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亞洲知多點 (二) --香港與日本

博客文章

亞洲知多點 (二) --香港與日本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亞洲知多點 (二) --香港與日本

2025年02月19日 12:00 最後更新:03月27日 16:54

作者: 鍾賢

港人常戲言,日本乃香港「第二個家鄉」。在「崇日媚外」的心態及日圓疲弱情況下,不少港人於長假期間赴日旅遊消費,更有小朋友受訪時笑稱「去日本開心過逗利是」。不過,去日本遊玩是一回事,在日本長期生活是另一回事。在遊客的歡笑背後,日本國債嚴重,因為日圓大幅貶值及欠缺外資投資等不明朗因素,拖跨了日本經濟復甦及商業活動,大大加重日本市民負擔。

日本負債纍纍,要國民填債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曾經逼近美國。但在90年代泡沫爆破後一蹶不振。受制於內需疲弱與出口下滑,日本2024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僅有0.1%增長,反觀香港同期GDP有2.5%增長率,高下立見。

現時,日本總負債逾11萬億美元,乃其GDP的250%,平均每人負債約9萬美元,惟人均財政儲備僅約1萬美元 ;反觀香港的債務(不計金管局吸納銀行體系多餘港元發行的外匯基金票據等)僅佔GDP約11.3%,平均每人負債僅約3000美元,而人均財政儲備卻有逾5萬美元,香港的財政狀況遠比日本健康。

香港、日本數字大比拼。

香港、日本數字大比拼。

日本在財政赤字高企、負債纍纍之下,日本大徵各種稅項,10%銷售稅不在話下,其薪俸稅稅率比香港高,日本針對4000萬日圓(即約205萬港元)或以上收入人士徵收45%薪俸稅,即是將市民近半的收入上繳中央,而香港的標準稅率也僅僅是15%!但日本市民平均月薪比香港低,加上日圓匯率低迷,大大削弱日本國民收入的實際購買力。

相比之下,香港低稅率及簡單稅制,加上「自由港」的國際地位,絕大部份入口貨免稅,以港人的收入相對於香港物價,港人的實際購買力,遠高於日本人。2024年的香港人均GDP為55,610美元,更遠勝日本的35,610美元。

經濟急轉直下 生活壓力迫人

從港人作為日本旅客的角度而言,日圓匯率低迷是港人遊日的天大喜訊,但日本市民卻以此為恥。2024年有調查指出,有87.5%受訪日本人對日圓貶值感到負面影響,亦有日本人表明日圓疲弱導致日本吸引更多文化水平低的「底層觀光客」,故十分討厭日圓貶值。

日本通脹率高生活難捱。

日本通脹率高生活難捱。

同一片天空,同一塊麵包,在不同的地域,日本卻要飽受低迷經濟影響的國民「捱貴麵包」。根據2024年第4季的數據,日本的通脹率為3.6%(+0.7%),遠遠拋離香港的1.4%。根據最近的巨無霸指數,香港一個巨無霸大概為2.94美元,但日本卻要3.19美元。經濟不景氣,加上市面充斥一班衝着日圓低迷而來的遊客,自然民不聊生。

日圓疲弱 削外來投資或工作信心

日圓疲弱下,除了日本國民購買力回落,亦令跨國企業投資日本意願大減。聯合國數據指出,2023年流入日本的外來直接投資(FDI)僅約214億美元,而作為「地圖上一小點」的香港卻有逾1127億美元FDI。

有2024年的日本調查指出,91 %居日外國受訪者表示「在逗留資格到期後依然想在日本工作」,對比2022年的調查時減少5.8%,而「不願在日本工作」的居日外國受訪者,則於2年間增加4.1個百分點,當中主因為「日圓貶值」,其次為「長時間勞動等工作環境」。日本貴為旅遊大國,不斷向外宣揚日本美夢,但人很現實,總是向錢看,外國專才選擇投資或工作的地點,始終要向現實低頭,日圓貶值令外國人賺日圓換回較少的外匯,大大減低他們留日工作的吸引力。相反地,港元強勢,香港吸引外資能力顯著,國際商業樞紐地位自然穩固。

