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這幾天的報紙,世界大事都是圍繞在中美兩國周圍。其中,外媒也在熱議的三中全會正在召開,各界焦點都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對全球釋放甚麼新合作潛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回歸27年來,香港特區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祖國堅強後盾下,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我們必須繼續發揮好自身的獨有優勢,迎接三中全會為香港帶來的巨大機遇。
2024年有幾個年度特徵,既是我國成立75周年,同時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面對著世界處於新的動盪變革期,今年必然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個重要年份,香港各界都在期待能深入理解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回望改革開放45年來,香港一直佔有重要席位。改革開放初期,內地的投資環境仍存在不少不確定性,外商對中國缺乏了解和信任,但港商可說是開啟了投資內地的大門,率先到內地進行投資,涉獵的行業包括紡織、餐飲、酒店等,也有不少內地市場經濟制度的建設和改革都是由香港專業人士協助開展,當中就包括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此外,每一次的三中全會,都有內容與香港發展相關,相信今次也不例外,香港應該積極參與到國家發展大局當中,進一步推動與內地各方面的有機結合,繼續擔當聯繫內地與世界的紐帶橋樑。
香港正面對不少挑戰,特別是疫情後,零售和餐飲業的復甦未如預期,加上北上消費趨勢持續,實在有急切需要進行創新,打破條條框框及固有思維,以開放的態度轉危為機。事實上,改革開放離不開經濟,特別是「雙數屆」:「十二大」提及「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十四大」提及「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十六大」提及「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大」提及「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及「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上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命題,就是「政府與市場」關係,時至今日,香港也正面對這命題,盛事經濟中的「多啦A夢」相關展覽也是一例。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思想主動是最大的歷史主動,香港經濟要好,必須堅持守正創新。
另一方面,香港也應該為國家想方設法,解決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香港擁有世界上頂尖的營商環境及一流的競爭力,而且是我國內最高國際化的城市,香港要通過自身投入及帶動外資進入,繼續擔當好國家的主力軍、排頭兵、助推器作用,針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提供「香港新方案」,為進一步深化改革作出相應安排,對內完善治理,對外樹立形象,以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為未來10年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方向,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相應支援。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正如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於6月28日在立法會午餐會致辭時表示,香港有「六變」和「六不變」的優勢,只要深刻認識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香港定能迎來各項事業前所未有的發展,繁榮穩定堅如磐石,東方之珠浪漫依然。
文/葉文斌(民建聯副秘書長、屯門區議員)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