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2024年香港整體治安情況一覽 保障全運會安全係今年重點之一

博客文章

2024年香港整體治安情況一覽 保障全運會安全係今年重點之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2024年香港整體治安情況一覽 保障全運會安全係今年重點之一

2025年02月26日 17:48 最後更新:17:57

警務處處長蕭澤頤2月11日在記者會上回顧2024年香港整體治安情況,以及講述警隊2025年的工作重點。最新一期《警聲》全面記錄了這場記者會的要點。

警方舉行記者會回顧二零二四年香港整體治安情況,以及講述警隊二零二五年的工作重點。

警方舉行記者會回顧二零二四年香港整體治安情況,以及講述警隊二零二五年的工作重點。

整體形勢

2024年全港共錄得94 747宗罪案,較2023年(90 276宗)升5%,暴力罪案有10 485宗,升3.6%。整體破案率為30.4%,與2023年相若。

在撇除詐騙案後,去年整體罪案數字下跌185宗,破案率則上升1.7個百分點,達47.9%,可見騙案上升是帶動整體罪案數字上升及拖低整體破案率的主要原因。暴力罪案則主要由「裸聊勒索」的升幅所帶動。除了騙案及勒索之外,錄得升幅的主要罪案還有強姦。

其他多項傳統罪案如兇殺、行劫、爆竊、傷人及嚴重毆打、嚴重毒品罪行、盜竊、刑事毀壞、刑事恐嚇及縱火等則有所下跌。這些傳統罪案數字在去年處於較低水平,不少甚至是有紀錄或多年來的新低,而破案率亦相當高,個別更加達到有紀錄以來最高。

詐騙案

詐騙案有44 480宗,較2023年(39 824宗)增加4 656宗,升11.7%,其中61.8%為網上騙案 (27 485宗)。詐騙案佔整體罪案46.9%。

詐騙案上升主要由於自去年初開始出現「假冒客服」電話騙案的新手法,2024年共有5 575宗,遠高於整體騙案4 656宗的升幅。警方連月來加強執法及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此類騙案數字已由去年七月單月錄得超過1 100宗的高峰,回落一半至第四季每月平均約500多宗,但仍然相當高,警方會繼續進行相關工作。

就過去幾年騙案的趨勢而言,相對於2022及2023年連續上升超過四成,2024年約一成二的升幅,已明顯收窄,而涉及金額(91.5億元)亦跌3千萬元,可見警方的各類防騙工作,以及與持份者於過去三年推出的多項防騙措施初見成效。

回顧過去一年,警方分別與金融管理局、銀行業界,以及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及電訊商推出一系列加強措施,為市民建構防騙屏障。

處長展示警隊向市民派發的防騙宣傳品《提紙》。

處長展示警隊向市民派發的防騙宣傳品《提紙》。

兇殺案

兇殺案有19宗,較2023年跌32.1%。10宗案件涉及家庭或親屬間的暴力,另外九宗涉及糾紛(五宗)、危險駕駛致死(一宗)及工業意外(三宗),全部已被偵破。

兇殺案數字為1969年有紀錄以來第三低,撇除2022年發生的安達臣道工業意外於取得律政司法律意見後改列「誤殺」,並計入2024年數字的案件後,2024年的兇殺案數字實際上為有紀錄以來最低。破案率達到百分之百。

傷人及嚴重毆打

傷人及嚴重毆打案共3 614宗,微跌0.6%,8.6%與三合會有關。案件數字是1973年後最低,破案率為72.9%,是1981年後第二高。

行劫

行劫案共90宗,較2023年跌7.2%,為有紀錄以來第二低。破案率則達92.2%,是有紀錄以來最高。年內沒有銀行被劫,亦沒有用真槍或電槍的劫案,而兩宗珠寶錶行劫案均已破案,其中一宗為警方在情報主導行動中偵破,當場拘捕六人。

爆竊

爆竊案共1 220宗,較2023年跌9.9%,損失金額亦下跌25.5%。與行劫案一樣,爆竊案亦是有紀錄以來第二低。破案率為38%,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高。

爆竊案數字在2024年出現大逆轉,在2024年首季,爆竊案數字和損失金額分別上升56%和30.3%,而重災區的村屋爆竊案數字甚至上升1.8倍,情況相當不理想。因此,警方在過去大半年加強打擊爆竊案的工作。情況在2024年下半年好轉,到年底進一步改善,全年數字更較2023年下跌一成。

盜竊

盜竊案有22 433宗,較2023年跌3%,當中只有店鋪盜竊錄得升幅(8 764宗,+543宗,+6.6%)。盜竊案於2023年全年錄得上升26.7%,2024年首季亦繼續升9.2%,但情況於2024年下半年不斷改善,與爆竊案一樣,全年亦是由升轉跌,當中的搶掠(64宗)、車內盜竊(540宗)及失車(389輛)數字更是有紀錄以來最低。

勒索

勒索案有3 031宗,增加372宗(+14%),升幅絕大部分來自「裸聊」,有2 434宗,升317宗(+15%)。學生仍然是最大的受害群組,但佔受害者的比例持續改善,由2021年的34.5%一直下跌至2024年的18.7%。警方會繼續加強青少年防罪工作。