香港旅遊業數字比日本優勝

刺破了日本經濟美好的泡沫後,講到旅遊業數字,原來日本一國1.2億人口的大國,比只有750萬人口的香港遜色。

疫情過後,論旅遊業的復甦情況,香港2024年有4450萬旅客訪港,而日本卻僅有3680萬訪客,當中香港訪客增長率為31%,而日本則比香港更低,僅有27.6%增長。

香港遊客人數高過日本。

香港遊客人數高過日本。

香港作為國際大城市,英語水平及交通配套比日本優勝,香港不僅英語水平全球排名第32名(日本僅排名全球第92位),而在公共交通方面,城市流動就緒指數於2023年亦在「公共交通分類指數」將香港列為全球第一(東京僅排名全球第10);香港的酒店住宿成本遠比日本低,香港5星級酒店每晚住宿費約2000港元,日本則要逾4600港元。香港而雖身為彈丸之地,中環荷李活道卻於2024年被《Time Out》評選為全球第2最型格街道,大幅度拋離排名全球第9的日本東京的茶澤通。中西文化匯聚、交通便捷的香港,始終是旅客亞洲地區的首選。

最後,論安全保障方面,香港也佔優。日本機場近年發生一些駭人事故,例如於2024年1月2日在羽田機場,發生海上保安廳飛機和民航機相撞的慘劇,導致5人死亡,歸根到底,就是因為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軍機亦會使用民用機場升降。近日美國亦出現美國航空客機於華盛頓空中和美軍黑鷹直升機相撞事故,正正反映民航機跟軍用飛機經常共用機場的危險性。而駐港解放軍設有石崗機場,軍機鮮有使用民航機場,自然大大增加香港航空安全性。另外香港航空貨運量,更是全球第一,遠勝排名第12的日本。

不適合生活的「泡沫美夢」

對旅客來說,日本是廉價享樂的天堂,但日本市民深受國債及經濟低迷影響,別人眼中的「抵玩」,正正是他們的災難,而國家尊嚴受到踐踏,更屬雪上加霜。旅客們享受着美輪美奐的旅遊業包裝,可是大部份日本國民就要捱日圓貶值的生活重擔,日以繼夜過着「社畜」人生。歡笑過後,香港旅客享受日本低廉玩樂回憶的同時,還望對日本國民多一份尊重,別再在日本人面前,「稱讚」日本為「低成本」旅遊天堂。




維觀者言:鍾賢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關稅戰下的「法式」抗美基因

 

作者: 鍾賢

美國眼下沒有永遠的盟友,而特朗普亦毫不修飾其財閥臭架子,唯利是圖的霸權主義,昭然若揭,西方盟友隨時對他棄若敝屣。

美國為了擴展美式話術,美駐巴黎大使館於3月尾悍然向跟美國有商業活動的法國企業發警告信,要求有關企業停止實施推動「多元、平等和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 DEI)的項目,公然干涉法國內政。

4月2日,美國特朗普再加強關稅戰線,宣布對多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對華加徵34%關稅(實際總890關稅累積增至54%,現在還稱要向部份中國貨再加50%關稅),而歐盟貨品(包括法國)亦被加20%關稅。

就此,有法國酒商已表明,法國紅酒及烈酒的對美銷售量將減兩成,強調關稅重創法國在美的業務,亦對美國消費者帶來重大影響,而法國政府發言人更指,對歐關稅將對美國及歐洲造成重大經濟災難。

關稅戰看清美國野心 法國同心力抗霸權

現屆美國政府以貿易戰破壞國際秩序,自然令硬氣的法國人深深不忿。自美國3月起,向歐盟進口的鋼鐵及鋁金屬施加25%關稅,有64%法國受訪者表示,正考慮杯葛美國產品,當中有70%受訪者計劃以法國或歐盟製造的產品代替美國產品。

法國面對美國大展功利外交,雖為法蘭西已是經濟不振的落魄貴族,但國民同仇敵愾,先有政府發言人承認,法國政府不可再單靠美國保障其國土安全,呼籲各國不可將保衞國土責任外判他人操控。及後法國總統馬克龍亦將此等美式霸權主義,定性為「殘酷且無理」的決定,強調法國大企業不應獨自應對美國關稅苟法,呼籲企業同心暫停對美投資以力抗美式話術。

為何經濟不振的落魄貴族有對美籌碼?

