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首選舉 一個奪權遊戲

博客文章

特首選舉 一個奪權遊戲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首選舉 一個奪權遊戲

2022年05月10日 20:32 最後更新:21:05

外交部發佈1萬3000字長文,揭露有「第二中情局」之稱的美國國家民主基金(NED),在全球進行策動顛覆、干預、滲透他國政府的活動,並且培植世界各地的反對派,左右各國的政局,內容動魄驚心。美國國家民主基金伸入香港的手亦相當長,不但資助香港大量的團體和政治人物,推動2003年的大遊行、2014年的佔中事件、以至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

這些風起雲湧的反政府運動,背後就是一個奪權的遊戲。

第一任特首,風雲初現。1997年香港回歸,第一屆政府成立之時,按著美英兩國這個盎格魯撒克遜集團的設想,最理想是在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下台歸國之後,香港最高權力的特首之位,就讓最後一任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接手。陳太本來只是一個殖民地技術官僚,其後英國政府銳意要將她培養成西方接受的標誌性人物,還請出了當時的新聞處副處長麥奇連,為陳太重新打造形象。麥奇連出了兩招,第一招是建議陳太穿旗袍,因為西方人對穿著旗袍的中國女人特別有感覺,第二招是建議陳太保持笑容,因為陳太原來的形象比較「冷面」,不苟言笑。麥奇連建議陳太經常對著鏡子學微笑,因為滿臉堆歡的高官,會更能夠得到香港人的認同。順帶一提,這個故事是麥奇連告訴我的。

英國人的如意算盤最後沒有打響,由於肥彭單方面啟動政改,惹惱了阿爺。阿爺沒有接納英美首選的陳太做第一屆特首,找來了「船王之子」董建華做特首,由於他有一定的英美關係,算是西方勉強可以接受的人物。

講到這裡,要介紹中美關係的中軸線。1979年中美建交,美國當時奉行的是「聯中制蘇」的策略。到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大獲全勝,這個策略本該慢慢畫上句號。蘇聯解體後美國經歷歡樂十年,小布殊於2001年上台,本是美國政策轉向反華的契機。不過小布殊上台8個月,美國本土受到911恐怖襲擊,小布殊馬上轉軚,改為拉攏中國對抗恐怖主義,放生中國「入世」。中美關係又再迎來友好的8年。

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插手香港政治,還比較克制。但董伯伯運滯,在2002年連任之後,翌年就遇上「沙士風暴」,樓價暴跌,23條立法就成了反政府藉口,搞出一個大遊行,為他的特首生涯敲響喪鐘。在2005年,當時的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上台。

第二任特首,水乳交融。現在回看,曾蔭權這一任特首,由於其回歸前財政司司長的背景,已是英美最能接受的一任特首,加上中美是在合作反恐的密月期中,「煲呔曾」任內的政治風波也特別少。

第三任特首,短兵相接。2012年曾蔭權任滿落台,當時的特首之爭,可以說是和曾蔭權友好的唐英年一派,對梁振英的一派。在選舉期間,唐英年因被爆出僭建地宮醜聞而下馬,《壹週刊》老闆肥佬黎當時聲稱,他支持「共產黨員」梁振英上台(肥佬黎自己認定梁振英是共產黨員),目的其實是想激發香港的民憤,引發更大的民主浪潮。

2009年奧巴馬出任美國總統,2012年提出「重返亞洲」策略,把外交重心從中東、歐洲移往亞洲,其實開始把焦點對準中國。中美關係,發生質變,美國已認定中國作為對手。

在梁振英任內,2014年就發生佔中事件,最後雖然和平結束,但整個年青一代開始動員起來,為未來的動亂埋下伏筆。中美在港的政治交鋒,短兵相接。

第四任特首,全面攤牌。2017年的特首選舉,梁振英棄選,林鄭月娥算是相對中性人物,在空隙之間上台。

要注意也同一年1月,特朗普上台,行「親俄反中」策略,在2018年對中國打起貿易戰。香港2019年就爆發風起雲湧的反修例風波,在外部勢力策動下,這場奪權遊戲,已等不到特首選舉了,直接發起街頭運動,想將香港變烏克蘭,最終目標是借香港亂局和貿易戰,推翻中央政府。阿爺最後和外部勢力攤牌,為香港訂立《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香港的政制,徹底扭轉亂局,李家超在新選舉制度中勝選。

政治就是權力遊戲,美西方不關心香港的民主,只想借機奪權。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既反映了台海衝突,更投影了中美血拼。國家已經歷了百年變局,很大機會在2028至2030年,名義GDP將超越美國。中美關係只會變壞,很難變好,在這種政治環境之下,香港的政治風險會比預計的更高,未來五年,香港面對的艱難處境,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有時看見一些街邊「反駁黨」的言論,會令人啞然失笑。

