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系列紀錄片《識「碳」再出發》,本周推出第十集《「碳」索生活》,亦是系列的最後一集。今次帶大家走訪香港多個實現低碳未來的場所,包括前灣仔郵政局,如今已變身為宣傳碳中和的地標;還有作為全球航空樞紐的香港國際機場,將致力於2050年碳中和目標,國泰航空通過使用SAF航空燃料減少碳排放;元朗現代化農場引入水耕種植技術,不僅提供新鮮蔬菜,還減少碳排放;另咖啡渣與舊衣都可循環利用,蛻變成咖啡杯與新衣裳。
坐落於灣仔的百年法定古跡「識碳館」,原為昔日灣仔郵政局,如今轉身成為推動碳中和的知識殿堂。這座新地標不僅承載著文化底蘊,亦展現了香港在傳承中創新的低碳使命。
主持人黃冰芬在「識碳館」與吉祥物「大嘥鬼」合照。
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樞紐之一,從機場禁區大規模部署電動車,到太陽能板等可再生能源的廣泛應用,每一步都彰顯著機管局實現低碳的決心。而國泰航空引入可持續航空燃料(SAF),雖成本高昂,卻能顯著降低碳排放,為航空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另一種方向。
香港機場引入電動車。
元朗一座現代化農場,通過高科技水耕技術,為市民提供新鮮的本地蔬菜,有效減少因進口食物而產生的碳足跡。另一方面,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將咖啡渣轉化為3D打印材料,可以將咖啡渣變成咖啡杯,實現碳足跡減少達36%,展現了廢物再利用的無限潛能。
主持人黃冰芬在元朗水耕農場。
令人驚喜的還有「舊衣新裳」項目。通過消毒、開鬆等工序,舊衣物化身為全新紗線,再經針織機重新編織,賦予舊物新生命。這不僅是時尚復甦,更是循環經濟的有力例證。
從歷史建築的蛻變、航空業的綠色轉型、到都市農場水耕種植、及廢物循環升級再造,香港在碳中和的征程上,展現出堅定的行動力與卓越的創新能力。這座城市正以綠色實踐,為建設可持續未來寫下生動註釋,啟發更多人共同參與低碳生活的無限可能。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用大半年時間在甘肅、山西、福建、廣東及香港實地採訪,拍攝了10集10分鐘的紀錄片,圍繞氣候變化的威脅,國家政策及措施、以及企業和人們如何在生產及生活中實現減碳,相關紀錄片已在YouTube上架。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