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財爺指抗疫是一場「戰爭」財政支援非長遠之計 最重要是管控好疫情百業復常

博客文章

財爺指抗疫是一場「戰爭」財政支援非長遠之計 最重要是管控好疫情百業復常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財爺指抗疫是一場「戰爭」財政支援非長遠之計 最重要是管控好疫情百業復常

2020年12月13日 12:06 最後更新:12:37

距離2021年還有不到三個星期的時間,財爺今日於個人網誌發表文章《難耐的抗疫路》,憶述過去一年在社會暴力衝擊中喘息之際,又迎來抗疫之路的點滴。財爺坦言,過去這十一個多月,大家都經歷了很不一樣的日子,也許都曾感到慌忙失措,甚至焦慮不安,這一年,相信大家都感觸甚深。

第四波疫情於十一月下旬來勢洶洶,令人憂慮新一波疫情將較之前更嚴峻。財爺稱,「這是一場沒有煙硝的戰爭……我們時刻要保持高度警覺,繼續拼力打好這場還有一段時間的抗疫戰。」而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被視為最能有效管控和遏止疫情蔓延的辦法。特區政府正積極推進這方面的工作,爭取在最短時間內、購得最大量的疫苗供市民接種。

第四波疫情強勢來襲,政府正積極推進疫苗接種工作。資料圖片

第四波疫情強勢來襲,政府正積極推進疫苗接種工作。資料圖片

財爺在展望未來時提及,2021年將會繼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為了能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特區政府在編制來年的財政預算案時更須為公共資源的運用釐訂先後緩急,留有彈性。涉及防疫抗疫工作的資源當然也會全力配備,令防疫工作取得最大效果。

財爺寫道,對於因為防控措施而被政府要求暫時關閉或限制營業的處所,利用公共資源提供一定支援固然是情理之中,但卻只是杯水車薪,且終非長久之計。最重要的是管控好疫情,讓百業恢復正常營運,市民恢復日常生活。畢竟政府資源有限,自年初疫情至今,亦已推出金額規模屬歷來最大的支援措施,包括在財政預算案和防疫抗疫基金下的三輪支援措施,協助受影響的企業及市民。

政府自年初疫情至今已推出金額規模屬歷來最大的支援措施。資料圖片

政府自年初疫情至今已推出金額規模屬歷來最大的支援措施。資料圖片

財爺談到,考慮到疫情往後的發展仍難免起伏,政府在為防疫抗疫的工作配備充足資源的同時,亦必須保留財政實力,以應付已知和不時之需,特別是要在風雲變幻的外圍環境和疲弱的本地經濟情況下,保持香港的金融穩定。

疫情發展起伏,政府須配備充足資源,同時保留財政實力,以應付不時之需。資料圖片

疫情發展起伏,政府須配備充足資源,同時保留財政實力,以應付不時之需。資料圖片

財爺指出,要穩住市民、企業及社會對未來的信心,需要有效抗疫,亦需要維持公共財政的穩健。

財爺指出,要穩住市民、企業及社會對未來的信心,需要有效抗疫,亦需要維持公共財政的穩健。

財爺在文中末尾強調,政府無意追求財政儲備的不斷累積,會因應整體社會的需要和長遠發展的利益而運用資源。政府的公共理財原則始終是「應使則使」、「短長期兼顧」,冀以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槓桿效益,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穩定發展。「說到底,要穩住市民、企業及社會對未來的信心,需要有效抗疫,亦需要維持公共財政的穩健。」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