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蘋果日報》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上週繼續審訊。
有英國政客近期頻頻干預本港司法獨立,居然妄言釋放黎智英。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際社會公民,對一個庭審中的案件妄加評論前,不妨先看看法庭上的證物及證詞。
特別是前《蘋果日報》社長張劍虹上週作為證人出庭,張劍虹是黎智英的身邊人,其供詞不容忽視。
黎勾結外國政治勢力的例證
控方副刑事檢控專員在庭審中,呈上黎智英與張劍虹的WhatsApp信息。
當中在2019年7月11日,黎轉發由美國國務院前資深顧問Christian Whiton傳送給前副國防部長Paul Wolfowitz的電郵,夾附彭博社文章,文章中報道了黎與美國時任副總統彭斯和國務卿蓬佩奧會面,並描述Whiton是「壹傳媒的代表」。
黎智英亦曾在接受某節目訪問時,談到自己的美國之行,指其口中的「反修例運動」愈來愈需要國際支持。
張劍虹庭審中憶述,黎曾跟自己說過上述訪談內容,並着他跟進報道,要「做得大啲」,故他通知手下以更詳盡的篇幅報道、推送通知等。
張亦補充說,此乃黎首次公開呼籲美國制裁中國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官員。
張劍虹亦提到黎在2019年7月與美國時任副總統彭斯等人會面後「都幾雀躍」,開始頻密談論制裁。
事件更是令張有感而發:「嘩!黎生真係可以上白宮,真係可以將香港情况講番美國官員聽」、「我覺得場運動好似有希望」。
聯結各方企圖顛覆的行為非常清晰
張劍虹廳上憶述,黎智英為了炒作氣氛,誘導更多市民參與2019年4月28日遊行,指示正於台灣公幹的他訪問當時已竄逃台灣的銅鑼灣書店前店長。
《蘋果日報》翌日以頭版刊出訪問,惟黎仍覺得遊行氣氛不夠熾熱,繼而透過「香港監察」創辦人羅傑斯聯絡前港督彭定康,訪問他評論修例,內容在網頁和實體報章刊出。
這些實例十分清晰地顯示出,黎智英等人試圖通過聯結各方,企圖顛覆政權的動機和行為。
煽動仇恨國家的手段令人不齒
伴隨黑暴事件的進行,《蘋果日報》的編採方針也變得「偏激」。
張在庭審中表示,《蘋果日報》的編採「後來愈嚟愈激烈、偏激,可以話係」,黎會在「飯盒會」等不同場合發表「示威抗爭、和勇唔好分化、唔好被人分化」、「抗爭係長期性」等言論。
令《蘋果》對反修例中的暴力場面或激進情况「比較似會報道同情」,並歸咎于是被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逼成咁」。
黎還曾建議邀請所謂「抗爭者」分享參與黑暴運動的緣由、經歷、苦况,直播放上動新聞平台。但很多人不願意「上鏡」做直播節目,其後改用訪問形式錄製節目。
黑暴背後有黑金
庭審中,控方提到2019年6月15日,張劍虹向黎智英傳信息建議「就今次出來抗爭的人日後療傷和訴訟,我們可以在三元手續費撥一元成立基金協助」,其後黎回覆:「非常好idea!」。
7月5日張向黎發信息稱「今日凌晨2am,港蘋付費總人數已過30萬」、「老闆,每三十萬人付費我們會推播告訴讀者,並告知會開票捐三十萬給反送中訴訟基金」。
張解釋,黎當時批准以《蘋果》名義,從每賺取的3元手續費中捐出1元。
顏色革命的陰謀真相大白
勾結外國政治勢力、煽動仇恨國家、聯結各方企圖顛覆等,這些都是顏色革命的典型標志,也是黎智英及《蘋果日報》反中亂港、挑戰法律底線的清晰路徑。
事情越審越清楚。
有人賣票搭台、有人收水唱戲、有人送花籃助威。一出擾民大戲,演員過足了癮,卻擾了香港民生。
在不得民心的情況下,以黎智英為代表的陰謀家非但不可能通過暴力獲得任何好處,而且受到了更多人民的強烈反對。
同樣,在法庭揭露的一例例真相面前,那些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雜音非但得不到任何回應,而且顯得尤其蒼白無力。
西方個別政治人物對香港司法的無理干預,正說明政客就是政客,他們不過是為私利、小集團而存在,沒有公義、正義可言。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受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全球貿易戰影響,週一香港股市恒指暴瀉3021點(13.2%),創歷來最大單日點數跌幅,失守兩萬。
收市後財政司長陳茂波率相關局長和機構主管會見記者,重申香港會繼續按照“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保持自由港地位,不管資金、人才、貨物和資訊都可自由進出香港,這是保持香港經濟穩定和競爭優勢的重要基石,政府支持自由貿易的決心和承諾決不動搖。
這一舉動,是給予投資者信心,對於穩定市場十分及時。
香港是高度依賴貿易的小型開放經濟體,而且美國對中國實施34%額外關稅,另加20%“芬太尼關稅”適用於香港,許多人擔心香港會否被邊緣化?
