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日前發表題為「日本『零進口』俄羅斯原油的代價」的評論文章。作者為日經編輯委員志田富雄。
文章指,七國集團(G7)首腦於5月對分階段擺脫俄羅斯能源達成協議,日本政府也迅速行動,在隨後的採購中,減少選擇俄羅斯原油。
據日本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4月,日本進口俄羅斯原油的數量基本上與去年平均值持平,佔進口總量3.6%,但到了10月,該數值已迅速歸0,俄羅斯原油已從日本的採購中消失。日本資源能源廳將「企業考慮到聲譽(社會評價下降)風險等、對俄羅斯産原油的採購敬而遠之」列為原因。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AP圖片。
美國耶魯大學以世界知名企業為對象,針對俄羅斯相關業務的撤出和維持展開調查,並以清單形式公佈結果。住友商事全球調查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本間隆行認為,「越是知名企業越在意這份清單,成為去俄羅斯化的壓力」。
文章認為,日本「去俄羅斯化」的代價不菲。日本失去俄羅斯作為分散採購的來源地,被迫依賴中東原油的進口,加大採購價格的波幅,增加風險。
歐盟(EU)為了對普京施壓,越是加強限制俄羅斯原油的採購,替代原油的供求就越緊張。以歐洲市場的指標布蘭特原油為例,該原油期貨與美國原油期貨在近期合約的價格相差至少5美元/桶。

俄羅斯總統普京。AP圖片。
與此同時,油輪運費也在上漲。原因是通過遠距離的海上運輸採購的原油增加。日本市場風險顧問公司(Market Risk Advisory)的共同代表新村直弘表示,即使剔除日元貶值的影響,「進口成本增加有可能高於布蘭特等指標品種的上漲」。日本進口原油的平均價格成為通過長期合約採購的液化天然氣(LNG)的定價指標。如果油價上漲,將推高電力和燃氣費用。
對水泥産業的影響也很突出。在日本,用於水泥製造和自主發電的煤炭的48%(2021年度)依賴俄羅斯。雖然停止簽署新合約,將轉向澳洲煤炭等,但影響不僅限於澳洲煤炭價格的上漲,還波及到運輸層面。
從各水泥公司來看,用於運輸澳大利亞煤炭的大型船無法進港的工廠很多,「要在韓國等地轉裝到小型船上再進口」。原本加強對俄羅斯煤炭的依存是因為能以小型船在近距離採購。以前作為化肥原料的磷酸銨的採購9成集中於中國,也是出於相同原因。
文章總結,德國從前蘇聯採購天然氣,是推進「新東方政策」的前西德的勃蘭特政府。東西方緊張關係緩解,在經濟全球化取得進展的過程中,企業不斷追求經濟合理性。然而,去俄羅斯化將改變長達半世紀的歷史,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負擔。依賴貿易的日本將面臨這樣的地緣政治風險。
文章作者進一步指出,更擔心「去中化」,強調日本對中國的依存度大幅超過俄羅斯,一旦發生,「去中化」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