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簡慧敏:「銳意改革、主動作爲」 方能在國家對外開放中做更大的貢獻

博客文章

簡慧敏:「銳意改革、主動作爲」 方能在國家對外開放中做更大的貢獻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簡慧敏:「銳意改革、主動作爲」 方能在國家對外開放中做更大的貢獻

2024年07月31日 17:37 最後更新:18:02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順利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至關重要的戰略部署,也為香港的未來路向提綱契領、擘畫藍圖。

《決定》把涉港內容置於第七部分「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並明確提出,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這不僅再次明確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向世界表達了國家對「一國兩制」、「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以開放促改革」的堅定決心。

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

香港是全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彈丸之地卻擁有國際化、法治化、全球化的特點,特區政府必須準確把握《決定》要求,進一步發揮「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尤其是「聯通世界」的獨有優勢,在國家對外開放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律政司司長前不久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下「一帶一路」發展小組組長身份,聯同不同政策局代表到北京出席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一帶一路」建設聯席會議後,在立法會前廳交流會中表示,中央希望香港發揮雙向開放功能平台優勢,以香港作為貿易和專業服務平台,鞏固亞太區國際法律服務和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在「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甚至「法聯通」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為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的角色定位提供了有力遵循。

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香港的命運與國家緊密相連,國家一直是香港發展的堅強後盾。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已經不是第一次在《決定》提及,這幾個中心的鞏固提升均需要香港加強「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雙向開放平台作用。特區政府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了發展「總部經濟」和引入「遷冊機制」的政策舉措,2024年《財政預算案》也明確提到要將香港建構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目標。方向有了,如何一件一件事落實才是關鍵。

爲什麽特區政府財金官員和監管機構的第一把手是「三中全會」後首批獲夏寶龍主任接見呢?這是否説明了夏主任要他們準確領會「三中全會」的精神,要「銳意改革、主動作爲」,認清香港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的作用?這些年我們在金融體制改革、建設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鞏固提升國際航運、貿易中心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如何?

在「走出去」方面,特區政府應加強與中央相關部委落實便利內地企業在港設立總部或子公司的措施。《2024/2025年財政預算案》已經確定了「推動內地生產企業來港開設管理離岸貿易的總部」的政策方針,在「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下,實際成效何時可見?

筆者認爲要吸引內地企業來港開設管理離岸貿易的總部,首要是向目標企業游説這樣做的好處有哪些,說明在港成立子公司再「走出去」往「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投融資的得益。筆者接觸到的内地企業表示,他們需要充分掌握通過香港「走出去」的實質好處,才能衡量是否值得為了在境外部署而去經歷逐層審批上報的流程。 「拼船出海」、「走出去」、「超級增值人」不能變成口號式的倡議。

成功與龍頭企業簽署來港設立國際總部的合作備忘錄,也不代表事情圓滿完成,後續要切實地把合作備忘錄不折不扣地落實。舉例來説:去年12月內地電動車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在行政長官、財政司司長及創科局局長「三顧茅廬」下終於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當時預計將聘請500人以上,並在未來投資十多億元;但至今已近8個月,香港的財金官員、港交所和證監會等能否更積極主動提供指導和幫助,早日實現科技金融,讓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服務科技企業?

在「引進來」方面,特區政府要加快公司「遷冊制度」的立法進程和解説,積極統籌所有「香港隊」機構,舉全政府之力推廣香港的「一國兩制」制度優勢,讓外國企業充分掌握遷冊到香港對他們進入内地有什麽實質的好處,這樣才能讓香港成為外國企業進入內地的「超級聯繫人」。

筆者今年5月隨特區立法會主席率領的考察團到訪馬來西亞、印尼及新加坡,期間有幸與三國的議會代表、商會代表、東盟國家常駐代表以及對話夥伴等交流面談,深深感受到東盟國家對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擔當的角色之好奇心。雖然他們對於國家的成就給予很大的肯定,也表現出對香港的強烈興趣,但是具體到香港的最新政策和《財政預算案》措施的相關性,如何利用香港的獨特作用,進入内地市場仍是一知半解。筆者在2024年《施政報告》諮詢交流會議中向行政長官建議成立針對東盟市場的高層次跨部門委員會或工作組,擬備資料摘要,讓「引進來」的工作事半功倍。

