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三孩之母換上戎裝當輔警 冀以身作則教識仔女正直誠實、貢獻社會

博客文章

三孩之母換上戎裝當輔警 冀以身作則教識仔女正直誠實、貢獻社會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三孩之母換上戎裝當輔警 冀以身作則教識仔女正直誠實、貢獻社會

2024年05月13日 14:22 最後更新:14:30

母親節剛過,最新一期《警聲》分享了一位三孩之母與警隊結緣30載的故事。主人公Fanny是醫院抽血員,自今年4月開始,她又添一個新的身份:成為維護法紀的輔警。

今年4月起,Fanny換上戎裝成為輔警。

今年4月起,Fanny換上戎裝成為輔警。

Fanny自小就展現出英勇精神,16歲時的一次經歷點燃了她的警察夢想。當時Fanny和朋友在便利店,遇到一名男子對她們「露械」,Fanny沒有被嚇倒,反而試圖追趕,並登上警車協助警察兜截。警察們分工合作落力追捕的畫面,令Fanny深受感動,縱然當日未能成功擒人,Fanny心中已埋下成為警察的種子。

儘管Fanny在中學畢業後就開始工作,但她意識到提升學歷的重要性。於是她參加了毅進課程,取得了相當於會考五科合格的成績。這段學習經歷不僅讓她認識到知識的力量,也激發了她掌握專業技能的決心。

後來,Fanny成為了醫院的一名抽血員,面對身為左撇子的挑戰,Fanny憑借毅力和額外的練習,在半年受訓期內順利獲得了資格證書。

Fanny事業變得穩定,2019年的社會動蕩卻讓她擔憂兩個女兒觀念會被影響。秉持著教育孩子正直誠實的價值觀,Fanny決定報名成為輔警,以此為孩子們樹立榜樣。她憶述,「當時兩名女兒分別就讀大學和高中,我很擔心她們的觀念會受到影響。相比追求學歷和成就,我更希望她們做人正直誠實,為社會帶來貢獻,因此我決定以身作則投考輔警,我希望像30年前幫助我的警察一樣儆惡懲奸。」

Fanny(左一)與子女合照。

Fanny(左一)與子女合照。

在初生兒子成長的關鍵期結束後,她開始了嚴格的體能訓練,每周至少長跑三次,以應對選拔。Fanny的堅韌不拔贏得了認可,她成功獲得取錄。培訓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射擊訓練時,她的左手再次成為挑戰。幸運的是,在教官的悉心指導下,她克服困難,如願成為輔警。

無論是在醫院還是在警隊,Fanny始終致力於服務市民。作為母親,她希望繼續以自己鍥而不捨的精神感染子女。大女大學畢業後,Fanny鼓勵她投考警務督察;細女則正在攻讀護士課程,希望追隨母親的腳步進入醫療行業。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母親節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