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踏入復常之路,繼「搶人才」、「搶企業」後,政府再推出宣傳大計,行政長官李家超2日主持「你好,香港!」大型宣傳香港活動啟動禮,展開一連串宣傳推廣活動,向全球展現香港的新魅力、新發展、新機遇。
李家超主持「你好,香港!」大型宣傳香港活動啟動禮。
李家超在啓動禮以兩文三語發言,他表示,本港已經通關,與內地及全世界恢復聯繫,進入全面復蘇的新里程,香港正開門迎客,新落成的地標景點亦會為旅客帶來全新體驗,政府亦會帶領不同訪問團,到內地和海外說好香港故事,推動商貿、旅遊及交流,今年還將舉辦多項盛事,帶來不絕商機。
啓動禮開始時,一班舞蹈員以機師、空姐、廚師、侍應等與旅遊相關行業打扮現身舞台。
他相信,新的一年會有大量旅客訪港,商舖丁財兩旺,食肆及景點將會動起來、活起來,深信加強推廣香港,絕對有利經濟復蘇,他呼籲全港市民盡好地主之誼,讓旅客體驗港人的好客之道。
李家超其後又在社交專頁上載一條影片,親自出鏡推廣香港,廣邀全球旅客親身體驗香港的魅力。
據悉,旅發局初階段投資至少1億元,用作宣傳Hello Hong Kong, 包括製作超過250條宣傳片,並於全球3000個平台播放,也包括帶旅遊業界出外參展、於海外邀請媒體、業界、KOL,超級香港迷來港體驗新的旅遊景點等。
首隻宣傳影片以不同場景宣傳香港,包括中環、山頂及茶餐廳,代表本港多元化特色,藝人郭富城、鄭秀文、陳慧琳齊齊現身,以兩文三語向各地推廣香港。
陳茂波表示特區政府和「香港隊」成員將會全力、全方位展示和推廣香港。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啓動禮後舉行記者會表示,透過舉辦「你好,香港!」宣傳活動,香港正式向全球各地的朋友宣告香港已經「回來了」。特區政府和「香港隊」成員將會全力、全方位展示和推廣香港的經濟新亮點、文化新視野、旅遊新感受以及盛事新體驗;並通過新成立「推廣香港新優勢專責小組」,建構有力的論述,緊握時機、主動出擊,展示好香港的新優勢。
「你好,香港!」啟動禮為一連串向全世界說好香港故事、推廣香港商機、文化景點及旅客體驗的活動揭開序幕。
今日啓動禮陣容強大,主禮嘉賓還有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旅發局)彭耀佳博士、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林建岳博士和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主席蘇澤光。
楊潤雄、許正宇、丘應樺、孫東教授、政府新聞處處長陳偉偉、旅發局總幹事程鼎一和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亦有出席記者會,介紹相關推廣策略及活動。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