行政長官7月28日啟程出訪老撾、柬埔寨及越南3個東盟國家;相信有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遊説,我們立法會此前的東盟考察,對於香港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其他方面的區域合作,必定會有叠加的效應,期盼行政長官此行碩果纍纍。

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

《決定》的涉港部分特別提到「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加上「銳意改革、主動作爲」的新任務、新要求,筆者認爲值得特區政府管治團隊琢磨思考,要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上下大工夫。

從《決定》可見,國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廣度和深度上的不斷拓展,強調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要不斷快速提高,香港也要以此為圭臬。特區政府應研究檢視奉行了20多年的「主要官員問責制」和公務員制度怎樣更有機結合、人事制度中的獎懲機制如何進一步提高效能,昂揚公務員團隊的士氣;司長級別領導的跨司局工作組的協作機制如何更見實效。要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就不能回避這些課題。

筆者向行政長官提交的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書》的主題就是「拼經濟、惠民生,聚群力、見實效」。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征程中,我們要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盡香港之責、做香港的更大貢獻。期待行政長官的2024年《施政報告》充分體現《決定》的精神。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中銀香港總法律顧問)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長和以較低價賣斷國外所有碼頭予美資貝萊德,國家監管當局終於依法,按照《反壟斷法》出手審查,可謂回應民情,法理兼備!在三月份,整個華人社會對此樁緣由可疑的交易,質疑和批評聲音此起彼落,已足夠多的資料和分析顯示碼頭易手於美資對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構成嚴重風險,作為華人企業怎可充耳不聞?奉勸長和企業決策人主動盡快撤回交易,免義利全失,不單失去中國市場,更加失去中華民族對長和及其家族的尊重和信任。

2018年,美國移動芯片巨頭高通(Qualcomm)因中國啟動《反壟斷法》並作出調查,高通基於中國政府反對而放棄收購荷蘭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此前2015年高通已向中國政府繳交逾六十億的反壟斷罰款。中國的反壟斷法一直在維護市場公平,尤其防治在市場佔主導地位的大型國內外企業濫用市場優勢而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做法(較差待遇),中國政府行使《反壟斷法》有堅實的法理基礎,也具充份的國際慣例。美國實行《反壟斷法》已超過一百年,歐盟動用《反壟斷法》提告法庭也是常見新聞,例如歐盟便在2024年判定Meta罰款違反競爭行為。高通案例是中國執行《反壟斷法》以維護中國公平營商的成果,高通不想失去中國市場故此交罰款、撤併購,啟動《反壟斷法》審查長一案,既有法理依據也是情勢使然。

美国貝萊德集團主席公開表示,如果完成此次收購,該企業將在全球營運一百個港口,屬世界碼頭營運權排首位的主導者,除了橫向份額,其伙伴組合包括 兩所航運巨頭TIL、MSC,形成縱向壟斷的反公平競爭局勢。更重要的是,美國政府的法令素來具有對美國企業的境外營運具約束力。即是,當碼頭成功易手後,該美資企業已享市場優勢地位,美國政府必然會要求美企對中國企業、 貨船作出歧視性行為:因此,現在還不介入,屆時為時已晚、悔不及時。美國針對中國企業和貿易日日有新招,近其最過受關注的是美國擬向中國製造的貨船額外徵收一百五十萬美元收費,做法極具歧視性,正是一例。在美國不講公平貿易和國際平等規則的今日,跟美國談在商言商、自由貿易,根本是痴人說夢或自欺欺人。

當有人提出社會不應干預長和的『商業』決定,甚至指出不應以國家利益來衡量商業交易,為何這套標準不套用在tiktok不賣就禁、也不套用在台積電向華停售芯片呢!同一個人視美國國家安全如常理,視中國國家安全為異例,這就說明了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這個人選擇了站在哪一方。

同樣是三月,美國及環球商業和金融企業家訪華訪港絡繹不絕,對中國發展和科技經貿表達強烈信心和投資意欲。回想2018年,為何高通會放棄對荷蘭企業的併購,因為中國國力日強、市場超大,高通怕輸不起。七年後的中國更加強大、民心更加團結、勢頭更加良好;如真的只是「在商言商」,無道理不與國家共榮共生,站在中國一方。

奉勸長和決策諸君盡早回頭,撤回沽售碼頭,免站錯邊,失足成千古恨。

立法會議員鄧家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