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發局「走進香港 走進香港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繼去年於香港國際機場展出後,去年12月中移師至九龍城啟德AIRSIDE。旅發局、南暨集團AIRSIDE、文創產業發展處與霞影出品方,聯手將展覽升級成沉浸式電影體驗,讓入場人士猶如置身電影場景中。
旅發局「走進香港 走進香港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繼去年於香港國際機場展出後,去年12月中移師至九龍城啟德AIRSIDE。
展覽增添多個全新打卡位,並加設電影未有收錄的驚喜彩蛋。展覽內更有不同的主題隱藏彩蛋,除了一眾演員在電影中實際穿著的戲服,還有玩味十足的微縮角色模型而,龍捲風在電影中請陳洛軍吃城寨馳名的叉燒飯,展覽中亦公開叉燒飯食譜;在「四仔」跌打舖中,亦擺放戲內「四仔」戴上的面具,以及其從未「曝光」女友素描肖像,讓戲迷過足戲癮。
點擊看圖輯
旅發局「走進香港 走進香港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繼去年於香港國際機場展出後,去年12月中移師至九龍城啟德AIRSIDE。
展覽增添多個全新打卡位,並加設電影未有收錄的驚喜彩蛋。
展覽增添多個全新打卡位,並加設電影未有收錄的驚喜彩蛋。
在「四仔」跌打舖中,擺放戲內「四仔」戴上的面具,以及其從未「曝光」女友素描肖像,讓戲迷過足戲癮。
由旅發局主辦的《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自2024年12月16日在推出後大受歡迎
由旅發局主辦的《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自2024年12月16日推出後大受歡迎,截至2月中,參觀人數已經超過18萬人,
由旅發局主辦的《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自2024年12月16日推出後大受歡迎,截至2月中,參觀人數已經超過18萬人,
展覽增添多個全新打卡位,並加設電影未有收錄的驚喜彩蛋。
展覽增添多個全新打卡位,並加設電影未有收錄的驚喜彩蛋。
展覽外亦增設電影周邊商品攤位,由經典美食、懷舊玩具到電影精品應有盡有,讓市民旅客跟著電影步伐探索香港,發掘旅遊新趣。
在「四仔」跌打舖中,擺放戲內「四仔」戴上的面具,以及其從未「曝光」女友素描肖像,讓戲迷過足戲癮。
由旅發局主辦的《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自2024年12月16日推出後大受歡迎,截至2月中,參觀人數已經超過18萬人,其中新年期間照常開放,年初三單日參觀人數更突破4千人,而在過去情人節建周末假期(14/2-16/2) ,每天逾3千人人場參觀。
城寨四子麻雀房
由旅發局主辦的《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自2024年12月16日在推出後大受歡迎
根據南豐數字,展覽令商場該層人流上升6成,成為同一位置歷來最受歡迎的展覽,展覽更深受遊客歡迎。
此外,最近《九龍城寨之圍城》更於日本上映,上映兩個多星期後,票房更衡破1億日圓(约港幣511 萬),並成為近5年日本上映最高票房的港產片。
展覽深受遊客歡迎。
展覽深受遊客歡迎。
電影受歡迎,亦帶來日本旅客對寨城以及九龍城的關注,參觀展覽的日本旅客亦增加,旅發局旅遊義工2月開始於周末、周日,提供專為旅客而設的導賞團。已參加或預约的日本遊客佔4成(20人)。 其他參與導賞團的旅客包括來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及法國,當中更包括一位80年代曾到九龍城寨的退役英兵。
以角色姓氏命名的陳記士多,擺滿懷舊零食和玩具。
由旅發局主辦的《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自2024年12月16日推出後大受歡迎,截至2月中,參觀人數已經超過18萬人,
由旅發局主辦的《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自2024年12月16日推出後大受歡迎,截至2月中,參觀人數已經超過18萬人,
另外,商户反映周邊商品銷情理想,展覽同場有一系列延伸餐飲及零售攤位。顧客除了本地市民層面,不乏來自内地、台灣、日本、 泰國、越南的旅客。當中最暢銷產品是城寨模型,目前已售出超過一千套,有内地旅客一口氣訂購20套。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