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盧偉國發「動畫版」工作報告 總結議會工作 嘆防拉布如「十面埋伏」

博客文章

盧偉國發「動畫版」工作報告   總結議會工作  嘆防拉布如「十面埋伏」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盧偉國發「動畫版」工作報告 總結議會工作 嘆防拉布如「十面埋伏」

2020年07月12日 23:20 最後更新:23:55

今屆立法會會期將於7月18日結束,立法會的各項工作也已接近尾聲,好多立法會議員都開始向公衆派發工作報告,曬一曬呢四年的「成績表」,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亦不例外。但不同的是,他除了派發紙質印刷的工作報告和網絡上傳電子版工作報告,更有動畫版的工作報告。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更多相片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這款工作報告是盧偉國2016年至2020年立法會議員任期的工作報告,報告裏有真人,有卡通,又有盧偉國自己配音,結合聲音圖像,總結本届工作,認真盞鬼。身爲工程界代表,又身兼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主席,盧偉國當然要講下他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過去情況下如何團結業界,齊心抗疫。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在動畫版工作報告中盧偉國話,新冠肺炎疫情加上政治攬炒衝擊香港,建造業界是首當其衝的行業,反映在業界工作鏈、供應鏈、資金鏈斷裂。因此,他向政府提出建議,一定要優化現時工程的審批程序安排,提供營運基金幫助業界渡過難關。他表示,政府從善如流,接受了他提出的建議。政府承諾在新工程啓動時,承建商會得到2%的特別支付金,而顧問公司則有5%的特別支付金。盧偉國話,這是打破常規的做法,令工程啓動時有資金幫助業界推動工程。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早前政府推出第一輪30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建造業界有7000家承建商和24萬名建造業工友被納入計劃,但盧偉國認爲基金「不患寡而患不均」,仍然有做得不夠細緻到位,涵蓋不夠廣的地方,例如一些僱員比較少,承接私人工程爲主的中小型工程公司,就未能直接受惠。所以,他提出需要有第二輪抗疫基金,拾遺補缺,為業界提供更廣泛的協助。他的建議也得到政府的回應,在第二輪1375億元抗疫基金中,有43億元專門撥給未受惠的建造業界。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目前工程界正處於逆周期中,輸入新血,培養接班人,對業界未來發展尤爲重要。盧偉國表示,很高興接納他的建議,將專門培育年輕工程師的工程師學會「A計劃」實習資助名額,由272名大增至1000名。新人能帶來新氣象,但留住舊人都係為留住經驗。盧偉國話,自己成功游説政府將65歲以上的工程師納入保就業計劃,讓他們繼續安心在行内打拼,以老帶新,令到業界新老交替順利完成。

立法會議員四年任期,盧偉國也做了四年的工務小組委員會主席,他話,爲了確保會議公平、公正及有序地進行,作爲委員會主席既要保證議員有足夠發言權,又要面對隨時隨地出現的拉布,見招拆招就如「十面埋伏」。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議會拉布、政治攬炒,再加上疫情肆虐,工程業界的確難捱。盧偉國話,在各種困難之下,他會帶領工程業界頂住壓力,繼續服務市民,繼續建設社會,同時期待政府有更多基建工程推出,齊心協力建設香港。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