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我認為目前首要穩住陣腳,採取相應措施是可以轉危為機。
第一,香港勝在“背靠祖國”,有內地龐大的經濟腹地支持。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有能力與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繼續貿易往來,尤其是中國早年開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與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展,並得到他們的積極回應。
美國自恃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而濫征關稅,若全球各國不分彼此,加強合作,不以美國的貿易規則為準則,當美國越搞封閉,或者就是我們的機遇。
正如《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以《美國如何讓中國再次偉大》為題,嘲諷特朗普犯下現代史上最深刻、最有害、最不必要的經濟錯誤,同時給予中國天賜良機,重塑亞洲地緣政治及全球貿易關係。
《經濟學人》建議,各國政府應該致力增加彼此之間的貿易往來,特別是服務業,美國僅占全球最終進口需求的百分之十五,無法主導全球貿易。
據智庫組織Global Trade Alert計算,即使美國完全停止進口,按照目前趨勢,其一百個交易夥伴也能在短短五年內收復所有出口損失。
可以預見,美國“貿易戰”不會實現特朗普的企圖。
第二,中國是以實力來應對這場“貿易戰”。
這場“貿易戰”不是這兩天才打起來,而是斷斷續續打了若干年,對美國以“貿易”武器化,中央早已成竹於胸,第一時間即公告對美國實行多項反制措施:
中國在世貿組織就美國對華產品加征 “對等關稅” 措施提起訴訟,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單邊關稅措施。
同時,守住國家經濟的基本盤,在股市下跌時中央匯金午後在A股市場宣佈再次增持指數基金,表明未來將繼續買,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國務院國資委全公開表示,全力支持推動中央企業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增持回購力度,以維護全體股東權益和市場信心,彰顯央企責任擔當。
據彭博報導,中央連日開會討論加快推出經濟刺激措施,包括消費、生育補助、出口補貼,以及討論成立股市穩定基金。
內地經濟穩,香港就一定不會亂。
第三,不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抱任何幻想。
我相信,中美間的貿易談判會斷斷續續談下去,但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有好的結果。
從周邊國家的遭遇,談判是否有作用呢?
如越南中央總書記蘇林第一時間與特朗普通電話,雖然特朗普事後稱富有成效,越南願意把對美貨的關稅降至零,但美國決意要越南貿赤消失,即使零關稅也不足以滿足美國的需求,結果仍然要懲罰。
歐盟涉及27個國家,區內對美國有最大貿易盈餘的德國,提出歐盟應採取反脅迫工具,利用關稅以外的措施反制,包括針對美國科技的服務業,但義大利和西班牙反對激烈反制。
在4月9日死線前,歐盟都難有統一的對美立場。
而特朗普表明不會撤回對任何國家的最高關稅率,除非該國能消除兩國貿易不平衡。
可見,這場“貿易戰”是非打不可,今天對美國還有幻想,實在是天真。
第四,香港可利用自由港優勢倒逼開拓新市場。
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短期內亦難免會受到一定影響,但香港市場向來是包容、多元、靈活而一再創出奇跡,特別是自由貿易港有《基本法》提供保障,不管資金、人才、貨物、資訊,在香港都可以自由進出,只要政府保持自由港地位,不設關稅的香港,在全球各國互築貿易壁壘的情況之下,益顯鶴立雞群的獨特性。
加上港股韌性強、流動性大、有買有賣,而且買賣差價很窄,承接力非常強,對外資有很強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港府宣佈透過BUD專項基金,支援香港企業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和拓展新市場,強化東南亞、中東以至非洲等全球南方新興市場的貿易推廣工作,通過資助計畫支援企業加快數碼轉型,把握電商機遇。
繼續透過出口信用保險局,加強為從事貿易的企業,提供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援。
金管局會繼續積極協調銀行幫助中小企應付資金周轉的需要。
這些都是很實在的應對措施,而且對於任何資產若想躲開全球貿易戰的“關稅打擊”,零關稅的香港反而是避險的最佳選擇。
正如武俠名家金庸所言: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