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衛生局Facebook專頁今日轉載局長盧寵茂昨日(4日)所發佈的防疫手記《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再次強調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問責團隊對整體抗疫政策一直都是目標一致的。
文章標題「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出自佛家臨濟宗禪語,《金剛經》《增廣賢文》中均有記載。文中堅定批評了外媒《彭博》報道失實,引致讀者誤以為特區政府在抗疫上內部分裂及有矛盾,賠上了的不單是傳媒應有的專業精神,更可能影響特區政府抗疫施政。
文章還引用內地熱播宮廷內鬥劇集《延禧攻略》作比,指媒體相關報導好比電視劇劇本,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其事並不重要,觀眾喜歡看而成為熱播又或能達到編劇的目的便是「成功」。
盧寵茂。資料圖片
盧寵茂強調,問責團隊的每一員對堅守以下5項原則都是毫無懸念的,絶無矛盾。
1. 不躺平,持續控制確診數字,更好管理風險和提升應變能力,防止醫療系統超出負荷能力
2. 減重症和減死亡
3. 保護高風險人士,包括「一老一幼」和長期病患者
4. 以科學精準的方法識別不同風險級別人士以減低管控人數和管控範圍,容許最多的日常活動和涉及的人數
5. 平衡風險和經濟動力,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維護民生活動和香港的競爭力
盧寵茂還重申,當局將堅持採取「不躺平」、減重症死亡的原則防疫抗疫,與內地及國際通關如同兼有家庭及事業,並非零和遊戲。
盧寵茂續指,相關報道提及國家抗疫策略是另有目的。他提醒媒體應秉持準確數據客觀報道,不傳播是非是傳媒專業基礎,否則只會失去得來不易的公信力。
「施比受更為有福」,臨近中秋,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今日到堅尼地城觀龍樓做義工,同老人家見面傾偈。Alice亦上門探訪長者,送上愛心月餅同節日祝福。麥美娟同時呼籲大家積極參與義務工作,關懷弱勢社群,透過互助力量,共建關愛共融社會。
麥美娟上門探訪長者送愛心月餅。民政及青年事務局FB圖片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昨日同紀律部隊團隊、觀塘區議會主席、民政事務專員以及香港九龍潮州公會代表探訪觀塘劏房戶,提前送上中秋節祝福。
鄧炳強探訪基層劏房家庭,送中秋祝福。鄧炳強FB圖片
鄧炳強稱,每次探訪基層劏房家庭,都會再次鞭策及提醒自己,作為特區政府官員,要努力為基層市民改善生活。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