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終審法院「8·18」案判決不容抹黑

博客文章

終審法院「8·18」案判決不容抹黑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終審法院「8·18」案判決不容抹黑

2024年08月22日 18:33 最後更新:18:41

今年8月12日,終審法院一致駁回黎智英等被告就「8·18」非法集結案上訴。個別西方政客對此說三道四,污衊判決 「不公正」,甚至對主審法官進行人身攻擊。然而,研讀完判詞後,筆者感受到的卻是判詞功底紮實、嚴謹公允,讓人們對香港法治更加充滿信心。面對外部不實指責,有必要從法律和事實本身予以辨析、駁斥。

首先,在健康的法治社會中,法律應當為集會遊行自由劃定邊界。法治的前提是,權利、自由都要依賴一定秩序而存在。就集會遊行來說,如果完全不加限制,就容易衍生出暴力和衝突,這是法律規制遊行集會的內在邏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准許以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等理由對和平集會的權利加以限制。美國最高法院早在1941年Cox v. New Hampshire案中就已確認政府規制遊行集會的做法合憲。英國《1986年公共秩序法》對遊行集會設置了複雜的管理程序,規定警察可施加限制條件或者禁止遊行集會,就算「一人抗議」也在英國警方規管之內。如若違反,可能受到罰款或者刑事責任。由此來看,規管遊行集會不是香港獨創,而是符合法治要求和各國實踐的正常做法,不容置疑。

其次,黎智英等被告違法事實清楚,並沒有申辯空間。判決是否公正,關鍵要看判決是否符合法律、是否嚴格依據事實和證據。稍對案情有所了解的人都會明白,這是一起簡單明了的案件。一方面,法律明令禁止參加未經批准的非法集結。《公安條例》明確,警方可對集會遊行提出限制性條件或者宣布反對。違反警方上述決定,就構成犯罪。而另一方面,本案被告確實參加了未經批准的非法集結。所謂「流水式集會」開始前,警方已公開表明反對。林文翰法官指出,「在2019年社會動盪和公共秩序混亂中,抗議示威迅速演變成暴亂,破壞公共設施、與警察發生暴力衝突的現象猖獗。這表明,必須採取有效措施維護社會秩序。」各被告不顧警方反對,高調出席有關遊行集會,就是參與非法集結。黎智英帶頭違反法律,妄圖憑藉自身影響力推波助瀾,讓當時本就動盪不安的社會更加混亂,那就應當承擔法律懲罰。

其三,終院駁回各被告上訴理據充分。被告提出的主要上訴理據是,香港法院應採用英國最高法院Ziegler案和Abortion Service案的相稱性分析方法(簡稱Z案和A案)。對此,終院多數意見認為,兩起案件的分析思路在香港不適用,因此駁回被告上訴。且不論法院的具體論述,被告兩項理據本就漏洞百出:一方面,被告依據的判例已被英國法院推翻。Z案在前,認定應在定罪階段分析限制基本權利的相稱性;A案在後,反而認定只要滿足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就無需再進行相稱性測試。廖柏嘉法官精準總結,「英國最高法院似乎在這個問題上遇到了些麻煩……Z案的核心推理和公認影響,都在A案中被認為是錯誤的」。被告拿出一份被英國法院推翻的判決要求香港法院採納,自然讓人哭笑不得。另一方面,在警方反對遊行集會時需進行相稱性分析、《公安條例》也在以往案例中經受相稱性分析而被證明合憲的情況下,被告要求在個案定罪要素中再分析相稱性純屬多此一舉。就好比警察把小偷帶到法官面前,法官讓警察再把小偷所偷金額和對他人身自由權衡一番,莫不成還能以「自由無價」宣告警方行為不合比例?若如此,市民財產權如何獲得保護?刑法確定性和威懾力又如何體現?若非如此,再分析相稱性又有什麼必要呢?所以,廖柏嘉法官強調,如果相關法律和警方反對集會的決定都符合相稱性原則,被告僅以基本權利作為抗辯理由難以被接受。這樣看,被告本就缺少法律支撐,終院判決完全合理。

