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清朝考生吃完36個饅頭還未交卷 康熙賜他頭名狀元

歷史長河

清朝考生吃完36個饅頭還未交卷 康熙賜他頭名狀元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清朝考生吃完36個饅頭還未交卷 康熙賜他頭名狀元

2024年08月02日 10:00

自隋文帝楊堅建立科舉制度以來,這一高效的應試制度就持續了千年以上,成為封建王朝最主要的人才選拔方式,也是下層人民難得的階級上升通道,對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民國之前,歷代知識分子秉持「學而優則仕」的理念,他們願意寒窗苦讀數十年,只為了光大祖宗基業,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為了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考生們不遺余力地竭盡所能,很多奇怪的手段比如往內衣上打小抄、賄賂考官等屢見不鮮。清朝康熙年間,一位狀元通過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方式獲得了皇帝的青睞,被譽為「史上最能吃的狀元」。他的特立獨行讓他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狀元中的佼佼者。

李蟠。網上圖片

李蟠。網上圖片

一、食量巨大的奇葩考生

康熙三十六年春天,紫禁城的殿試現場迎來一位身材高大、體型肥胖的考生。他緊了緊手裡的麻袋,迎著京城四月的暖風,緊張而激動地走進考場,他就是李蟠。出生於書香門第的他從小勤學苦讀,立志延續祖輩的榮耀。經過層層選拔,業已不惑之年的他終於得以從故鄉江蘇徐州來到天子腳下,實現自己多年來的夢想。

在進考場前例行搜身時,考官看到他手裡鼓囊囊的大麻袋,滿面狐疑,命令他立即打開,檢查裡面是否夾帶了小抄等違禁物品。令人想不到的是,裡面沒有任何紙條,反而裝滿了餑餑,足足有三十六個!與現代高考不同,殿試是清朝等級最高、最重要的考核,每個考生都需要在太和殿前進行長達一天的筆試。因此,古代考生被允許攜帶干糧進場。

然而,由於在考場大號被視作對聖人不敬,一般的考生都只帶一點果腹的干糧,不會讓自己吃得太飽,以免內急,給考官留下不好的印像。相比之下,李蟠帶的糧食量實在太大了,讓人難以置信。可李蟠委屈地解釋,這只是他的正常食量。所有在場的人都無法想像,這樣一個一口氣能吃三十六個餑餑的「飯桶」,竟然會成為當年的狀元!

二、大魁天下的餑餑狀元

李蟠出生在詩禮世家,其祖父李向陽是明代天啟年間的舉人,而他的父親李弇也是南明小朝廷弘光年間的拔貢。從小浸淫在書香中的李蟠才華自然不差。他天資聰穎,多年寒窗苦讀的知識積累更是令他學富五車、博古通今。可以說,李蟠絕對是當年考生中當之無愧的黑馬。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才高八鬥的李蟠有一個對於考生來說致命的弱項,即思維不夠敏捷,寫文章速度慢。李蟠也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為了在考試時節省時間,不分心,他煞費苦心地做了許多准備。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殿試開始前,他效仿上轎前的新娘子,一口氣吃了十幾個雞蛋,以防考試期間想小解。而那三十六個餑餑也不只是為了充飢解饞,更是他集中精神、減少體內水分的法寶。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年殿試的場景:神聖的太和殿前,天之驕子們在主考官面前齊齊列坐,奮筆疾書,氣氛一派闃靜嚴肅。在這樣的場合下,一個龐大的身影不斷從身旁的麻袋裡掏出餑餑,一邊不停地吃著,一邊絞盡腦汁地作答。這樣的畫面實在令人忍俊不禁。不知道當時的李蟠有沒有像王羲之那樣,專注到拿墨水沾餑餑吃呢?

