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打滾超過半世紀的鄭家純接受77台HOY TV專訪,罕有地談了很多父親鄭裕彤的往事。
人稱「純官」的鄭家純子承父業,自小就跟隨爸爸鄭裕彤學做生意,一畢業回港就從最基本做起,他尚在中學求學時期,已到金鋪學習營商之道。這一段兒時經歷亦成為他在日後怎樣去打理這麼大的一盤生意,注入重要的養份。
鄭家純(左)、鄭裕彤。資料圖片
本身對經商十分有興趣的他常自發學習,時常跟爸爸一齊飲早茶觀察如何與其他商人打交道,從父親那學到許多,更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營商之道。他回憶「父親帶同我跟世叔伯見面,每天早上在金城酒家,那裡有一張長長的餐桌,每天固定有四、五位老朋友,一起聊生意,主要以地產生意居多。」。
「因為很多地產經紀,他們知道每天都有這個聚會,若他們有任何新盤都會跑到茶樓,找一些老闆來聊天和推介。」
純官指從爸爸身上學習到很多事情,除了做生意,在做人道理方面亦受益無窮。在他眼中,父親彤叔十分低調不喜貪功,因此從他身上受益良多,也指父親含蓄不善表達自己卻十分疼惜子女。
至於彤叔有「沙膽彤」的綽號,純官則認為只是外界傳聞,至於這個綽號的來歷,是因上世紀70年代,爸爸以1.3億天價購入尖沙咀藍煙囪地皮,興建新世界中心,大膽之舉而獲得此綽號。而爸爸穩中求勝生意心法亦與自己不謀而合,他指做生意要有心,願意為公司謀求利益,「這便是我們家族的文化,由我承傳下去,我希望承傳到下一 代。」
1989年當時43歲的純官擔任了集團董事總經理,純官認為這只是頭銜上的轉變,因為在1980年開始到2010年一直是與父親一起經營公司,且決定權在於父親,自己更側重於執行,直到2010年父親年紀大了才開始減少處理公司業務。
鄭氏家族生意規模也越做越大,多個領域遍佈全球超過30個國家,純官亦大爆與父親鄭裕彤「交手」經過。周大福珠寶﹙1929﹚於2011年上市前,彤叔是不支持的,惟純官支持上市,最後經過一番討論後,最終父親跟隨他的意見,最終促成周大福珠寶於2011年12月上市。
純官亦看重家族的慈善事業和企業社會責任,因父親很喜歡做善事,自己亦和抱有相同的意見,覺得在賺錢之餘亦要盡社會的責任,因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覺得做善事令自己的心很舒服,覺得很開心。因此希望將來能做更多善事,更會注重教育方面。
採訪接近尾聲,純官也向記者透露目前的身體狀況,指由於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加上每日多做游水運動,近來身體較之前更健康。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