最後,法治之所以為法治,是因為任何人無論持何政治意願都必須遵從法律的最高權威。個別西方政客罔顧是非曲直,不論判決推理是否得當,但凡與自身政治要求不符,就上升到對判決的無端指責,甚至對法官惡語相向,這是對法治精神赤裸裸地踐踏。在美國,每年都有人因集會遊行被捕,僅今年7月23日,就有數百人因在國會大樓前抗議而被捕。近期發生在英國的騷亂事件,也有千餘人被捕,超過500人被快速起訴,其中一名12歲少年在法庭上被斥責「罪行嚴重」。以黎智英等被告所作所為,在英美恐怕早已被定罪。這些政客不先照照鏡子看看本國怎樣,卻對香港法治指手畫腳,毫不掩飾其「雙標」做法,令人不齒。相較之下,香港法官(包括在終審法院的非常任法官)理性克制、專業盡責,展現了作為法治守護者的權威,判決公正性也將隨着黎智英等人的罪惡行徑大白於天下而更加彰顯。

時事評論員 青平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吳秋北:時窮節乃見

 

近日翻報,見某國碼頭易主新聞,跨國巨鱷以資本長臂攫取戰略要津,本地商人拱手相迎,美其名曰「市場規則」,實則將國之命脈輕賤為賬簿數字。筆鋒未落,耳畔忽聞老友茶敘感慨:「若當年何公在世,斷不容此!」

銅臭與氣節之間
何公何人?上世紀烽火歲月,港島有商賈寧散盡家財、閉門謝客,亦不向侵略者遞半片瓦。敵酋以利誘之,他冷笑:「商人無國,豈能稱商?」倉廩空時,反哺游擊志士;刀斧加身日,猶藏孤本典籍於夾牆。戰後瘡痍滿目,此人竟變賣祖宅辦學,校訓大書「明德格物」——這等風骨,今人恐已當神話來聽。

兩代商道,雲泥之判
昔年商人閉戶抗敵,今時商人開門揖資。同是碼頭,一為死守民族血脈之戰場,一作跨國套利籌碼池。前者在鋼筋水泥間埋下救亡圖存的暗線,後者於股權協議中寫滿離岸公司的密碼。更諷刺者,當年何公創校授業,專教「寧為玉碎」;今日某些學府課程,卻灌輸「資本無界」。

忽憶數年前,黑暴禍港時,某李姓巨賈竟縱容犯罪分子「暴朝警察施,惡向良民行」
乃精明的計算。商賈若只識算盤珠,何以撥得動社稷秤!今觀其操弄碼頭交易,方悟非是不懂政治,實乃深諳「趁亂漁利」之道!

昨日活動上遇何公之子,談及社團青年多赴大灣區學技,他撫掌笑道:「家父若見今日青年習國產機械、研新能源,必欣慰『耀山』精神未絕。」語畢忽悵然:「只怕某些人眼裡,山河社稷亦不過併購標的。」

暗夜提燈與殖民荼毒
資本本無善惡,然用者存心可誅。昔日何公以建築公司運藥米,今時某企借港口協議輸利益;彼時私塾傳《論語》拒日文,此刻國際學校競相掛「全球公民」招牌。更堪憂者,當跨國資本以「自由市場」包裝新殖民主義,某些掮客竟將「開放」曲解為「無條件讓渡」,渾然忘了百年前列強艦船正是循此邏輯叩開國門。

某議員曾質問:「若抗戰時商界皆如今日,東江縱隊的糧餉該向華爾街募否?」滿座寂然。

重鑄商魂正當時
幸而,暗流中仍有砥柱。見社團青年組「大國工匠」交流團,以何公舊照為旗,赴內地學高鐵維修、風電技術;有企業家拒簽「對賭協議」,寧慢三年也要等國產芯片。這些身影,恰似當年九龍城寨的施粥棚——未必驚天動地,卻在資本狂潮中築起一道無形堤壩。

文天祥獄中寫「時窮節乃見」,今時未必窮,節操更不可墮。當「全球化」成某些人兜售私利的遮羞布時,何妨重溫何公那杯戰時涼茶——苦澀入喉,回甘的卻是五千年未曾斷絕的根脈。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