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財爺汲取前任阿松慘痛教訓?當年減公僕薪踩中政治地雷

博客文章

財爺汲取前任阿松慘痛教訓?當年減公僕薪踩中政治地雷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財爺汲取前任阿松慘痛教訓?當年減公僕薪踩中政治地雷

2024年02月29日 21:12 最後更新:21:23

過去兩年庫房入少出多,2023年度又「見紅」,赤字達1016億元,財爺陳茂波都幾「頭赤」。他昨天發表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提出了一些節流措施,部分與公務員有關,不過相當穩陣、温和,只凍結人手編制增長,沒提減薪,也不減員,寧願把「滅赤」步伐放慢些,避免大刀闊斧。一位政圈老鬼同我講,財爺在這方面未落藥重,可能是汲取了前財爺梁錦松當年的慘痛教訓,知道對公務員出手太重,隨時會踩中政治地雷,如今香港正「由治及興」,不宜激發風浪。

財爺陳茂波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採取了一些節流措施,但對公務員相當穩陣、溫和,只凍結編制,沒減薪,也沒減員,可能汲取了前財爺梁錦松當年的慘痛經驗。

財爺陳茂波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採取了一些節流措施,但對公務員相當穩陣、溫和,只凍結編制,沒減薪,也沒減員,可能汲取了前財爺梁錦松當年的慘痛經驗。

政圈老鬼回憶2002年政府的艱難歲月,當時亞洲金融風暴雖已過,香港經濟卻仍然低殘,2001年度政府出現656億元赤字,2002年度亦將「見紅」452億元。此時梁錦松剛由銀行轉入官場做財爺,立即要處理這危機,他長期在外資銀行任高管,見到赤字情況惡劣,認為事不宜拖,須果斷落刀。

他在2002年3月發表上任後首份預算案,提出由當年10月1日起,公務員減薪4.75%,同時相應減低資助機構員工的開支。這做法的確有效節流,估計政府每年可節省60億元,因公務員薪酬佔政府開支近七成,減薪可立竿見影。

事實上阿松可用的方法十分有限,新稅(如商品及服務稅)不能開,原來稅項可加的不多,煮限飯的米甚少,卻又要推出紓困措施,只好在公僕薪酬開支上重手cut一筆。

他當時也十分擔心,連年赤字將影響香港的評級,最壞情況可能引發金融危機,不可能再輕描淡寫。

為了決心節省開支,阿松在2003年繼續減低公務員薪酬,又將編制縮減10%,加上其他「勒緊荷包」措施,政府經營開支由03年度的2136億元,減至06年度的1998億元,幅度明顯。

從財政管理角度看,這些招數似乎事在必行,但是當時政治暗湧漸急,減公務員薪酬,猶如在風高物燥下點起火頭。結果那股怨氣與當時冒起的對抗情緒結合,助長了反對23條立法的氣勢。阿松當初可能也想不到,為「滅赤」的財政管理措施,竟會踩中政治地雷。

前財爺梁錦松當年大刀闊斧果斷處理赤字危機,除了減公務員薪,亦削編制,雖有效降低赤字,但引發怨氣,帶來了政治後果。

前財爺梁錦松當年大刀闊斧果斷處理赤字危機,除了減公務員薪,亦削編制,雖有效降低赤字,但引發怨氣,帶來了政治後果。

政圈老鬼說,財爺陳茂波今時今日面對的政治環境,風平浪靜得多,不過他可能汲取了阿松當年的慘痛教訓,知道如減公務員薪水,不單止會引發他們的怨氣,影響也會擴散到私人機構,以至全社會,結果導致整體打工仔收入下降,既不利經濟,政治後果也很大。

或因為這考慮,財爺只出了一招,就是公務員編制零增長,既不減薪,也不縮人手,寧願輕手扭細水喉(未來3年每年經常開支減1%)。

這做法的效果未必最大,但最緊要穩定,避免踩中政治地雷,激起不必要的矛盾。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創立恒基千億王國的「四叔」李兆基日前安詳辭世,留下無數傳奇,他謙稱自己是「冒牌股神」,其實「投資之神」稱號當之無愧,不過我認為某專欄作者叫他叫「可愛的四叔」,形容得最貼切。對他的「可愛」,我也有親身體會,回想11年前,四叔帶同兩個兒子,出席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聚會,深情分享6個主題,我坐在前排邊聽邊觀察他的神情,感覺他所說都發自內心,很坦率,很真,其中談到怎樣管治好香港,提出4個要訣,至今仍值得政府高層深思。

