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首回應「0+0」:檢疫安排要「穩打穩紮」 放寬需「按步就班」

博客文章

特首回應「0+0」:檢疫安排要「穩打穩紮」 放寬需「按步就班」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首回應「0+0」:檢疫安排要「穩打穩紮」 放寬需「按步就班」

2022年10月11日 21:38 最後更新:21:44

港府9月26日將入境檢疫措施放寬至「0+3」後,大受市民及旅客歡迎,社會有聲音要求港府再放寬至「0+0」方案。

特首李家超今早(11日)出席行政會議前主動對此作出回應,他表示「0+3」實施兩星期,成效正面,但仍要繼續留意疫情發展。他指出抗疫要按部就班,推出每個措施都要穩妥有序。但政府抗疫路線不變:希望以最小代價換來最大效果,希望為社會民生及經濟爭取最大的活動空間。

李家超表示海外入境人士「0 + 3」安排實施近兩星期,整體入境數字增加了 3 成左右,本港亦放寬了部分社交距離措施,不同活動相繼舉行,形容措施放寬令社會氣氛良好,不過他同時指,疫情確診數字方面,輸入個案由「0 + 3」生效前的每日百多宗,增加至現時每日 300 多宗。

李家超指,仍然要留意海外入境人士會否令新的變種病毒株流入本港;至於社會有「0 + 0」的呼聲,他指除了要留意確診數字會否回升,亦要留意措施的放寬會否引來未能預料的情況,形容要以「穩打穩紮」態度檢視和調整措施,放寬需要「按步就班」。他又提到,社會上仍然有人不遵守防疫措施,例如違反「紅碼」、「黃碼」規定,以至不遵守強檢通告、免針紙等問題,都是不負責任,需要予以譴責。

有記者問到香港與新加坡第三針接種率相若,下星期發表的《施政報告》會否推出「復常時間表」,李家超指兩地沒有「可比性」,每個地方的制度、政策、實際情況都有不同,不能直接套用於他者身上;他強調本港仍然有疫情,不能做到「好似無確診個案」,本港的防疫策略仍然期望以付出最少代價,換取最大效果。他並重申,爭取與外地及內地通關,港府同時爭取兩者實現,兩者並無排斥和矛盾。他指出只要疫情管控得好,與內地討論通關的基礎就會更好。

李家超並在社交媒體發文,以圖文簡明扼要介紹今天的回應內容。有網民留言表示港府審慎而行,循序漸進,是負責任的做法,始終要顧及疫情發展,避免得不償失。還有網民表示抗疫須平衡市民生命及經濟,不要因為外界壓力而急於放寬。

事實上,香港研究協會早前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逾四成受訪者預計特區政府將檢疫安排放寬至「0+0」需時「約三個月」,表示「約半年」的佔一成八,反映市民對進一步放寬入境檢疫安排有期望,但也明白特區政府放寬檢疫措施需時考慮對公共衛生的影響。

冬季即將來臨,新冠病毒會更活躍,香港已出現兩宗帶新變異株的輸入個案,分別為涉BA.2.75.2及XBB.1,隨着入境限制放寬,預料本地疫情將出現反彈,加上冬季可能出現流感高峰,香港要做好準備。

未來的疫情發展仍有許多未知,入境檢疫措施貿然放寬或會令香港防疫工作前功盡棄,李家超多次強調,特區政府推進開放「不走回頭路」。務求以最小的代價達致最大的效果。社會各界面對疫情,從個人健康、公眾衛生甚至經濟發展角度,亦不可鬆懈。唯有小心謹慎,才能穩步推進社會經濟復常。

另一方面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在社交平台表示,第三次「天宮課堂」明日(12日)下午開始,三名神舟十四號太空人陳冬、劉洋、蔡旭哲,將會介紹中國太空站「問天實驗艙」工作及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項目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

黃偉綸說,適逢國家宣布展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並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讓香港市民有機會參與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對國家科技發展作出貢獻。特區政府希望藉此機會推廣航天科普活動,加深市民大眾對航天科技的認識和興趣。他說,「天宮課堂」已舉行兩次太空授課,內容相當精彩,呼籲對航天科技有興趣的市民切勿錯過。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免針紙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