對內,法國面對嚴重經濟衰退情況。2024年法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約4.8萬美元,比香港的5.3萬美元還低。而法國債務佔GDP約113%,人均負債約5萬美元,反觀香港債務佔GDP約9.3%,人均負債僅約3000美元;論及失業率,法國巴黎為7.3%,遠比香港3.2%高。

法國和香港數字大比併。

法國和香港數字大比併。

法國人同時面對高昂生活成本,法國人的入息稅最高逹45%,遠超香港的最高稅階和15%的標準稅率,而法國更另有20%銷售稅;法國飲食交通成本亦較香港高,當中花都巴黎的巨無霸指數為每個巨無霸漢堡包6.06美元,乃香港(2.94美元)的兩倍;而巴黎每月公共交通工具車票成本約94美元,亦較香港約64美元高。

觀乎股市發展情況,香港2024年有2631間上市公司,而法國巴黎僅有約800間;截至2025年 2月,香港2024年證券市場市值約5萬億美元,法國巴黎僅有約3萬億美元;再看成交量,就發現香港每日平均金額為170億美元,是巴黎(約44億美元)約4倍!

雖然法國經濟不振,但法國不忘大國夢,屢次出擊抗衡美國。早前2月,法國總統馬克龍亦於美國白宮會見特朗普時大展領袖風範,面對特朗普訛稱歐洲以貸款形式援助烏克蘭,馬克龍伸手打斷特朗普的大放厥詞,「背書」式直指歐洲支付了六成歐洲援烏資金,一下子讓特朗普措手不及。

美法盟友關係崩潰。

美法盟友關係崩潰。

翻查最新數字,美國、英國及加拿大同為法國第3大出口國家,各佔僅7%,僅次於第1的德國(15%)以及第2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各佔8%)。有別於早前我提及的台灣或加拿大,雖然法國經濟同樣不景氣,但其多元化的貿易基礎讓法國減少對美依賴,大有抗衡美國底氣,難怪馬克龍不會淪落如烏克蘭般於白宮被美國把弄。

西方傳統結盟外交已無法應對面對美式功利外交。面對排外主義及危害全球經濟的美國魑魅魍魎冒起,惟有貿易多元化、減少對美依賴、發展新興市場,並透過區塊鏈技術大量拓展貿易夥伴,方為大國博奕的應對良策。

美國四面樹敵 重演1930年關稅戰慘劇

歐盟亦已宣布於4月15日起對美徵收反制關稅,並計劃於5月15日實施第二輪反制關稅以作回應,而美方繼中方計劃對美徵收34%反制關稅後,亦豪言要於4月9日再向中國徵收50%額外關稅。關稅戰超越一般經濟考量,正如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早前所說,各國必須就關稅戰實施反制措施以作政治表態,惟此惡性循環,或最終招致1930年經濟大蕭條的慘況。

1930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胡佛為提振國內水深火熱的農業,而簽署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Smoot–Hawley Tariff Act),向逾2萬種進口貨品徵收高達4成關稅,結果招致逾25個國家施加懲罰性關稅反制,最終導致美國貨品出口量下降逾6成,而美國失業率亦進一步由1930年的7.8%增至1931年的16.3%,不但深化美國經濟大蕭條,亦導致全球世界貿易規模萎縮約66%。特朗普一心想以「對等關稅」保障國內製造業,妄想利用關稅戰鞏固國內「美國人優先」死忠派的支持,惟美國血一般的歷史證明,高關稅政策或招致反噬。

特朗普改革行事操之過急,最終為國內不滿情緒製造民意缺口,國內反對特朗普及其左右手馬斯克的示威浪潮一觸即發,惹來國內逾150個團體自4月5日起動員全國逾千場「Hands Off」示威,示威浪潮逐步伸延至英國、法國、德國及葡萄牙街頭。

關稅戰敲響全球經濟衰退的喪鐘,各大經濟體(包括美國本身)無一倖免,此等關稅七傷拳,不但衝破固有西方同盟的偽善,更赤裸裸反映美式狂人不理國際秩序、只顧自身個人資本利益的功利主義。面對特朗普接踵而來的政治豪賭,惟有打好經濟基底、及早擴充貿易光譜避險,方可應對美方毫無章法的經貿壓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