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今日(18日)舉行第6次前廳交流會,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帶隊,率領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主任容偉雄及一眾官員出席,逾60位立法會議員參加。
立法會今日舉行第6次前廳交流會,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帶隊」。黃偉綸fb
今次前廳交流會交流的議題廣泛,包括引進重點企業;知識產權貿易;會議展覽業發展;建設更優良海濱;精簡行政程序;「組裝合成」/「機電裝備合成法」的組件供鏈及與内地的協作等方面。黃偉綸與同事亦藉今次機會,就議員關心的政策措施,詳細解釋其背後的施政理念和內容。
席間有議員追問,往返內地可否取消核酸檢測,黃偉綸在會後表示,政府了解社會提出的關注,醫務衞生局一直有與內地相關單位密切留意情況,若在安排上有任何發展,會馬上讓市民知悉。
至於引進企業辦公室於上月底開始運作,被問及首批引進企業名單包括那些企業,黃偉綸稱辦公室已與不少企業溝通,主要範疇在創新科技、生活科學等,交流會上不少議員都歡迎當局推一站式辦公室,惟個別企業身份暫不會透露,以免為他們構成壓力,當有有成果會適時向社會通報。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就指,針對引進重點企業工作,議員給予很多意見,又介紹了有興趣落戶香港的企業,當局會慎重考慮並重新檢視工作重點。就會展業復常方面,丘應樺表示,議員們歡迎政府提出的支援計劃,包括將在7月推出,總額14億元,為期3年的「定期展覽獎勵計劃」,吸引主辦商在港舉行展覽的同時,亦能幫助中小企業增加訂單。
會上亦有議員關注知識產權貿易,商經局表示會根據《施政報告》的路線圖,培育更多人才,推進香港成為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會後稱,當局早已承諾會檢視《保護海港條例》,但重申會以不填海的原則下,希望未來條例可在機制上有所加強,例如究放寛用於享用海濱的工程審批。至於就精簡發展行政程序,她稱最重要是部門文化要改變,包括檢視審批工作中不必要程序,以及在不批出規劃方案時應提出原因等。
黃偉綸會後於社交平台感謝議員們踴躍支持。他形容會上交流氣氛良好,討論亦非常熱烈,前廳交流會確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給予官員和議員作坦率交流,議員均給予政府很多務實和具體的建議。
黃偉綸與立法會主席、各位官員、所有議員向市民拜年。黃偉綸fb
黃偉綸表示,前廳交流會是政府與議員恆常溝通的其中一個方式,官員會繼續與議員保持密切聯繫,增加相互的了解,讓政府在制訂政策時可以更「貼地」,切實回應市民和相關業界的需要。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