。
第五,自衞反擊戰。1972年尼克遜訪華,中美關係正常化。當時中蘇交惡,中國和美國有蘇聯這個共同敵人,中國屢受越南侵擾,幕後就是蘇聯在搞鬼。蘇聯和越南嘗試推動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越南又入侵柬埔寨,鄧小平決定開戰。這一仗戰情慘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攻佔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鎮,一個月之內便宣佈取得勝利,凱旋撤退。這一仗反而是中美在同一陣線,不過美方並無參與,只是精神支持。
以戰果論,中國打贏5場重大戰役,打贏慘烈的戰爭,建立強大的國家。在這5場戰役當中,有兩場美國是跟中國同一陣線,但美國並沒有直接派兵支援。有3場美國則是站在中國的對立面,其中有兩場戰爭,特別是韓戰,美軍是直接落場跟中國主力對壘。但是3場戰爭,強大的美國都敗給中國。從戰爭的歷史,看中美對壘的往績,誰勝誰負,不言而喻。
中國能打贏這5場戰爭,有3個關鍵。
一. 中國有爭取民族獨立、安全和發展的堅定意識形態。誰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就是我們的敵人。二,中國人有堅強意志。中國有五千年文化,當中歷經苦難,走過飢荒戰亂,中國人有吃苦犧牲的精神,就是長期作戰最重要的韌性所在。三,中國共產黨有堅強領導。中共的高明戰略決策能力和強勁的組織力,是戰勝多場戰爭關鍵中的關鍵。
每一場戰爭,當中每一個重大決定,都像一場淘汰賽一樣,走錯一步,馬上出局。要每一步都走對,才可以從死人堆中走出來。香港有些人並不愛國,但是他們都要多讀歷史,看看中美博弈的往績,不要走在歷史錯誤的一邊,否則必定粉身碎骨。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