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助火災救援、減塑、網絡聯繫 應科院團隊奪日內瓦展23獎項

BasTech

助火災救援、減塑、網絡聯繫 應科院團隊奪日內瓦展23獎項
BasTech

BasTech

助火災救援、減塑、網絡聯繫 應科院團隊奪日內瓦展23獎項

2024年05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33

本港近期常發生嚴重火災,高樓大廈火災濃煙中救人殊不容易,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科研團隊研發出影像融合技術,助消防員在濃煙中找到被困者。該項名為「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的發明,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奪得金獎。

同時奪得金獎的,還有可探測到水域中微塑膠粒的科技「微塑料篩查」,及可應用於工業生產和車聯網的「IndustriNet 5G」。

更多相片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至函。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至函。巴士的報記者攝

「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乃祥。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乃祥。巴士的報記者攝

「微塑料篩查」。巴士的報記者攝

「微塑料篩查」。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張建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張建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IndustriNet 5G」 。巴士的報記者攝

「IndustriNet 5G」 。巴士的報記者攝

FB@ASTRI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FB@ASTRI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應科院於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囊括23個獎項。應科院官網圖片

應科院於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囊括23個獎項。應科院官網圖片

應科院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奪得23個獎項,包括上述3項金獎,有團隊已成功將研究應用落地。

融合相機與紅外線 多模態感測器助力火災救援

「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為應科院科研成員王至函與團隊共同研發。火災現場濃煙密佈,往往很難找到被困人士,王至函留意到,普通相機雖能拍攝彩色照片,但在暗光、有煙霧的情況下則無法拍下清晰照片,只會拍攝濃煙,而紅外相機雖有熱成像功能,能看見人形但看不見濃煙,清晰度遠不如彩色相機。

有見及此,王至函和團隊研發「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通過結合彩色相機與紅外線相機從而形成新的照片,能在一些不清晰或是明暗對比度很高的情況下拍出清晰影像,可以應用於火災救援、行車監控等場景,消防員只要攜同輕便裝置,就可在火場中較容易發被困人士所在,提高救援效率,經過1年多的研發,該技術目前已經可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至函。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至函。巴士的報記者攝

對於香港創科發展的前景,王至函顯得十分樂觀,他表示,香港創科比拼的是質量,有許多國際一流的大學和優秀的學生,為整體創科環境提供人才,同時,政府每年亦會為科研創新提供資金,以此帶出新研究給合作的企業使用,「對政府來說,財政預算投資有回報,對企業來說,他們只需花3成到5成的錢就能拿到100%的技術,很吸引投資者來港投資研發新的項目。」

「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篩查水域微塑料類別 有助保持水質清潔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行「走塑」,但日常生活中塑料的使用仍佔較大比重,即便不斷分解,最終仍會形成微塑料分佈於自然界中,從而進入人體。應科院科研成員王乃祥與團隊經過約2年時間研發基於顯微高光譜成像的污染監測「微塑料篩查」儀器以檢測微塑料分佈。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乃祥。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乃祥。巴士的報記者攝

該技術主要應用於檢測水域,因為污水處理廠無法完全過濾去除塑料。檢測時先以試紙過濾水樣本,再把試紙經過螢光染色,同時添加標記,可以快速篩查和識別微塑膠顆粒,「大數據算法可以即時分析微塑料的尺寸和分佈,最小可探測到10微米,判斷這些微顆粒是塑料飯盒、塑料袋(PE)、瓶裝水瓶子(PET)、管道材料(PVC)等。」

「微塑料篩查」。巴士的報記者攝

「微塑料篩查」。巴士的報記者攝

王乃祥表示,通過熒光增強的顯微高光譜設備分辨不同類別的微塑料,便可以追蹤溯源,得知微塑料如何產生。他指出,政府會支持前沿科技或是應用科技研究,而應科院推動研究從原理到落地,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才加入。

結合實際數據 促進5G萬物互聯

由應科院科研團隊研發的「IndustriNet 5G」、「微塑料篩查」以及「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在本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應科院科研成員張建軍與團隊研發「IndustriNet 5G」 技術,希望可以做到真正的萬物互聯。

