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房協新盤「聚然」「峻然」 北都新星 vs 東九龍綠洲: 首推「家有長者/初生」優先選樓

博客文章

房協新盤「聚然」「峻然」 北都新星 vs 東九龍綠洲: 首推「家有長者/初生」優先選樓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房協新盤「聚然」「峻然」 北都新星 vs 東九龍綠洲: 首推「家有長者/初生」優先選樓

2025年04月02日 17:56 最後更新:18:10

房協最近推出嘅資助出售房屋項目「聚然」同「峻然」,「聚然」是北部都會區首個房協樓盤進駐粉嶺市中心,「峻然」後者就延續安達臣道新社區的發展勢頭。兩大項目合共有1,604個單位,以市價約7折發售,更首推「家有長者」同「家有初生」優先選樓安排,睇吓打唔打破到樓市悶局。

「聚然」單位間格四正,露台開揚。

「聚然」單位間格四正,露台開揚。

Sebastian參觀咗「聚然」標準廚房示範單位,整體格局開揚,間格四正,廚房已備櫥櫃搭配石英石檯面,仲有嵌入式煮食爐同抽油煙機,功能算十分齊,同一般私樓相比,都唔覺得輸蝕。

「聚然」標準廚房,基本設施齊備。

「聚然」標準廚房,基本設施齊備。

另外,較驚喜的是全數單位都附設露台,目測發現夠晒位擺放晾衫架,同時亦預留冷氣機安裝位,如果未來要維修,可直接喺露台進行,唔駛搭棚又可以慳返筆錢。「聚然」兩房戶型佔成個項目約8成,實用面積介乎388至476平方呎,有開放式廚房同標準廚房兩款設計,啱不同喜好買家選擇。「聚然」坐落喺粉嶺馬會道,步行數分鐘即到港鐵粉嶺站,週邊有商場、街市、學校等設施,尚算方便。

「峻然」大廳連開放式廚房實用光猛。

「峻然」大廳連開放式廚房實用光猛。

轉戰東九龍,「峻然」坐落安達臣道半山地勢,食到便利優勢及有綠化景觀。Sebastian參觀開放式廚房單位,見到L形工作枱連結客飯廳,配備櫥櫃等收裝置,廚房格局不算很大,但如果唔使日日煮九大簋嘅小家庭都夠用!單位搭配咗大面積玻璃窗引入自然光,雖然唔係全數單位洗手間都有窗,有部份會係黑厠,但係洗手間設計實用,已有齊鏡櫃同洗手盆櫃,唔使額外裝修再整。

「峻然」開放式廚房切合小家庭所需。

「峻然」開放式廚房切合小家庭所需。

房協仲話「聚然」同「峻然」都獲BEAM Plus暫定金級認證,從節能玻璃窗、太陽能熱水系統到雨水回收裝置等,都體現環保理念。屋邨附屬會所除健身室、兒童遊樂區等標準設施外,仲有共享廚房同多功能室等。

「峻然」洗手間設計尤見心思。

「峻然」洗手間設計尤見心思。

房協今次破天荒推出雙重優先選樓政策:「家有長者」同「家有初生」優先。「家有長者」即係申請家庭其中一名家庭成員喺申請截止日期當日已年滿 60 歲。而「家有初生」家庭,即係屋企有嬰兒於2023年10月25日或之後出生,而在申請截止日期時為3歲或以下,又或喺申請截止當日有已懷孕滿 16 週嘅家庭成員,即可競逐4成預留配額。有老有少的家庭可以留意下啦。

「聚然」入場費230.7萬元(每呎7,582元)、「峻然」249.7萬元(每呎8,084元),有16間金融機構合作提供9成按揭,以「聚然」最細一房戶為例,首期約23萬,大家可以自己計下數。

即日起至4月14日,有興趣可前往房協長沙灣辦事處,親身睇吓示範單位,再部署係咪入市!

「聚然」網站(網址:https://hemmafab.hkhs.com
「峻然」網站(網址:https://hemmaemerald.hkhs.com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