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城市殺手」來襲!NASA預測:「滅城等級」小行星撞地球機率增至3.1%

大視野

「城市殺手」來襲!NASA預測:「滅城等級」小行星撞地球機率增至3.1%
大視野

大視野

「城市殺手」來襲!NASA預測:「滅城等級」小行星撞地球機率增至3.1%

2025年02月21日 11:20 最後更新:11:46

NASA預測,小行星「2024 YR4」2032年撞擊地球的機率增至3.1%,成為現代預測史上最具威脅性的太空岩石。

「2024 YR4」被歸類為「滅城等級」的小行星

據《每日郵報》報導,根據天文學家對亮度和反射光的推測,「2024 YR4」的直徑約在40至90公尺之間,組成成分相對典型,並非富含稀有金屬的小行星。儘管這顆小行星不會像66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直徑為6英里(約10公里)的小行星那樣引發全球災難,但仍被歸類為「滅城等級」的小行星。

歐洲太空總署(ESA)行星防禦辦公室主管莫伊斯(Richard Moissl)表示,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極其罕見」的事件,目前並不構成危機,他說:「它不是恐龍殺手,也不是星球殺手,最多只是個城市殺手。」

3.1%的撞擊機率創下現代預測史上新高

這次3.1%的撞擊機率創下現代預測史上的新高,上一顆尺寸超過30米的小行星是2004年代號99942阿波菲斯(Apophis),曾一度被估計有2.7%的機率在2029年撞擊地球,但後續的觀測排除了這種可能性。

初步預測撞擊機率為1.2%

「2024 YR4」最早是在去年12月27日由監測夏威夷大學ATLAS望遠鏡的天文學家發現,當初初步預測的撞擊機率為1.2%,立刻被列入NASA的自動警示系統「Sentry」的風險名單中。這份名單按照已知的近地天體(NEO)依據其可能撞擊地球的可能性進行排名。

若小行星直接撞擊地表   爆炸將使岩石碎片以每秒16公里以上的速度向外噴射

加拿大退役太空人哈德菲爾德(Chris Hadfield)發出警告,如果小行星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沒有解體,而是直接撞擊地表,爆炸將使岩石碎片以每秒16公里以上的速度向外噴射,比國際太空站繞地球飛行的速度還要快。

類似事件曾發生於1908年,當時一顆小行星在西伯利亞上空爆炸,威力相當於5000萬噸TNT,摧毀了約830平方英里(約2149平方千米)的森林,據報造成至少3人死亡,這一事件被稱為「通古斯事件」(Tunguska Event)。

目前的預測顯示,「2024 YR4」潛在的撞擊地點包括東太平洋、南美洲北部、大西洋、非洲、阿拉伯半島和南亞等地。但莫伊斯強調,現在討論遷移等極端應對措施為時過早。

小行星「2024 YR4」想像圖(ESA-Science Office)

小行星「2024 YR4」想像圖(ESA-Science Office)

科學家:如果風險上升到超過10%   IAWN將發出正式警告

NASA科學家貝茲(Bruce Betts)表示,他並不感到驚慌,儘管這些數字上升無疑令人擔憂,但隨著天文學家收集到更多數據,機率可能會暫時上升,但最終迅速歸零。莫伊斯也解釋,如果風險上升到超過10%,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將發出正式警告,建議所有受威脅地區的聯合國成員開始制定應對計劃。

劍橋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距離地球700萬億英里的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中,檢測到可能與生命相關的化學物質,這為尋找宇宙中生命提供了迄今最有力的證據。

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K2-18b行星或存生物跡象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第二次在這顆行星的大氣中發現了潛在的生命信號,引發了全球科學界的熱烈討論。儘管這一發現仍需要更多數據來進行驗證,但這可能會改變人類對宇宙生命的理解。

劍橋大學天文學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尼庫·馬杜蘇丹(Nikku Madhusudhan)教授帶領團隊,利用JWST分析了K2-18b的大氣,發現了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基二硫(DMDS)等兩種分子。這兩種氣體在地球上主要由海洋浮游植物和細菌產生,暗示著K2-18b可能存在類似於生命活動的情況。馬杜蘇丹表示:「這些氣體的含量比地球上高出數千倍,如果與生命有關,那麼這顆行星可能充滿著生命。」他預測,在一到兩年內有望取得決定性的證據,確認生命的存在。

結果僅達到了「三西格瑪」   尚未達到科學界認可的「五西格瑪」

儘管這一發現令人振奮,研究團隊強調,目前的結果僅達到了「三西格瑪」(99.7%的信心水平),尚未達到科學界所認可的「五西格瑪」(99.99999%)的標準,因此無法正式宣稱發現生命。18個月前,團隊首次報告類似的信號時僅達到了「一西格瑪」(68%),受到了質疑,如今可信度有了顯著提升,但仍需要更多的觀測來確認。愛丁堡大學的凱瑟琳·海曼斯(Catherine Heymans)教授指出,即使數據可靠,這些分子也可能來自非生物地質活動,無法斷定其來源於生命。

對於K2-18b的本質和生命信號還存在著激烈的學術辯論

K2-18b的體積約為地球的2.5倍,環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其大氣缺乏氨氣,推測下方可能存在一個液態海洋吸收了氨氣,這對生命的存在是有利的。然而,劍橋大學的奧利佛·肖特爾(Oliver Shorttle)提出,如果其下方是熔融岩漿海洋,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將大大減少。NASA的尼可拉斯·沃根(Nicolas Wogan)則認為,K2-18b可能是一顆沒有地表的氣態巨行星。這些分歧表明,對於K2-18b的本質和生命信號還存在著激烈的學術辯論。

韋伯太空望遠鏡解析了大氣的化學成分

JWST的強大性能是這一發現的關鍵。它通過分析K2-18b環繞的恆星穿過其大氣的光線,解析了大氣的化學成分,捕捉到微弱的生命線索。馬杜蘇丹表示,團隊在一次觀測中就偵測到了多種氣體,這讓他們感到意外。這項技術不僅為K2-18b的研究開辟了新途徑,也為探索其他系外行星的生命可能性提供了希望。

科學數據模擬K2-18b的樣子 NASA官網圖片

科學數據模擬K2-18b的樣子 NASA官網圖片

K2-18b可能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

馬杜蘇丹坦言,要確認K2-18b是否存在生命還需要時間,但如果成功,這將證明銀河系中生命的普遍存在,並回答「人類是否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生命」的終極問題。他說:「這可能是人類首次接近發現宇宙生命的轉捩點。」團隊正與其他研究小組合作,測試這些分子是否可以由非生物過程產生,力求排除所有可能性。

這一發現讓科學界和公眾對尋找宇宙生命充滿期待。隨著JWST持續進行觀測和數據收集,K2-18b可能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開啟生命起源的新篇章。更多的進展可以關注劍橋大學和NASA的官方更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