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大灣區交通網突破想象 開放政策創新制度令到發展潛力無限

博客文章

大灣區交通網突破想象 開放政策創新制度令到發展潛力無限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大灣區交通網突破想象 開放政策創新制度令到發展潛力無限

2021年05月20日 14:03 最後更新:05月24日 13:36

講起粵港澳大灣區,不少人都知道「一小時生活圈」的講法,自從2017年《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短短4年,已經實現「上天入地」的立體交通網絡,大灣區城市之間全部1個鐘可以到達,相當突破想象。

內地有個講法叫做「要致富先修路」,可見交通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如今的「路」包埋海陸空,大灣區內1小時通達主要城市,對外同樣可以好高效連通內地其他區域,仲有通往東盟國家的陸路國際大通道在建設當中。

根據最新的數據,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通車總里程已超過2200公里,高鐵里程超過12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超過1000公里。已初步形成連通粵東西北,連接華東、中南、西南等地區的放射型對外通道格局和內部城際網絡主骨架。

廣州地鐵18號線被看作是粵港澳大灣區南北向的交通大動脈。

廣州地鐵18號線被看作是粵港澳大灣區南北向的交通大動脈。

上月20日,速度達到160公里每小時的廣州地鐵18號線全線長軌貫通,成為大灣區軌道交通網絡最新的一個重要進展。這條18號線全國最快,根據規劃,南延段將分成主線和支線,主線去珠海,支線入中山,仲會研究接入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實現一線連通穗港澳。

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結構設計類似港珠澳大橋。

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結構設計類似港珠澳大橋。

在海上,5月6日,隨著最後一榀長40米、重165噸的預製箱梁落在深中通道陸域引橋194號墩蓋梁上,深中通道陸域引橋箱梁架設任務完成。深中通道項目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粵港澳大灣區又一個世界級跨海通道集群工程,也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技術難度最大、建造工藝最複雜的工程之一。

隨著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建成通車,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建設加快,以及新橫琴口岸開通使用、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主體結構工程順利完工和深圳灣口岸貨檢通道實現24小時通關,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理的隔阻日漸消除。

在空中,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正在擴建,深圳機場擴建工程正加快建設,佛山新機場場址已獲中國民航局批復。

2020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旅客輸送量達到4376.8萬人次,成為全球第一位。據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粵港澳大灣區對內將構建形成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的多層次交通網絡、對外建設通往東盟國家的陸路國際大通道。

嘗試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同要求。

嘗試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同要求。

有了深度聯通時空的基礎建設,要建設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國際化水平領先的區域,還離不開全面開放的政策,同埋體制、機制的創新。

總結過去幾年的政策,可以見到,粵港澳大灣區發揮了銜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聚合兩種資源的獨特優勢,增強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功能,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就表示,廣東要攜手港澳建立統籌內外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路,把港澳發達的金融體系、經貿網路優勢與廣東完備的製造體系、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共同謀劃用好RCEP等重大合作機制,不斷深化與東盟等地區務實合作,加強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最新的一些開放政策和成果都值得留意:

5月8日,廣州市發佈《廣州市用繡花功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營商環境若干措施》,啟動營商環境4.0改革,提出了35條改革舉措、共260項年度任務,用繡花功夫繼續深化、細化、系統化各領域改革,以提升市場主體滿意度為導向,減環節、減時間、減成本、優服務,加快構建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珠海橫琴新區近日推出了個體經營台賬式備案系統,同時還有跨境辦、一站辦、掌上辦等一系列快捷服務通道,建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商事登記澳門投資者公證服務專窗」將辦事時長從原來的7個工作日以上,縮短為2個工作日以內。目前在橫琴註冊的澳資企業已超過4000家。

今年一季度,廣東貨物進出口總額18263.1億元,一般貿易進出口占進出口比重過半。廣東省統計局副局長王麗瑩說,從資料看,廣東外貿新業態快速增長,外貿結構正不斷優化,外貿經濟品質不斷提高。分區域看,處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珠三角9地市占絕大部分。

在港珠澳大橋口岸,珠海關口和澳門關口,只有一塊玻璃之隔。

在港珠澳大橋口岸,珠海關口和澳門關口,只有一塊玻璃之隔。

從大灣區規劃綱要推出以來,體制、機制的創新就備受矚目。「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特點優勢,在4年期間已經在實踐中充分發揮,為中國,甚至全球發展區域經濟提供了寶貴經驗。

一方面,廣州、深圳兩個 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的雙向聯動,創造了生產總值合計超過5萬億元的成就,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另外,內地和香港、澳門三地,在人才培養、資格互認、標準制定等方面都有很多具體的融通成果。

根據最新數據,全省內地與港澳聯營律師所已經有15家,97名港澳律師在聯營所執業;1600多名香港專業人士通過互認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68家港澳企業和256名港澳專業人士在自貿試驗區備案執業。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通過區分不同領域、不同情況,出現了「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等等全新的措施,推動粵港澳的規則、機制對接。相信隨著「十四五」規劃開局,開放政策和創新措施都會繼續和進一步發展,成個區域的發展潛力無限,亦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