然而,盡管做了如此周密的准備,李蟠到了夜晚仍在滿頭大汗地寫著,絲毫沒有停筆的意思,而其他考生早已交卷。監考官看不下去,下場催他寫快點,哪成想這高大漢子竟聲淚俱下,哀求考官道:「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監考官被他的堅持打動,同意延後收卷,並給他幾根蠟燭用於照明。

後來,李蟠總算順利完成考試。而他帶餑餑上考場和延後交卷之事也在次日早朝傳到了康熙耳朵裡,康熙覺得此人是個苦心之士,非但沒有追究他違規,在點元時更是對他的文章批得格外認真。

而李蟠也不負聖上所望,文章文采斐然,字跡工整,且有見地、有想法,加之其祖上的赫赫功名,康熙對他越發滿意,龍心大悅,御筆一揮,直接將他的名次從一甲第三名提到一甲第一名。因此,李蟠有驚無險地成為了當年的狀元,並且因為他的才華和品德受到了康熙的賞識,被直接錄用為翰林院修撰。

人為名高,樹大招風。與他同屆的探花姜宸英因為不滿李蟠考試時大吃餑餑來吸引皇帝的注意力,便寫了一首嘲諷他的詩:「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

這首詩使得「餑餑狀元」的名號傳遍京城,不過當時的李蟠風頭無兩,完全沉浸在考試成名的喜悅中,對於這些小小的風波並不在意。然而,古往今來,物極必反一直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當時意氣風發的李蟠絕對沒有想到,命運的磨難就像野獸一樣潛伏在他看似一片光明的前路裡,隨時准備給他致命一擊。

康熙。網上圖片

康熙。網上圖片

三、仕途巇險甚,獨向白雲歸

上任後第三年,李蟠和姜宸英奉聖命去順天府鄉試考場任主考官和副考官。歷朝來,在京城舉行的鄉試都備受皇帝重視,康熙派李蟠作為主考官,這不僅是對他的認可,也是對他的考驗。按理說,在這樣重要的任務中,任何差錯都是不能容忍的。然而,世事難料,恰恰在這個關鍵時刻,李蟠的工作出了問題。

那屆鄉試結束後,京城傳來流言蜚語,說新來的考官營私舞弊,貪贓枉法,讓考生們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當時,京城有位著名的文人孔尚任,他才華橫溢,是當時著名的才子,且為人正直,兩袖清風,自然不會對這等不公之事坐視不理。

很快,他以此事為原型創作了旨在揭露考場黑暗潛規則的劇本《通天榜》,受到京城人民的熱烈追捧。這場鬧劇由於孔尚任的推波助瀾,最終鬧到朝廷之上。康熙聽聞,龍顏大怒,沒等事情徹底查清就將李蟠和姜宸英打入大牢,讓兩人枉受縲紲之災。

不久,冷靜下來的康熙下令舉行復試,看到在順天鄉被選取的考生皆成績優異,康熙這才明了事實真相,連忙將兩人釋放,卻為時已晚。年事已高的姜宸英因驚嚇和屈辱冤死獄中,而由於事情的影響過於惡劣,李蟠也不得不被流放,從此遠離廟堂,不問政事。許多年後,南巡的康熙欲重新任用已蒙賜故裡的李蟠,可彼時的李蟠已心如死灰,執意遠離宦海,此事只好作罷。可嘆李蟠如此人才,只因一時蒙冤而斷送前程,不由讓人唏噓不已。

李蟠。網上圖片

李蟠。網上圖片

空山多伴已多年,獨有寒梅伴我妍。

疏影偏宜閑散地,幽香不到艷陽天。

含苞帶雨未相問,露蕊臨風倍可憐。

紙賬夜深還入夢,羅浮只在一燈前。

這是李蟠歸鄉隱居時所作的詩句,個中悲傷沉郁,可能只有當事人能切身體會。其實在中國古代的集權體制之下,這類悲劇層出不窮。當所有人的命運都取決於一個人的喜怒好惡時,個人的尊嚴和價值又怎能真正得以實現呢?

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的時代,這是我們的幸運。然而,如何面對命運的無妄之災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命題。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希望世界能少一些遲來的沉冤昭雪,減少一些因為命運而不得不看得開的英雄。

Tags:

狀元

中國著名紅色歌曲《東方紅》勾起老一輩人的回憶,「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歌詞更是深入民心,但對於《東方紅》的歷史又有幾人記得呢?