性罪行

強姦案有77宗,增加10宗(+14.9%),破案率為97.4%。有一宗涉及陌生人的案件,已被偵破。

非禮案有1 185宗,微升2%,58.2%的案件在公眾地方及港鐵範圍內發生,破案率為77%。

嚴重毒品罪行

嚴重毒品案有1 114宗,跌3.4%(-39宗)。涉及嚴重毒品案而被捕的青少年有129人,跌27.5%(-49人),當中有31名學生,跌35.4%(-17人)。

青少年涉及嚴重毒品案的數字自2021年的高峰(430人)後持續回落,截至2024年累積跌幅達70%,而被捕學生數字的跌幅比非學生更顯著,累積跌幅達76.9%。雖然如此,但以電子煙吸食「太空油毒品」的情況於2024年明顯上升。根據政府化驗所截至2024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臨時數字,警方共偵破195宗相關案件,共拘捕278人,包括61名青少年。

針對打擊販賣「太空油毒品」的情況,尤其是利用互聯網及社交媒體販毒,警方在2024年下半年進行多個情報主導行動,包括於十一月進行「沙鷗」行動,共拘捕99人,包括12名青少年,年齡最小為12歲,並檢獲各類毒品,包括1.7公升懷疑液態依托咪酯、1.2公斤懷疑依托咪酯粉末及近一萬枚懷疑「太空油毒品」煙彈。

為配合最新的毒品形勢,警方已於今年一月十八日開始使用依托咪酯快速檢測試紙,讓前線人員執勤時如懷疑有人管有「太空油毒品」,可利用試紙即場進行快速檢測,協助人員執法。

三合會相關罪行

三合會相關罪行有2 325宗,跌0.4%(-9宗)。粵港澳三地警方於去年進行「雷霆2024」行動,港方共拘捕8 303人,檢獲大量非法物品,包括市值超過8.4億元的各類型毒品,以及總值4 100萬元懷疑犯罪得益。

青少年罪行

2024年,共2 840名青少年因刑事罪行而被捕,較2023年跌6.6%(-201人)。除了上述的嚴重毒品之外,青少年涉及詐騙(525人,-64人,-10.9%)、洗黑錢(60人,-46人,-43.4%)、行劫(28人,-11人,-28.2%)及三合會相關罪行(
483人,-114人,-19.1%)等均呈跌勢。

黑暴事件後,警隊及其他持份者加強青少年工作,現已略見成效。首先,在招募年輕人方面,情況令人鼓舞。在今個財政年度的首九個月,參與警隊學長計劃的大專生人數顯著上升五成,可見有越來越多大學生,願意進一步了解警察這份職業。去年九至十月,警方走訪12間本地大學,舉辦「警察•大學招募快線」,總共收到897份投考申請,相比前一年的673份投考申請,大幅上升33.3%。另外,根據2024年進行的警隊公眾意見調查結果,18至29歲年青人就警隊表現所給予的分數,較上一次於2021年進行的調查大幅上升(53.66分,+14.75分,+37.9%)。

國家安全相關情況

自《香港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後,截至2024年十二月底,警方國家安全處共拘捕316人,當中約六成已被檢控。

全港安裝閉路電視的最新情況

警隊自2024年四月起開始在全港各區安裝閉路電視,已於去年底共安裝615組鏡頭,並將於今年內完成首階段安裝共2 000組鏡頭。截至2024年十二月底,系統已協助警方偵破122宗案件,包括兇殺、行劫、爆竊等嚴重罪案,拘捕202人。

另外,在閉路電視協助偵破的28宗兇殺、行劫及爆竊案中,九成(25宗)案件的平均破案時間為兩日,顯示它不但令調查更有效,亦大大提升破案效率。

除了協助破案,閉路電視亦對犯罪行為構成阻嚇力。為了解相關數據,警方詳細分析各類罪行在街道上發生的案件數字,發現它們在閉路電視安裝後有所下跌,可見計劃為防罪滅罪帶來十分正面的作用。

由於大部分鏡頭只是在2024年下半年才陸續安裝,相信成效會隨着往後實現每年安裝2 000至2 500組鏡頭的目標而變得更為顯著。

就影像分析科技的應用方面,警務處已於2024年蘭桂坊的萬聖節活動中,首次應用人流估算系統,透過影像分析技術,實時估算人群密度,善用科技以強化警方在人群管理行動的效率。

閉路電視是協助警方的重要工具,但防罪滅罪始終倚賴每一位人員的努力。以行劫及爆竊案為例,過去兩年的九宗珠寶鐘錶金行劫案全部被偵破,而2024年爆竊案由升轉跌,破案率達歷來第二高,這些客觀數據充分展現人員的工作態度及專業調查能力。

處長(中)向立法會議員簡介二零二四年香港的整體治安情況。

處長(中)向立法會議員簡介二零二四年香港的整體治安情況。

2025年警務處處長首要行動項目

2025年的處長首要行動項目繼承去年所確立的項目,並新增一個項目,以強調與第15屆全國運動會相關的警務工作的重要性:

維護國家安全;打擊暴力罪案;打擊黑社會、犯罪集團及有組織罪行;打擊毒品;打擊騙案及「搵快錢」罪案;加強網絡安全和打擊科技罪行;提高公眾安全;加強反恐工作;及執行第15屆全國運動會的警務工作。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