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民青局首個大灣區青年交流團訪粵 行程緊密團員稱獲益良多

博客文章

民青局首個大灣區青年交流團訪粵 行程緊密團員稱獲益良多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民青局首個大灣區青年交流團訪粵 行程緊密團員稱獲益良多

2023年02月07日 19:02 最後更新:21:44

民青局局長麥美娟早前表示,政府公布《青年發展藍圖》,全面勾畫政府未來長期青年發展工作的理念和方針,當中提出會進一步推動香港青年認識國家,鼓勵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隨着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政府將有序重啟兩地的青年交流和實習計劃,包括「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及「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下的交流及實習活動。

隨著香港與內地6日全面通關,兩地青年交流也有序重啟。民青局副局長梁宏正及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梁毓偉今日(7日)就率領30多名香港青年代表,乘坐高鐵前往廣東省交流,同行的還有民青局政治助理張進樂。隨團還邀請了一眾青年工作者參與,包括香港青聯同菁英會等。這是民青局首個大灣區青年交流活動。

更多相片
民青局首個大灣區青年交流團出發前往廣東省交流。

民青局首個大灣區青年交流團出發前往廣東省交流。

交流團第一站參訪「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總部。

交流團第一站參訪「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總部。

民青局首個大灣區青年交流團出發前往廣東省交流。

民青局首個大灣區青年交流團出發前往廣東省交流。

民青局今早在社交平台表示,隨住內地同香港全面通關,免預約、免核酸檢測,入境內地就更加方便,而今次交流團一行人在西九龍高鐵站乘搭高鐵前往廣州東站。大家都說既期待又緊張,畢竟這幾年出行次數少了很多,心情興奮都是人之常情。

民青局交流團首站參訪「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總部,與廣東省青年聯合會主席梁均達、秘書長廖慶春、副秘書長朱吉鵬進行交流,梁宏正更邀請廣東青聯帶同廣東省青年回訪,了解香港最新發展。這次交流團聚焦參觀大灣區内支援香港青年創業的設施,藉此鼓勵香港青年把握區内創科發展的機遇。「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為港澳青年「度身定做」提供創新創業、學習交流、實習就業、安居樂業四方面的服務指導。交流團第一時間到此參觀,了解更多大灣區創業資訊,親身同在內地創業的青年交流,聽他們分享創業路上的經驗同體會。

交流團第一站參訪「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總部。

交流團第一站參訪「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總部。

民青局團隊亦向廣東省青年聯合會介紹早前推出的《青年發展藍圖》,如何進一步推動香港青年認識國家和世界,為不同發展階段及背景的青年提供適合的境外交流與實習機會,包括優化及推出新一輪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畫 」。

其後梁宏正參與午餐交流會,會同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名譽主席冉波,探討如何加強粵港兩地合作,支持青年到大灣區發展,以及進一步優化同擴展兩地青年實習及交流計畫。民青局表示,會有序逐步重啟各項交流同實習計畫,進一步擴展內地及海外的實習及交流計畫;又指廣東省亦會提供更多交流及主題式實習崗位給予香港青年朋友,讓青年人加深了解國家最新發展,及加強與內地人民交流,親身體驗內地職場實況,從而加深認識內地就業市場和發展機遇。

下午交流團來到微信總部,參觀展廳及總部大樓,了解微信業務發展,感受員工工作文化氛圍。

微信總部位處的TIT創意園,前身是1956年創建的廣州紡織機械廠,改裝後已成為以時尚創意、創新創業、科技互聯網為三大主題的綜合性園區,是廣州代表性文化地標之一。創意園內進駐了包括微信、拼多多等人氣企業,很值得青年人到訪,交流團今日也參觀了其他科創文創企業,包括未來社、群接龍及氪空間。

走在園區之中,一班「民青」都變成了「文青」四處打卡,一眾團員都說參觀完微信總部同TIT創意園,可以了解內地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等方面的最新發展,亦有助他們認識內地職場文化的轉變同綜合國力的提升,對他們思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好有幫助。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通關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