他還建議搵10個千億巨富籌集巨款,助一百萬市民脫貧,變為「小康」,更是破天荒的構想,可惜這願望始終沒法成真。此外,他又奉勸「佔中分子」不要過激,戒之在鬥,可見他對激進行動早深感憂慮,預見動亂將至。

四叔當晚提出,要管治好香港,有4大要點:1是發展經濟,2是改善民生,3是減少貧富懸殊,4是促進社會和諧。他說香港遍地黃金,地位特殊,營商環境佳,會生金蛋,政府年年有盈餘,比起希臘、西班牙等入不敷支,真是天淵之別,而香港有金融中心優勢,經濟可發展得很好。香港咁多好處,那個做特首都會好,如特首有過人表現,則掂上加掂。

他形容香港得天獨厚,但提出兩個隱憂。首先是,香港700萬人口中,400萬人有物業財產;200萬人有「居屋」和「公屋」,及領取綜援;100萬人則生活較艱難。對這批最低層的市民,四叔建議一個「科水扶貧大計」,就是搵10個千億富豪籌集巨款,例如他本人和華懋慈善基金等,一人出一份,以解決那100萬人的居住問題,令他們變成小康之家,或小業主。若做成此事,就可改善民生、減少貧富懸殊,從而能夠促進社會和諧。他說,到時港人皆可安居樂業,身在福地應知福,便會安份守己。

李兆基與兩兒子2013年出席新聞行政人員協會聚會,提出「治港4大要訣」,並建議找10位千億富豪科水助一百萬市民脫貧。

李兆基與兩兒子2013年出席新聞行政人員協會聚會,提出「治港4大要訣」,並建議找10位千億富豪科水助一百萬市民脫貧。

四叔知道,如想社會保持穩定,須做到人人有屋住,擺脫赤貧,拉近貧富差距,所以提出「10大巨富科水扶貧計劃」,但這構想只是他的良好願望,千億富豪們各有算盤,要「一條心」談何容易,現實上難以成真。此外,當時政府批准建屋有不少條條框框,不願「破局」,即使四叔等有心捐地建屋,仍須闖過重重障礙,令好事難成。

四叔舉例說,他有一幅地在新界東北,曾於2005年向城規會申請起屋,建48棟30層高大厦,約有公私營住宅14000伙,但因政府認為規劃未成熟,不予批准。他指出,由這例子可見,地產商不是「有地不起樓」,是想建屋也不一定批。

他當時已點出問題所在,建屋慢皆因政府「框框」太多,但情況一直沒大改善,到了近兩年,當局才銳意拆牆鬆綁,可見老人家早就直話直說,雖然遲了,但如今肯「改革」未為晚也。

四叔那次講話,是在「佔中」前一年,他當時已對社會日趨激進感到憂慮,擔心示威行動將衝撃香港。他直言「佔中」的口號及表態過激,須知中環是香港的心臟部位,不容癱瘓,如有差池,後果堪虞,對香港會造成負面影響。

四叔當時已憂慮「佔中」會衝擊香港經濟,奉勸年輕人「戒之在鬥」,示威不可過激,可惜老人家的逆耳忠言冇人聽,結果演變成大亂局。

四叔當時已憂慮「佔中」會衝擊香港經濟,奉勸年輕人「戒之在鬥」,示威不可過激,可惜老人家的逆耳忠言冇人聽,結果演變成大亂局。

他特別奉勸那些激進年輕人,說君子有三戒,其中一戒是「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參加佔中示威不可過激,請三思。那時候激進浪潮方興,狂熱分子正愈來愈亢奮,誰會聽這位老人家的逆耳忠言?結果四叔憂慮的事終於發生,佔中之後,一場更大的風暴隨之而來,猶如狂風掃落葉,把香港經濟掃得七零八落。

經過這些年幾場波折,我更覺得四叔那提的4大「管治要訣」,是智慧之言,政府和社会大衆都應該深深記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