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吳秋北:懸崖勒馬還是一條黑路走到底——買辦資本家的興衰成敗

博客文章

吳秋北:懸崖勒馬還是一條黑路走到底——買辦資本家的興衰成敗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吳秋北:懸崖勒馬還是一條黑路走到底——買辦資本家的興衰成敗

2025年03月26日 13:19 最後更新:03月30日 19:28

近日,香港地產巨頭長和系拋售港口資產的消息引發熱議,表面是資本的「戰略調整」,實質卻是百年買辦基因的歷史重演。從殖民時期的鴉片販子到今日的壟斷財閥,從依附洋行到跨國套利,香港的買辦資本從未真正擺脫「經濟附庸」的底色。當某些人高呼「在商言商」時,我們必須清醒追問:這究竟是懸崖勒馬的覺醒,還是一條黑路走到底的執迷? 

歷史輪迴:從殖民買辦到跨國套利

19世紀的香港買辦,靠著代理英資洋行、壟斷鴉片貿易起家,以「中間人」身份榨取華人血汗;今日的資本寡頭,趁當年香港即將回歸「契機」,翩然成為英國新的代理人,則以「國際化」之名,將港口、基建、民生命脈包裝成金融商品,向全球資本拋售套現。二者手法雖異,本質如一:將國家與市民利益置於跨國資本的賭桌之上。

毛主席早已看透買辦資產階級的寄生性:「他們完全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當年的買辦依附東印度公司,今日的財閥則擁抱華爾街基金;當年的利潤靠鴉片與苦力,今日的暴利則來自地產霸權與金融投機。歷史從未終結,只是換了一副面具。 

經濟主權之爭:誰在掏空香港的根基?

香港的繁榮,本應建基於服務國家所需、紮根民生所急。然而,某些資本集團卻將「自由市場」扭曲為「自由掏空」—— 掏空產業,棄實業而逐地產,拋技術而炒樓市,導致香港工業空心化,青年淪為地產金融的螺絲釘;掏空民生,壟斷民生行業坐地起價,從電力到超市,從碼頭到藥房,市民血汗成了壟斷利潤的燃料;掏空公義,就如當年以「官商協作」之名、「紳士、爵士」之頭銜、尊貴議員之席位作政治尋租(如獲低價批地、專營權先),在回歸後以「諮詢」「顧問」等渠道,將資本欲望包裝成「專業意見」,左右公共資源分配。以更隱性的勾連,美其名為「依法遊說」,實質是以資本綁架公權,使政策淪為壟斷利益的遮羞布;掏空主權,將戰略資產(如港口、電訊)出售予外資,等同將國家安全與經濟命脈交予他國之手。 

毛主席曾一針見血指出:「買辦資產階級與反動政權勾結,是剝削人民的兩把刀。」當土地規劃向地產利益傾斜、公共服務被寡頭壟斷定價時,基層市民的「荷包」與「飯碗」,便成了資本與權力交易的犧牲品。  毛主席也警告:「買辦階級與帝國主義勾結,是中國人民的死敵。」今日某些資本的跨國套利,何嘗不是對「一國兩制」下香港主權的隱形侵蝕? 

懸崖勒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啟示

新中國成立之初,共產黨以雷霆之勢沒收官僚買辦資本,將其轉化為國有經濟的基石。這不是「仇富」,而是終結剝削、捍衛主權的歷史正義。鄧小平先生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強調的是「市場」與「社會主義」的辯證統一:市場活力需釋放,但資本絕不能凌駕於人民利益之上! 

反觀香港,部分財閥至今未改買辦思維。對國家,口頭「愛國」卻熱衷離岸註冊,一邊享受「一國」紅利,一邊規避「兩制」責任;對社會,高調捐款塑造「慈善家」形象,卻無視基層住劏房、青年無出路的結構性壓迫;對大義,在中美博弈中左右搖擺,將資產變現為「全球化」賭注,隨時準備棄船而逃。  這種「經濟騎牆派」,與當年何東家族既效忠港英又周旋國民黨的「雙面忠誠」何其相似! 

