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全城怒吼 兩男涉掟29動物落街 律政司不起訴

博客文章

全城怒吼 兩男涉掟29動物落街 律政司不起訴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全城怒吼 兩男涉掟29動物落街 律政司不起訴

2020年09月03日 19:29 最後更新:19:32

29隻動物被掟落街!律政司認為「告得入」的機會不大,所以唔告!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在面書拍片怒斥,呼籲全港市民向律政司要求一個交代,詳細解釋基於什麼理據?不控告今次虐畜的兩男。

今年2月14日情人節,深井青山公路青龍頭豪景花園,發生駭人聽聞的動物兇案,有29隻動物被人由高處拋下,其中至少15隻死亡,引起社會嘩然,警方當時拘捕了兩名涉案男子,分別是姓葉49歲男子,及36歲姓蔡男子,兩人涉嫌「殘酷對待動物」被捕。

當時警方估計動物均是自家飼養,被擲下前不曾受到殘酷對待,事隔近7個月,警方昨日(9月2日)表示。在考慮證據後,律政司決定不就案件提出起訴。

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批評律政司不起訴也沒有交待。

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批評律政司不起訴也沒有交待。

此案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認為,此案「罪證確鑿」,但律政司「眼白白放生殘殺動物的人」,難息民憤。29隻動物被虐殺,竟然沒有交代,沒有人被檢控,沒有人要負責,原因為何?

根據有關《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169章第三條第1A清楚指出,虐待動物的人士,他不一定需要真正虐待動物,一個人的行為,如果有第三人認為其有機會導致動物痛苦、甚至不需要是持續的痛苦,又或者疏忽照顧,令動物受虐待,都有機會違法。

 

這個個案因為發生在今年情人節,令到全城更關注,事發後警方亦找到肇事單位,其後在荃灣區拘捕一男子,而另一名男子其後自首。

雖然無人看見兩名男子將動物拋下的情景,但這個案例可以根據環境證供來做檢控。70年代跑馬地紙盒藏屍案亦曾用環境証供告得入,疑犯歐陽炳強上訴到英國樞密院,他都一直否認謀殺姓卞少女,但環境證供顯示,在他身上及在他工作的雪糕屋,找到女死者的衣物纖維,令陪審團一致相信他有犯殺人罪,最後成功入罪。

29隻動物被掟落街,律政司有必要盡快交代不檢控的原因,以免向公眾發放錯誤訊息。為何動物被殘忍地虐待,警方也找到疑犯,為何連控告這一步也不行動?如果進行檢控的話,最後告不告得入,你起碼可以讓法庭來做一個公平的決定,怎可以貿然撤銷檢控,無法為這29隻被殘害的動物,討個公道?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梁美芬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