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公布,過去一周發現9宗紅潮。后海灣、大欖涌、長洲觀音灣泳灘、維港和大白灣的紅潮目前仍未消退,其餘4宗紅潮已經消退,至今並無收到相關的魚類死亡報告。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康文署圖片
首3宗紅潮由康文署人員本月21日在荃灣麗都灣泳灘及更生灣泳灘、近水灣泳灘和汀九灣泳灘發現。本月23日,公眾和海事處人員分別在后海灣和大欖涌發現共兩宗紅潮。
漁農自然護理署。政府資料圖片
康文署人員26日分別在馬灣東灣泳灘和長洲觀音灣泳灘發現共兩宗紅潮。27日,環境保護署和漁農及自然護理署人員分別在維港和大白灣發現共兩宗紅潮。
紅潮。
小組發言人說,長洲觀音灣泳灘和大白灣的紅潮由常見於本港水域及不含毒素的夜光藻組成。另外7宗紅潮則由常見於本港水域的球形棕囊藻組成,外國文獻指該藻類可產生泡沫,或會影響魚類。漁護署已提醒馬灣及長沙灣魚類養殖區養魚戶留意魚排情況,並適時增氧。
康文署將於今年6月舉辦首屆「香港非遺月」,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在全港多區舉辦一系列活動提升市民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當中涵蓋超過100項非遺項目,超過50名非遺項目工作者將參與,包括國家級項目傳承人,預計總參與人次超過10萬。
非遺六月網站截圖
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吳雪君接受港台訪問,指活動將在5月31日端午節當日,在尖沙咀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開幕禮暨嘉年華,配合龍舟活動的傳統節慶氣氛,期間將以巡遊形式,展示長洲飄色匯演及龍船舞等,吸引市民和旅客參與。
非遺六月網站截圖
她表示,計劃在6月的周六及周日,在全港多區舉辦嘉年華或同樂日,包括在荃灣舉辦融合傳統和創新的非遺文化時裝展,以及搭建戲棚,舉行傳統曲藝「南音」加入新歌詞的表演,希望為觀眾帶來新體驗;同時選出本港6個地區,包括油尖旺、東區、沙田、大埔、荃灣和離島,打造「非遺精華遊蹤」,包括免費導賞活動,預計下月中開始報名。
非遺六月網站截圖
吳雪君希望藉導賞活動加深市民對社區文化的認識,舉例油尖旺區發展歷史悠久,涵蓋傳統中醫藥文化及木雕技藝等非遺項目,屆時將舉辦參觀考察,並由相關項目工作者講解示範。她又說,以往辦事處在不同月份舉辦的活動較單一,每次只能認識個別非遺文化項目,希望今次在一整個月份集中舉辦一連串活動,讓市民更聚焦地同一時間了解不同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