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6月18日)公布電子消費券計劃詳情,5000元消費券將於7月4日起登記,Tap&Go、AliPay、WeChat Pay會分兩期發放;八達通分三期發放,市民最快8月1日就可以收錢。
財爺陳茂波公布消費券計劃7月4日開始登記。
1.幾時開始登記?
電子消費券登記期由下月4日開始至8月14日結束,合資格人士可透過電子或書面表格登記。如果市民在7月17日前完成電子登記,將會在首批發放時就收到消費券。
2. 如何登記?
登記方式分為電子登記和書面登記。
市民可以透過消費劵計劃網站進行登記,流程如下:
揀其中一個方法認證個人身份:「智方便」、回答兩條保安回題(曾登記1萬元現金發放計劃的市民)、上載香港身份證複本;
選定用邊家儲值支付工具收消費券;
就「在港居住」要求作聲明。
書面登記流程如下︰
6月28日起,於以下途徑索取登記表格︰電子消費券登記網站下載、郵政局(流動郵政局除外)、民政事務總署各區諮詢中心、社會福利署各區福利辦、房屋委員會轄下公共屋邨辦事處和客戶服務中心;
填妥及簽署登記表格及釘附香港身份證複本;
7月5日起,去郵局或指定銀行分行,將表格放入投遞箱。指定銀行有5間銀行,中銀、匯豐、渣打、恆生、東亞18區共400多個分行。
3. 幾時可以收到消費券?
政府將透過支付寶香港、八達通、Tap & Go「拍住賞」及WeChat Pay HK,四種儲值支付工具發放。選擇電子登記的市民能最快在8月1日收到第一筆消費券。
不過大家要留意,唔同支付工具的發放方式有些微分別。
如選用AlipayHK、WeChat Pay HK、Tap & Go 收取,消費券將分兩期發放,第一期2000元;第二期3000元。
首批發放的消費券第一期是8月1日,第二期是10月1日,可以合併使用,最長有效期五個月。
市民能最快在8月1日收到第一筆消費券。
如選用八達通收取,消費券將分三期發放,第一期2000元;第二期2000元;第三期1000元。首兩期最長有七個月的使用期,如能用盡,便會發獲第三期的消費券。
首批發放的消費券如果在11月30日或之前用盡,就可以在12月16日收到第三期消費券。用唔完都唔駛驚,仲有三個時點可以走盞,最遲可以放到明年2月28日用盡前兩期消費券。
即係話,選用八達通的市民想最快收齊錢,就要登記期內首兩周完成登記,並在收取首兩期消費券後,在11月底前用畢。這便可在12月16日獲發第三期的消費券。
想攤到最長來用,就要登記期內首兩周完成登記,收取首兩期消費券後,在明年2月底前用畢。這便可在明年3月16日獲發第三期的消費券。
完成登記,收到消費券之後,本地零售、餐飲、服務業商戶的實體或網上店舖消費及本地交通費開支都用到,不過大家要留意,消費券就唔可以用來繳交政府或公用事業費用、購買金融產品、捐款、境外網站購物。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