應科院科研成員張建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張建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團隊成員張建軍以5G車聯網為例,A車和B車即將在十字路口拐角處相遇,但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情況,此時「IndustriNet 5G」技術便可向A車發出警報,讓A車司機提前做出反應,防止發生車輛碰撞危險。

「IndustriNet 5G」 。巴士的報記者攝

「IndustriNet 5G」 。巴士的報記者攝

該技術同樣亦可以應用在工業上,張建軍表示,在工業生產線中通常需要很多指令,但遠程指令始終會有網絡延時的問題,「有的指令可能5毫秒到,有的可能10毫秒到,這個工序就會亂」,而「IndustriNet 5G」有效利用5G的超低延時特性,使工業操作更加安全可靠。

目前團隊已與西門子、三菱、中國移動研究院、中國聯通研究院等機構進行合作。儘管目前該技術尚未大規模投入使用,但張建軍期待那天可以盡快到來。

積極開拓海內外市場 鼓勵優才來港發展

應科院近年致力於拓展海內外市場。應科院在深圳福田開設內地總部,首次派研發人員進軍內地,近日在深圳大學舉辦招聘會,鼓勵眾多創科優才來港發展。應科院還在蘇州、北京等地商談合作項目,與不同大學和機構展開合作,冀未來能落實更多不同類型和範疇的項目。

FB@ASTRI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FB@ASTRI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另一方面,應科院亦積極拓展海外科技項目,先後到訪泰國、新加坡、芬蘭、瑞典等,與當地政府和大學進行人才和技術交流,加強海外聯繫和促成項目以及推動人才交流。

屢獲國際大獎 推動創科發展

憑着技術創新及對工商業界和社區的傑出貢獻,應科院屢獲國際殊榮,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表示,應科院致力促進創科生態圈上中下游協作,科研團隊將繼續研發有助應對全球挑戰和加速智慧城市發展的創新解決方案,冀帶來更多殊榮。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指出,應科院會繼續推動更多「政產學研」的交流及合作,並在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積極氛圍下,把握未來發展機遇,為香港經濟注入更強勁的發展動能。

應科院於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囊括23個獎項。應科院官網圖片

應科院於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囊括23個獎項。應科院官網圖片

Tags:

新加坡

一項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實驗挑戰了人們對已知所有顏色的認知,研究團隊宣稱他們成功通過雷射光刺激視網膜,讓受試者「看見一種從未有人見過的顏色」。

美科學家解鎖新顏色

這項具有爭議性的實驗結果刊登於《科學進展》期刊。研究人員透過雷射脈衝精準刺激受試者視網膜中的一種名為「M錐體細胞」的感光細胞。由於自然光無法單獨刺激此類細胞,研究團隊認為,透過人工方式產生的這種視覺體驗超出了人眼的自然感知範圍。

儘管受試者將這種新色描述為「藍綠色」,但研究團隊指出,這只是接近而無法準確描繪。

柏克萊大學電機工程學者伍仁表示,他們預測這種新色彩會是前所未見的訊號,但無法預料大腦如何詮釋它,形容這種新色「令人震撼,飽和度極高」。

研究團隊將這種顏色命名為「olo」

研究團隊將這種顏色命名為「olo」,源自二進位編碼「010」,象徵在三種視網膜錐體細胞中,只有M錐體被啟動。

雖然團隊釋出了一張藍綠色方塊圖像作為示意,但強調此顏色無法準確地在螢幕或印刷品中呈現。他們的視覺科學家魯爾達指出,「螢幕上顯示的並非真正的olo」,真正的olo比螢幕顯示的版本更強烈。

olo成為自然界中難以出現的現象

專家指出,一般人之所以能分辨不同顏色,是因為視網膜上的三種錐體細胞對不同波長的光產生反應,但自然光無法只啟動M錐體,這使得olo成為自然界中難以出現的現象。

這項發現也引起了部分專家的質疑。一位視覺學者表示,olo並非真正的新顏色,對於具有正常紅綠感知系統的個體來說,這只是一種飽和度更高的綠色,並認為其實際應用價值有限。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技術被稱為「奧茲視覺」  可能應用於探索視覺認知的基本機制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技術被稱為「奧茲視覺」,可能應用於探索視覺認知的基本機制,以及研究色盲和視網膜疾病等。然而,他們也指出,這種新顏色難以在手機或電視螢幕上呈現。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