前人大常委譚耀宗講到中美貿易戰,提到「大家都記得韓戰的時候」,就有些「反駁黨」跳出來質疑,指韓戰時譚耀宗只有幾歲,那會了解韓戰。「反駁黨」執著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歪曲搞大,覺得自己很聰明,這些人的問題正正是不看歷史,不了解歷史潮流發展的大趨勢,做擋住歷史巨輪的那一隻聰明小螳螂。

中美如今展開史詩級的貿易戰,互徵天額關稅,堪比真實戰爭。判斷一國戰爭的成敗機率,可以看看歷史往績。中共在1921年建黨以來,直接參與的多場戰爭,值得銘記。

第一,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的槍聲在1937年打響,國共放下分歧聯手抗日。當時,日本是一個新興的軍事強國,從武器裝備到軍事現代化水平,中國都是難以企及。這場戰爭美國遲遲未有參戰,直到1941年珍珠港受日本偷襲後才決定參戰,這次美國是站在中共的同一方。有人說,太平洋戰爭是靠美國兩個原子彈,投到廣島和長崎才可以結束。但試想一下,如果中國人不是頑強抗日,使日本在中國戰場消耗大量的軍力,而是幾個月之內就全國淪陷,日本佔領整個中國,成為其大後方,相信太平洋戰爭的歷史亦都可能改寫。

第二,國共內戰。二戰結束不久,國共內戰在1947年爆發。當時國民黨政府武器精良,無論在軍力或者裝備方面,都遠超共產黨,背後還有美國支持。但是中共就從東北打起,一直南下,最後渡過長江,席捲全國,在1949年10月建立新中國。中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取得史詩級的戰果。

第三,韓戰。韓戰的情勢更加誇張,因為當時共產黨剛剛打贏國共內戰,元氣未復,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力未興。對方是美軍直接落場參戰,支持南韓政府,反攻北韓,在1950年年中,美軍在仁川登陸,擊退朝鮮人民軍後,美國第8軍團越過三八線,迅速向中朝邊境推進,毛澤東毅然決定參戰。當時全世界恐怕都是看淡中國的多,覺得中國沒有辦法打贏美軍的鋼鐵雄師。結果韓戰3年,打得美軍灰頭土臉,最後在1953年簽下停戰協定。

第四,越戰。60年代的越戰,美國支持南越政府,中國支持北越政府。1965年6月9日,第一批中國志願部隊——中國志願工程第二支隊開入越南,中國支援部隊援越抗美軍事行動由此拉開帷幕,大批部隊參與越戰。結果美國深陷越戰的泥沼,中國援越抗美參戰部隊1973年8月全部回國。美國最後在1975年倉惶撤退,越南战争结束。

第五,自衞反擊戰。1972年尼克遜訪華,中美關係正常化。當時中蘇交惡,中國和美國有蘇聯這個共同敵人,中國屢受越南侵擾,幕後就是蘇聯在搞鬼。蘇聯和越南嘗試推動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越南又入侵柬埔寨,鄧小平決定開戰。這一仗戰情慘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攻佔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鎮,一個月之內便宣佈取得勝利,凱旋撤退。這一仗反而是中美在同一陣線,不過美方並無參與,只是精神支持。

以戰果論,中國打贏5場重大戰役,打贏慘烈的戰爭,建立強大的國家。在這5場戰役當中,有兩場美國是跟中國同一陣線,但美國並沒有直接派兵支援。有3場美國則是站在中國的對立面,其中有兩場戰爭,特別是韓戰,美軍是直接落場跟中國主力對壘。但是3場戰爭,強大的美國都敗給中國。從戰爭的歷史,看中美對壘的往績,誰勝誰負,不言而喻。

中國能打贏這5場戰爭,有3個關鍵。

一.   中國有爭取民族獨立、安全和發展的堅定意識形態。誰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就是我們的敵人。二,中國人有堅強意志。中國有五千年文化,當中歷經苦難,走過飢荒戰亂,中國人有吃苦犧牲的精神,就是長期作戰最重要的韌性所在。三,中國共產黨有堅強領導。中共的高明戰略決策能力和強勁的組織力,是戰勝多場戰爭關鍵中的關鍵。

每一場戰爭,當中每一個重大決定,都像一場淘汰賽一樣,走錯一步,馬上出局。要每一步都走對,才可以從死人堆中走出來。香港有些人並不愛國,但是他們都要多讀歷史,看看中美博弈的往績,不要走在歷史錯誤的一邊,否則必定粉身碎骨。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