《東方紅》原是抗日戰爭時期,由陝北民眾根據陝北民歌《白馬調》創編的歌謠。其創作靈感來自1942年某日清晨,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眼前景象使李有源記得曾在筆記本上看到的「東方紅」三個字,於是便有後世的《東方紅》一曲了。

《東方紅》歌詞創作者李有源 (網上圖片) 

《東方紅》歌詞創作者李有源 (網上圖片) 

雖然《東方紅》距撰文時的2023年已有81年的歷史了,但其影響力至今仍然存在。它是中國國家重大事務活動的前奏,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它的樂曲聲中走進會場、主席台;它是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伴奏,中國和世界人民在它的樂曲聲中知悉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在當年中國大地上,以「東方紅」命名的地名、企業、商標不計其數,例如東方紅幼稚園、東方紅鎮、東方紅拖拉機廠、東方紅自行車等等。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東方紅」命名 (網上圖片)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東方紅」命名 (網上圖片)

沒有哪一首歌謠能夠擁有《東方紅》的影響力,不僅使中國十幾億人對它爛熟於心,就連一些外國人士對它也耳熟能詳。1953年10月,日本西宮市「虹之會合唱團」的黑澤正之方等十九人給《東方紅》的歌詞作者李有源寄來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中附有一張他們演唱《東方紅》時的照片,信中寫道:「在遙遠的日本,能將你的優秀歌曲作為我們勤勞大眾的歌曲來歌唱,這真是我們欣喜非常的事。『東方紅,太陽升』,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歌曲,我們想,這也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歌曲……」。2008年11 月21日胡錦濤在古巴哈瓦那大學塔拉拉分校看望中國留學生,發表完熱情洋溢的講話之後,古巴領導人卡斯楚上台用中文高歌了一曲《東方紅》。

《東方紅》序曲葵花向太陽(網上圖片)

《東方紅》序曲葵花向太陽(網上圖片)

民革時期的《東方紅》合唱(網上圖片)

民革時期的《東方紅》合唱(網上圖片)

1942年初冬的一個清晨,《東方紅》歌詞創作者李有源正擔著一副桶進城。在他快到縣城時,忽然看見東方一片通紅,一輪紅日從雲層中磅礴而出,冉冉升起,那輪紅日,照亮了佳縣古城,照亮了陝北高原。他突然聯想到前些天,在縣務委員會事務秘書的筆記本上看到的「東方紅」三個字,他心想,此時此刻的壯麗景色不就是「東方紅」嗎?他心裡豁然開朗:毛主席不正是驅散黑暗,給人民帶來光明、帶來溫暖的紅太陽嗎?把毛主席比作太陽再好不過了。於是,兩句秧歌詞脫口而出: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東方紅海報(網上圖片)

東方紅海報(網上圖片)

他想,佳縣解放,窮人翻身,有吃有穿,全憑了毛主席,要不是毛主席領導,那會有我李有源的今天,那會有廣大貧苦人民的今天?他懷著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無比熱愛、感激的心情從心底又湧出一句詞:他為人民謀生存。

他邊走邊想著第四句詞,不知不覺中走到了縣委門口,忽見牆上貼著一條醒目的標語,「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救星」,這不正是他心裡要說的話嗎?於是就有了第四句:他是人民大救星。

在今天,東方紅已經已成一種文化,企業紛紛推出《東方紅》品牌產品。(網上圖片)

在今天,東方紅已經已成一種文化,企業紛紛推出《東方紅》品牌產品。(網上圖片)

這天夜裡,李有源心滿意足的把白天想好的四句秧歌詞寫在麻紙上。可唱了幾遍後,他又想:秧歌曲一般只在春節鬧秧歌時才唱。如果配上民歌曲調,不就隨時隨地都可以唱嗎?於是他為這段詞配上了當地流行的陝北革命情歌《騎白馬》的曲調,又根據陝北民歌將歌詞中的一句詞或幾個字作為歌名的習慣,把這首歌取名為《東方紅》。

於是經典歌謠《東方紅》就這樣在陝北張家莊村的土窯洞裡誕生了!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