出路何在?破除壟斷、還富於民

香港要打破買辦資本的百年詛咒,必須敢於直面四大課題:一、強化國家意識。經濟主權是國家主權的延伸。對關鍵領域(金融、能源、交通)的外資滲透,必須設立「安全紅線」,防止香港淪為跨國資本的提款機。二、終結地產霸權。參考內地「房住不炒」經驗,以公屋為主體、市場為補充,打破地產財閥的定價壟斷,將土地利益回饋全民。三、推動產業革命。善用國家每五年「規劃」與大灣區機遇,以國資引導科創投資,培育本土實業,讓青年擺脫地產金融的宿命輪迴。四、斬斷權錢紐帶。強化公共決策透明度,打破利益固化並以「旋轉門」身份介入政策制定;建立資本「紅綠燈」制度,對涉及民生、戰略領域的投資,必須要有社會效益審查;推動反壟斷立法,打破「大財團立法、小市民守法」的扭曲格局,讓市場迴歸服務社會的本義。 

歷史的審判從不缺席

回顧歷史,並不是要清算後殖民資本家的買辦基因及其「罪惡」,而是要認清時代和形勢。香港回歸不可能再容許買辦資本家的存在;洗涮百年屈辱、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可能再有買辦資本家生存的土壤。買辦資本家必須隨著打倒帝國主義、殖民侵略而消亡。

從晚清盛宣懷到民國四大家族,從港英何東、利希慎到今日財閥,買辦資本的結局早已註定:當其掏空國家、背離人民之時,便是歷史審判降臨之日。某些人若仍執迷於「黑路」,必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唯有將資本融入民族復興的大潮,方是正道滄桑。 

懸崖勒馬,猶未為晚!

作者:吳秋北(港區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長和以較低價賣斷國外所有碼頭予美資貝萊德,國家監管當局終於依法,按照《反壟斷法》出手審查,可謂回應民情,法理兼備!在三月份,整個華人社會對此樁緣由可疑的交易,質疑和批評聲音此起彼落,已足夠多的資料和分析顯示碼頭易手於美資對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構成嚴重風險,作為華人企業怎可充耳不聞?奉勸長和企業決策人主動盡快撤回交易,免義利全失,不單失去中國市場,更加失去中華民族對長和及其家族的尊重和信任。

2018年,美國移動芯片巨頭高通(Qualcomm)因中國啟動《反壟斷法》並作出調查,高通基於中國政府反對而放棄收購荷蘭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此前2015年高通已向中國政府繳交逾六十億的反壟斷罰款。中國的反壟斷法一直在維護市場公平,尤其防治在市場佔主導地位的大型國內外企業濫用市場優勢而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做法(較差待遇),中國政府行使《反壟斷法》有堅實的法理基礎,也具充份的國際慣例。美國實行《反壟斷法》已超過一百年,歐盟動用《反壟斷法》提告法庭也是常見新聞,例如歐盟便在2024年判定Meta罰款違反競爭行為。高通案例是中國執行《反壟斷法》以維護中國公平營商的成果,高通不想失去中國市場故此交罰款、撤併購,啟動《反壟斷法》審查長一案,既有法理依據也是情勢使然。

美国貝萊德集團主席公開表示,如果完成此次收購,該企業將在全球營運一百個港口,屬世界碼頭營運權排首位的主導者,除了橫向份額,其伙伴組合包括 兩所航運巨頭TIL、MSC,形成縱向壟斷的反公平競爭局勢。更重要的是,美國政府的法令素來具有對美國企業的境外營運具約束力。即是,當碼頭成功易手後,該美資企業已享市場優勢地位,美國政府必然會要求美企對中國企業、 貨船作出歧視性行為:因此,現在還不介入,屆時為時已晚、悔不及時。美國針對中國企業和貿易日日有新招,近其最過受關注的是美國擬向中國製造的貨船額外徵收一百五十萬美元收費,做法極具歧視性,正是一例。在美國不講公平貿易和國際平等規則的今日,跟美國談在商言商、自由貿易,根本是痴人說夢或自欺欺人。

當有人提出社會不應干預長和的『商業』決定,甚至指出不應以國家利益來衡量商業交易,為何這套標準不套用在tiktok不賣就禁、也不套用在台積電向華停售芯片呢!同一個人視美國國家安全如常理,視中國國家安全為異例,這就說明了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這個人選擇了站在哪一方。

同樣是三月,美國及環球商業和金融企業家訪華訪港絡繹不絕,對中國發展和科技經貿表達強烈信心和投資意欲。回想2018年,為何高通會放棄對荷蘭企業的併購,因為中國國力日強、市場超大,高通怕輸不起。七年後的中國更加強大、民心更加團結、勢頭更加良好;如真的只是「在商言商」,無道理不與國家共榮共生,站在中國一方。

奉勸長和決策諸君盡早回頭,撤回沽售碼頭,免站錯邊,失足成千古恨。

立法會議員鄧家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